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现在只会更加艰难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被妖魔化了,执行中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值得商榷,但是真的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坏?有很多专家学者论证,应该早一点结束计划生育,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最好在2004年取消,认为这一年就是中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蔡昉,他认为2004年中国资本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人口增长,2004年之后,资本相对劳动力更加便宜了,因此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更贵的生产要素应该增加供给,于是就得出了2004年之后应该鼓励生育的结论。经济学理论不是真理,不过是基于过往经验在极大简化情况下解释过去罢了,并不能用来预测未来,最多也就是帮助避开明显的坑,提高决策准确率。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根本不需要去进行理论的辩论。从2004年到现在20年了,那一年出生的,现在也快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劳动力真的短缺了吗?
事实是:2024年的中国,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不仅总量过剩,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过去40多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飞速提升,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2021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已经是1982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时的20多倍,众所周知,2001年之后才是中国经济腾飞的20多年。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生产总值,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迅速下降。尤其是我们已经踏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条生产线进行了智能改造之后,需要的劳动力仅仅是之前的不到一成。
更紧迫的是,参与劳动的门槛大大提升。举一个极端的例子,30多年前只要年满16岁、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文盲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大量简单体力劳动,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民工收入远高于同时期的公务员,这才是当年体制内下海潮的核心原因。然而现在,就算是富士康只负责贴一个散热胶条的简单工作,都已经要求高中起,更何况先进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这些工厂需要的劳动者,最起码是对口专业本科以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在消灭旧工作岗位的时候,确实带来了更多新岗位,但是这仅仅是从整体、跨代际角度看,如果具体到个体,哪有这么容易提高自己满足更先进的生产要求?别说从小学、中学到本科、研究生的跨越,就算同样是技术工人,从燃油汽车跳到电动汽车,就要经历痛苦的转型,如果真这么简单,德国、美国传统汽车工人,就不会如此激烈反对电动汽车转型了。想想曾经的新闻报道,干了半辈子高速收费员,突然进行了ETC改造,他们接下来能找到的工作大概率要更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可以去指责为什么之前没有提高自己、为什么不未雨绸缪,但是想想自己,真的能做到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意识吗?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而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计划是1200万,差额仅仅为21万人,而从2021年到2023年,毕业生与实际新增就业的差额分别为360万、130万、86万,一路下降。近些年毕业生就业难已经不用小镇废话了吧,考虑往届尚未毕业的、全职考研考公“慢就业”的、曾经就业已经失业的,还有同样迫切需要找工作的其他年龄失业者,劳动力供过于求已经是铁的事实。有些专家说,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先就业再择业,还有的指责年轻人好逸恶劳不肯去工厂。
