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现在只会更加艰难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被妖魔化了,执行中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值得商榷,但是真的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坏?有很多专家学者论证,应该早一点结束计划生育,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最好在2004年取消,认为这一年就是中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蔡昉,他认为2004年中国资本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人口增长,2004年之后,资本相对劳动力更加便宜了,因此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更贵的生产要素应该增加供给,于是就得出了2004年之后应该鼓励生育的结论。经济学理论不是真理,不过是基于过往经验在极大简化情况下解释过去罢了,并不能用来预测未来,最多也就是帮助避开明显的坑,提高决策准确率。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根本不需要去进行理论的辩论。从2004年到现在20年了,那一年出生的,现在也快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劳动力真的短缺了吗?
事实是:2024年的中国,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不仅总量过剩,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过去40多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飞速提升,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2021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已经是1982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时的20多倍,众所周知,2001年之后才是中国经济腾飞的20多年。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生产总值,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迅速下降。尤其是我们已经踏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条生产线进行了智能改造之后,需要的劳动力仅仅是之前的不到一成。
更紧迫的是,参与劳动的门槛大大提升。举一个极端的例子,30多年前只要年满16岁、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文盲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大量简单体力劳动,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民工收入远高于同时期的公务员,这才是当年体制内下海潮的核心原因。然而现在,就算是富士康只负责贴一个散热胶条的简单工作,都已经要求高中起,更何况先进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这些工厂需要的劳动者,最起码是对口专业本科以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在消灭旧工作岗位的时候,确实带来了更多新岗位,但是这仅仅是从整体、跨代际角度看,如果具体到个体,哪有这么容易提高自己满足更先进的生产要求?别说从小学、中学到本科、研究生的跨越,就算同样是技术工人,从燃油汽车跳到电动汽车,就要经历痛苦的转型,如果真这么简单,德国、美国传统汽车工人,就不会如此激烈反对电动汽车转型了。想想曾经的新闻报道,干了半辈子高速收费员,突然进行了ETC改造,他们接下来能找到的工作大概率要更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可以去指责为什么之前没有提高自己、为什么不未雨绸缪,但是想想自己,真的能做到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意识吗?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而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计划是1200万,差额仅仅为21万人,而从2021年到2023年,毕业生与实际新增就业的差额分别为360万、130万、86万,一路下降。近些年毕业生就业难已经不用小镇废话了吧,考虑往届尚未毕业的、全职考研考公“慢就业”的、曾经就业已经失业的,还有同样迫切需要找工作的其他年龄失业者,劳动力供过于求已经是铁的事实。有些专家说,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先就业再择业,还有的指责年轻人好逸恶劳不肯去工厂。
