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中,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繁体

01高平陵政变

01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倍感大限将至。匆匆忙忙做了两件大事:

1、立养子曹芳为皇太子;

2、急召司马懿入宫,拉着司马懿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

当天,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这是曹叡的刻意安排,因为曹爽和司马懿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如果这俩人同心同德,他到了地府也睡不着觉。可惜曹叡还是失算了......

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02

曹芳即位的十年里,曹爽趁皇帝年幼、司马懿年老,肆无忌惮打压朝中士族,威压一切。

曹爽的亲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掌握着京城内外的军权;亲信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百官,弹压京畿地面;文官系统中,丁谧、何晏、邓飏等曹爽的死党都升任了尚书......

而司马懿呢?常年告病在家,只保留了太傅的荣誉官衔;他两个年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因母丧丁忧,在家服孝,不具有任何权力。

司马懿可以想象:我这把老骨头还在,司马家就快被曹爽踢下牌桌了!如果我不在了呢?还不随时可能被除名。

这种局面,该怎么破?

曹爽的人占据着各路要津,如果曹爽不出洛阳城,司马懿一万年都没什么机会翻盘。

那就等曹爽出城......

03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按惯例,曹爽要领着小皇帝曹芳,出城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

就是这一刻,身后的洛阳城,乃至整个大魏,将在一夕之间风云突变。

司马老头子赶紧喊来司马师,司马昭和弟弟司马孚.......

详细谋划完整个行动过程,司马懿还是不放心。

一来,司马懿心里没底,他也害怕,毕竟一旦行动失败满门覆灭。

二来,自己已经70了,就算这把赢了曹爽,但如果自己不在了,这俩小子能压得住阵仗吗?

便派人去探听两个儿子的动静。

不一会儿,来人回报:司马师一如往常,鼾声如雷;司马昭则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司马懿这才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换句话说,司马懿发动这场政变,完全是给大儿子司马师铺路的。

《晋书·景帝纪》载: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

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04

可造反,得有兵。总不能用扫地的家仆去冲锋陷阵吧?

这时候,司马师一声令下,司马府瞬间集合出3000名死士!这是很恐怖的事。要知道:

1、曹叡临终托孤时,给曹爽和司马懿两人的权限,是各自统兵3000人。

2、洛阳城里到处都是曹爽的耳目,这3000人竟然没被发现;

3、3000人,没有1个跑去告密!

那这3000死士怎么来的呢?

史料没说,只能猜想。老王猜:

1、这3000死士对外的公开身份应该是禁军。司马师曾当过3年的中护军,掌管禁军人员的升迁调动。

2、魏晋时期一切以门第出身为唯一衡量标准,大多数中下层士兵是看不见光亮的。这是司马师可以收买人心的空间。光靠司马懿的家当,大概率养不起这些人。

05

有了人还不行。赤手空拳?别闹。武器从哪来?攻占洛阳城内的武库。

可攻占武库有一个现实性难题:武库就在曹爽家旁边,人去多了肯定被发现。人去少了由不管用。

司马懿决定亲自压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老头子的感召下,3000死士精神大振。经过曹爽门前时,司马懿驾车走在最前面。

大将军府的卫兵们都看呆了——司马懿一直生病的人,突然像打了鸡血,还领着一大群人,这是要干什么?肯定没憋好屁!

而武库就在旁边......曹爽部将严世登上瞭望楼,想一箭将司马懿撂倒,却被副手孙谦拽住:“再等等!究竟怎么回事,咱也不知道......”

《晋书·宣帝纪》载:

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趁着严世和孙谦扯皮的空档,司马懿有惊无险的快速通过,并轻而易举拿下武库。(孙谦应该是司马懿安在曹爽府的卧底)

06

拿到装备,也还不行。

司马师按计划领人直扑司马门,他们得进宫面见郭太后,给政变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司马门是皇宫的南门,在此驻扎的武卫军是禁军中的核心战力,第一领导是曹爽的三弟曹训。

而曹训正跟着曹爽在城外呢,所以没费什么精力,司马师便彻底控制了司马门。

接着,由司马昭带兵进宫,向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专横欺君、结党营私,请太后下懿旨——罢去曹爽辅政大臣、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权。

郭太后此时已被曹爽软禁了两年,自然乐见其成。

“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谕旨一下,司马懿成了代表“正义”的一方。

07

但曹爽的亲信班底依旧强大。别的不说,北军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营校尉)里依旧有不少人听命于曹爽。

司马懿又怎么摆平这群人呢?