请问这些专家还有基本的良心和常识吗?应届生的身份有多重要,不知道吗?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有多么重要,不知道吗?有没有去看看鼓吹的工厂到底是怎样的?就拿相对不错的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来说,连续坐近10个小时,上午下午各允许上厕所10分钟,其间要不停的往小小的手机上贴最简单的部件,甚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胶带。这工作如果第一次干的话,干完一天,第二天浑身酸痛,起码要三天才能基本恢复,但非正式工(有正式合同工,但入职要求不低)赚到的也就是4千左右,如果提前离职或者被中介宰了,可能才三千左右。
这已经要感谢中国几十年来,吃下了全球化最大的蛋糕。没看错,就是最大的蛋糕。从GDP上看,中美增长总量差不多,但是从绝对值和解决就业的角度,当然要看实体经济,看电力、钢铁、粮食等实物生产力,中国在诸多指标上已经相当于中国以外世界之和,甚至还更多,超越西方国家总和的指标就更多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提供了海量的就业岗位,倘若没有加入WTO,没有搭上全球化的大潮,没有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算月入3000的工作,都要被抢破头。现在,专家们动不动讨论“中国人口红利结束了”,但是却有意回避了一个基本现实:在中国崛起以前,人口从来不被认为是红利,而是负担。在所谓的中国“刘易斯拐点”之前,“中国崩溃论”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这种对人口的僵化理解,不仅仅出现在过去误判了中国增长的速度,也体现在当前过度夸张中国人口下降的危机程度。最常见的论调就是中国未富先老、老龄化阻碍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等等,将这一切归咎于计划生育。小镇只问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从1982年开始预计多出生4亿人,现在大概是18亿人,想过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年轻人更难就业,失业率甚至将翻倍。
如果是18亿人,年均多增加1千万,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绝不仅仅是1179万人,很可能是1500万以上,还有更多16岁就出来打工的,16-24岁失业率绝不仅仅是去年7月包括在校生的21.3%,更不是今年2月剔除在校生后的15.3%。很可能是30%、40%甚至更多,如此多的年轻人失业,有多可怕?想想埃及、伊朗、印度等正在面临的。
不要觉得只是同龄人增加50%,要知道同时抢一份工作的跨越的年龄段可能从20-40岁,更海量的求职者,会将工资压低到什么程度?意味着:能够挤出来用于发展的资源锐减。人不是鸡鸭牛羊,不是给口饭、给个遮雨的草棚就行的,不能一边说抚养孩子经济压力巨大,一边说不在乎多4亿人。甚至都不说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说基本的吃饭,多了4亿人,需要多少耕地?需要多少水、化工、机械投入?中国本土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必然需要加大海外进口,又会导致什么?
更多的资源投入养活人口,又能抽出多少资源投入科研和产业升级?更甚至,为了确保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必须尽可能压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先进设备的使用,会有更多人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不要觉得有多少人口就能有多少就业,过去40年,就业一直是国家以及各地政府最关注的事,前些年保8%,近些年保5%,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就业。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给一个省带来1万新增就业,哪怕只是一个月2000元,想见省一号、二号很容易。最直接的影响,“大国崛起跟月入3000有啥关系”这句话得改改,起码得把3000改成2000甚至1500。还有更多影响,比如上面刚提到的科研和产业升级,还会影响到国际秩序,目前14亿人口的就业、生活、发展问题,咬咬牙还是能抗过去,国内很稳定,才有底气对外,可如果18亿人,对海外资源、市场的依赖会比现在重得多。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们,如果不是因为立场问题,应该好好得反思一下是否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比如:老龄化真的是因为计划生育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最基本的事实。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老龄化标准,以65岁为界,不过是1956年联合国一份名为《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拍脑袋的定了一个标准,“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但是这份报告原话是“如果人口可以被随意规定”,注意仅仅是“随意规定”,根本没有任何合理论证。这种事一点都不稀奇,有很多我们现在常用的指标,最初就是拍脑袋随意定的,然后就一直沿用,刻进了人脑子里成了金规玉律。举一个例子,为什么美联储把通胀目标定在2%?