请问这些专家还有基本的良心和常识吗?应届生的身份有多重要,不知道吗?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有多么重要,不知道吗?有没有去看看鼓吹的工厂到底是怎样的?就拿相对不错的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来说,连续坐近10个小时,上午下午各允许上厕所10分钟,其间要不停的往小小的手机上贴最简单的部件,甚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胶带。这工作如果第一次干的话,干完一天,第二天浑身酸痛,起码要三天才能基本恢复,但非正式工(有正式合同工,但入职要求不低)赚到的也就是4千左右,如果提前离职或者被中介宰了,可能才三千左右。
这已经要感谢中国几十年来,吃下了全球化最大的蛋糕。没看错,就是最大的蛋糕。从GDP上看,中美增长总量差不多,但是从绝对值和解决就业的角度,当然要看实体经济,看电力、钢铁、粮食等实物生产力,中国在诸多指标上已经相当于中国以外世界之和,甚至还更多,超越西方国家总和的指标就更多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提供了海量的就业岗位,倘若没有加入WTO,没有搭上全球化的大潮,没有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算月入3000的工作,都要被抢破头。现在,专家们动不动讨论“中国人口红利结束了”,但是却有意回避了一个基本现实:在中国崛起以前,人口从来不被认为是红利,而是负担。在所谓的中国“刘易斯拐点”之前,“中国崩溃论”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这种对人口的僵化理解,不仅仅出现在过去误判了中国增长的速度,也体现在当前过度夸张中国人口下降的危机程度。最常见的论调就是中国未富先老、老龄化阻碍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等等,将这一切归咎于计划生育。小镇只问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从1982年开始预计多出生4亿人,现在大概是18亿人,想过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年轻人更难就业,失业率甚至将翻倍。
如果是18亿人,年均多增加1千万,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绝不仅仅是1179万人,很可能是1500万以上,还有更多16岁就出来打工的,16-24岁失业率绝不仅仅是去年7月包括在校生的21.3%,更不是今年2月剔除在校生后的15.3%。很可能是30%、40%甚至更多,如此多的年轻人失业,有多可怕?想想埃及、伊朗、印度等正在面临的。
不要觉得只是同龄人增加50%,要知道同时抢一份工作的跨越的年龄段可能从20-40岁,更海量的求职者,会将工资压低到什么程度?意味着:能够挤出来用于发展的资源锐减。人不是鸡鸭牛羊,不是给口饭、给个遮雨的草棚就行的,不能一边说抚养孩子经济压力巨大,一边说不在乎多4亿人。甚至都不说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说基本的吃饭,多了4亿人,需要多少耕地?需要多少水、化工、机械投入?中国本土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必然需要加大海外进口,又会导致什么?
更多的资源投入养活人口,又能抽出多少资源投入科研和产业升级?更甚至,为了确保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必须尽可能压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先进设备的使用,会有更多人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不要觉得有多少人口就能有多少就业,过去40年,就业一直是国家以及各地政府最关注的事,前些年保8%,近些年保5%,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就业。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给一个省带来1万新增就业,哪怕只是一个月2000元,想见省一号、二号很容易。最直接的影响,“大国崛起跟月入3000有啥关系”这句话得改改,起码得把3000改成2000甚至1500。还有更多影响,比如上面刚提到的科研和产业升级,还会影响到国际秩序,目前14亿人口的就业、生活、发展问题,咬咬牙还是能抗过去,国内很稳定,才有底气对外,可如果18亿人,对海外资源、市场的依赖会比现在重得多。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们,如果不是因为立场问题,应该好好得反思一下是否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比如:老龄化真的是因为计划生育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最基本的事实。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老龄化标准,以65岁为界,不过是1956年联合国一份名为《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拍脑袋的定了一个标准,“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但是这份报告原话是“如果人口可以被随意规定”,注意仅仅是“随意规定”,根本没有任何合理论证。这种事一点都不稀奇,有很多我们现在常用的指标,最初就是拍脑袋随意定的,然后就一直沿用,刻进了人脑子里成了金规玉律。举一个例子,为什么美联储把通胀目标定在2%?