简单:

当初周勃诛灭吕氏,如今我诛除曹爽,都是为了江山社稷!

在司马懿的劝说下,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都站了出来。

这些人,在魏国庙堂享有崇高的威望,蒋济更是四朝老臣,跟曹操混过的。

这些人也都是老狐狸了,为什么要站司马懿呢?

1、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曹爽上台之后,他们都跟司马懿一样,被迫靠边站了。他们自然在心里将司马懿引为同道中人。

2、司马懿手里有郭太后的诏书,帮他有百利而无一害。

3、曹爽这个大毒瘤,也只有司马公能够除掉了!

有了这些人的竭力奔走,洛阳城的形势很快平定下来。

08

随后,司马懿和蒋济等人关闭洛阳城门,率兵屯于洛水唯一的通道口浮桥旁,并派使者去向曹芳陈述曹爽这些年的罪行。

曹爽得知巨变,脑子顿时一阵嗡嗡。

众人七嘴八舌商量了好半天,也没个好主意,曹爽只能停在伊水南岸,固营自守。

其实曹爽用不着慌:

1、皇帝在他手里;

2、随行禁军的实力,和司马懿大致相等。

3、单从合法性来论,曹爽还略占上风。

可他偏偏就是不敢动!

没办法,曹爽是完全靠父辈的功勋一路躺平,到点升官上来的。

这种人往往是空架子,外强中干,一碰就碎。

09

关键时刻,从洛阳城里溜出来一个人:大司农桓范,号称“智囊”。

司马懿控制完洛阳城后,曾派人拉拢桓范,让其兼任中领军(站台背书),桓范也动过心思。

可桓范几个儿子都跟曹爽交好,力劝老爹出城投曹爽。

桓范在心里盘了一遍:

1、曹爽手上有皇帝;

2、曹爽有大将军印,可以随时调动兵马;

3、地方上几大军区基本都是拥曹派......

4、老臣们都站司马懿一边,自己就算贴上去,也分不到多大利益;

5、如果帮曹爽,到时候自己就是匡扶大魏社稷的第一功臣了!

《三国志·魏书第九·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

于时曹爽辅政,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范欲应召,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疑有顷,儿又促之。范欲去而司农丞吏皆止范。范不从,乃突出至平昌城门,城门已闭。门候司蕃,故范举吏也,范呼之,举手中版以示之,矫曰:“有诏召我,卿促开门!”蕃欲求见诏书,范呵之,言“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尔?”

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10

桓范见到曹爽之后,当即献策:

1、以皇帝的名义,加上大将军的兵符印信,征召各地人马前往洛阳勤王保驾;

2、曹羲(曹爽之弟)名下还有一支部队驻扎在洛阳城外,马上征调他们护送皇帝去许昌(东汉旧都)。许昌也有一座武库,随行禁军完全可以据城而守,撑到勤王大军赶来,应该没问题;

3、大司农印我随身带着呢,征发各地官仓存粮,就是我一句话的事。

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

如果曹爽听桓范的话,当机立断,这场政变的胜负犹未可知。

但曹爽犹豫了:

1、桓范并不是自己亲信,因为是同乡,平时才稍微走得近一些;

2、魏国从曹叡开始实行严格的人质制度:每一个在外领兵的将军,都要把大儿子送到洛阳就近监视。万一司马懿狗急跳墙,拿这些人质开刀?驻外诸将大概率只会对曹爽的处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随行禁军的家属也在洛阳城,万一半路得到消息,发生哗变,怎么办?