有很多解释,说得似乎挺有道理,什么有助于价格稳定、促进经济、避免通缩、保留政策空间等等,但实际上,2%这个目标就是一开始拍脑袋定的,没有为什么,如果当初拍脑袋定了3%、4%亦或者5%,那也可以。陈年烂谷子的事不掰扯了,拍脑袋定的已经被公认,就用联合国65岁标准,但是否要考虑70年过去了,全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1956年,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过70岁左右,发展中国家多数在50岁左右,联合国65岁认定为老年人的标准,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意味着过几年大概率就去世了。然而现在呢?疫情影响比较复杂,就用202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的国家有28个,在70-79岁之间的占全世界一半。也就意味着,2020年全世界近8成国家人均预期寿命超过1956年的发达国家标准,论人口总数则接近九成,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世卫组织更新了年龄阶段划分,把60岁以上划分为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长寿老人(90岁以上)。
所以,如果还是拍脑袋定标准,现在老龄化的起步线应该从1956年的65岁提高到75岁。不过这种需要改变认知的就不多掰扯了,还是继续用65岁标准。按照七普数据,从1978年到2021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从4491万人增长到20056万人,增长了346%;而同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从97523万人增长到141260万人,增长了44.8%。346%:44.8%显然,中国老龄化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生活大幅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延长,而不是因为计划生育。从1978年的66岁大幅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已经超过了美国的76.1岁。按照14亿人口计算,老龄人口占比14.2%,假设没有计划生育,现在18亿人,也不过把老龄人口比例降到11.1%,仅仅降低3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有很明显的变化吗?最多也不过再多拖几年而已,2015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0%,距离2021年也不过6年,考虑到新生儿更多了点,最多到2030年还是要面临当前同样的老龄人口比重。区别在于,从解决14亿人的老龄化问题,变成了解决18亿人的老龄化更大难题。
都说一根稻草压垮一匹骆驼,多出来的4亿人是多重的“稻草”?早10年、晚10年取消计划生育,无非早点晚点,还是要面临新生儿快速下降、老龄化加剧问题,更甚至因为人口大增、人均资源不足,新生儿下降的速度还要更快。毕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活压力大、收益与投入的差距太大,14亿人就已经这么大压力了,敢想想18亿人会怎样吗?如果没有1982年的计划生育,那么生活压力导致年轻人不愿生育,就会从现在的95后,提前到90后甚至85后,老龄化可能将比现在严重得多。而海量生存资源挤占发展资源,工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慢几步,就很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败,那么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治安问题又会如何?1982年之后出生的所有人,都是计划生育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是有庞大家业需要继承的,还是家徒四壁的穷人,想想看,如果自己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多少人会失去读书的机会?不能因为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崛起,就回过头来说还不如当初敞开生,问题是,多了几亿人,还能成功吗?2024年了,还有很多人怀疑未来,那凭什么就觉得回到1982年就能对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大树乡谈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土豆说:为啥那些美国同乡会那么上心,想把美国流浪汉送中国来呢?因为美国是个高风险社会,随时有可能破产流落街头,他们要给自己留好后路。如果孙博士成功到中国养老,并形...
-
“非洲王”,五常之一的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力曾经有多强大?
来源:《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非洲摆脱法国后殖民时代的抗争2021年才经由尼日尔人民选举,坐上总统宝座的巴祖姆大概也没想到,居然被自己的“御前侍卫”谋反了。原本应该... -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吕布、关羽两位名将都对名马“赤兔”珍爱有加,而称霸秦末乱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在临终前惋惜自己的爱马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此...
- 今天跟大家讲一本仅仅只有170页的小书,一本从未出版的回忆录,叫《微虫世界》,这本书写于光绪年间,写好之后,也只是在作者亲朋好友之间传阅。书上署名作者为:张大野,这个...
- 作者|钟穗慧 编辑|张茜2020年1月22日,距离公告武汉封城不到4小时。临近半夜,张新甫陪妻子黄小玲去通城县中心医院看病。医生不经意地问:“最近”是否去过武汉?黄小玲没...
-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上午在奈良发表演讲时中枪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历史上有多少国家领导人被谋杀身亡呢?一.1865年4月14日—美...
- 作者:相忘于江湖1935年1月15日,遵义子尹路一幢两层的花园洋房。一场载入史册的会议在这里举行,这是决定红军命运的一次会议。在持续3天的会议中,红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分参加...
- 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笔名田家英,四川双流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
-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1、伊斯兰是阿拉伯语,意为“顺从”,指顺从伊斯兰教的上帝——“安拉”(神)的意志。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是以穆罕默德为首所创立的一种...
- 老部长深情回忆他被中央提拔为文化部长的全过程导读:“明年我将衰老,今天仍然歌唱”。《十月》杂志今年第一期刊发王蒙先生的中篇小说《蔷薇蔷薇处处开》。今年90岁的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