有很多解释,说得似乎挺有道理,什么有助于价格稳定、促进经济、避免通缩、保留政策空间等等,但实际上,2%这个目标就是一开始拍脑袋定的,没有为什么,如果当初拍脑袋定了3%、4%亦或者5%,那也可以。陈年烂谷子的事不掰扯了,拍脑袋定的已经被公认,就用联合国65岁标准,但是否要考虑70年过去了,全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1956年,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过70岁左右,发展中国家多数在50岁左右,联合国65岁认定为老年人的标准,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意味着过几年大概率就去世了。然而现在呢?疫情影响比较复杂,就用202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的国家有28个,在70-79岁之间的占全世界一半。也就意味着,2020年全世界近8成国家人均预期寿命超过1956年的发达国家标准,论人口总数则接近九成,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世卫组织更新了年龄阶段划分,把60岁以上划分为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长寿老人(90岁以上)。
所以,如果还是拍脑袋定标准,现在老龄化的起步线应该从1956年的65岁提高到75岁。不过这种需要改变认知的就不多掰扯了,还是继续用65岁标准。按照七普数据,从1978年到2021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从4491万人增长到20056万人,增长了346%;而同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从97523万人增长到141260万人,增长了44.8%。346%:44.8%显然,中国老龄化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生活大幅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延长,而不是因为计划生育。从1978年的66岁大幅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已经超过了美国的76.1岁。按照14亿人口计算,老龄人口占比14.2%,假设没有计划生育,现在18亿人,也不过把老龄人口比例降到11.1%,仅仅降低3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有很明显的变化吗?最多也不过再多拖几年而已,2015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0%,距离2021年也不过6年,考虑到新生儿更多了点,最多到2030年还是要面临当前同样的老龄人口比重。区别在于,从解决14亿人的老龄化问题,变成了解决18亿人的老龄化更大难题。
都说一根稻草压垮一匹骆驼,多出来的4亿人是多重的“稻草”?早10年、晚10年取消计划生育,无非早点晚点,还是要面临新生儿快速下降、老龄化加剧问题,更甚至因为人口大增、人均资源不足,新生儿下降的速度还要更快。毕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活压力大、收益与投入的差距太大,14亿人就已经这么大压力了,敢想想18亿人会怎样吗?如果没有1982年的计划生育,那么生活压力导致年轻人不愿生育,就会从现在的95后,提前到90后甚至85后,老龄化可能将比现在严重得多。而海量生存资源挤占发展资源,工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慢几步,就很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败,那么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治安问题又会如何?1982年之后出生的所有人,都是计划生育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是有庞大家业需要继承的,还是家徒四壁的穷人,想想看,如果自己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多少人会失去读书的机会?不能因为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崛起,就回过头来说还不如当初敞开生,问题是,多了几亿人,还能成功吗?2024年了,还有很多人怀疑未来,那凭什么就觉得回到1982年就能对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大树乡谈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搞外遇还“强强联合”副市长暧昧纪委书记!河北沧州一纪检干部婚内出轨
闻着臭吃着香,又到了臭豆腐飘香的季节。11月1日,一名女子手持身份证发布视频说:“本人顾敏琪,中共党员,江苏常州市级机关文职人员。现实名举报前夫张涛(中共党员,现任溧... - 前言虽然世界上七十多亿人口同住于一个地球。但在十六世纪以前,各地区的联系并不深入。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沿革之中也诞生了不同的文明,如华夏文明、印度...
- 清初,满清屠戮有多残忍,清末,被屠戮就有多残忍,野蛮终会被野蛮所吞噬。01嘉定三屠清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率清军出征江南,五月破南京,随...
-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 不抽烟的嗑瓜子,怕冷得都抱着杯白开水,有的半躺半卧,有的揣着手嘚卟嘚,“唉!蛤蟆梓儿(周栝[读kuo]梓的外号,因为他们祖辈儿上不是官绅就是财主,门门妻妾成群,生的孩子...
-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消化吸收、吐故纳新、融合统一的巨大洪流,她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气魄消化了外来文化,融合了本域多民族文化,清理和改造了...
- 西夏的崛起:党项人在唐朝是忠臣,在宋朝时割据一方西夏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神奇的朝代,他们虽然国力微弱,但却可以在辽、金、北宋之间游刃有余。甚至西夏军队一度在好水川之...
- 子午谷奇谋我们都听过很多次,都觉得是北伐的救命丹一样。但你真的了解子午谷吗?要讲子午谷之前,我们就得先说说北伐的背景。北伐的背景咱...
-
1937年周总理崂山遇刺,11名警卫全部被杀,伟人怒斩三大帮派之一
1937年4月26日,延安。追悼大会上寂寥无声,台上的小战士神情忧伤地念着手中的悼词。在场的红军战士安静肃穆,但紧握的拳头已经表现出了他们的在压抑愤怒。毛主席在为牺牲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