4、司马懿除了在诸葛亮手下吃过瘪,都是无敌的超神存在,别说你桓范和我撤到许昌,你再撤远点他也一样打得到!

5、明知打不赢还要打?司马懿获胜后,能放过自己?

11

就在曹爽纠结的时候,接到蒋济派人送来的一封信,是司马懿授意写的。

大意就是:我们现在搞的这一出,只是想让大将军您交出兵权。

接着,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联袂而至,当众允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其他一切待遇不变。

随后,曹爽的心腹校尉尹大目带来了司马懿的终极杀招——司马懿以历仕四朝的曹魏忠臣之名,指着洛水发誓:只要你投降,我保你下半生富贵!

终于,曹爽的心理防线松动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司马懿的誓言,有这么多的重臣作保,等司马老头儿死了再反攻倒算!

曹爽长叹一声,弃刀于地:“既然如此,那就降了吧!”随后觐见曹芳,请求下诏自免官职。

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

看着曹爽如此不开窍,桓范哭了:从来政斗就是不死不休,曹子丹(曹真)一世英名,儿子却低智如豕犬!

12

曹爽回到洛阳后,司马懿立即在大将军府四周建起高楼,提供全天候无死角的“保护”。

曹爽开始害怕了:司马说老贼说话不算数了?

便借口府中人口多,向司马懿借粮。

司马懿当然知道这是曹爽在试探他:借。

曹爽又放心了。

实际上,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的编排罪证,要把曹爽办成铁案!

司马懿指派钟毓(钟繇的儿子)为廷尉,对与曹爽兄弟交情深厚的黄门张当各种严刑逼供,让张当承认他曾与曹爽兄弟、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等人密谋造反。

“爽兄,我是发誓说要保障你的生活,但你自己勾结朝臣,意图谋反,就不在我的保护范围之内了。”

司马懿拿到罪证,抄家,草草审理过后,曹爽及其党羽,被夷灭三族。

牵连被杀者,多达五千余人。

而此时,距曹爽放弃抵抗,仅3天......

13

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其实曹爽的政治布局已经很高明了。只是他的手伸得太长了。

他要改革。改革自然引起既得利益折对曹爽的不满。

革谁?

其改革内容史官不敢记,因为曹氏是司马家政敌。

但陈寿很机智(信是司马懿的,没人好说什么)记载了夏侯玄(曹爽盟友)与司马懿的书信:

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於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

——《魏书_诸曹夏侯传_夏侯玄传》

重中之重的核心就一点:限制中正官权力。

魏国建国之初,因为要向士族妥协,所以中正官权力过大,人才的升迁录用,全在中正一句话。

这就导致,曹魏政权里,上到中央,下到各州、郡、县,中正官都是被士族把持着的。

曹爽的做法是,让地方官吏考察人物能力,中正官只考察人物品德,最后由尚书台拍板。

选拔人才的权力就从中正官收回到了中央。士族的蛋糕被你曹爽动了,不打你打谁?

因此,司马懿会一呼百应。所以《晋书》怎么记曹爽:

“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也所以,司马师阴养死侍三千,居然没一个知道。

别人不说,就说蒋济,把持多年的禁军系统,又是太尉,职权军事,居然丝毫不知?显然是不可能的。

司马氏取天下后,曹爽自然就成了历史罪人。

而司马氏是代表士族的根本权利,也不会对士族再做任何限制。

所以整个晋朝,王石斗富这种炫富行为,居然蔚然成风;士族成了自己郡望的隐形皇帝,进阶成为了门阀。

最后,这个站在了全天下士族对立面的男人,就成了蠢如猪狗的小人。

几千年后,还在被唾弃:“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02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为何相信司马懿不杀自己的承诺?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扫墓,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并控制了都城洛阳,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懿控制洛阳时,曹爽手中还有曹芳这位天子,可以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继续和司马懿相抗衡。

但是,因为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一定会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所以,曹爽相信了司马懿不杀自己的承诺。当然,后面司马懿立即食言,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曹魏大将军,曹爽为何相信司马懿不杀自己的承诺?

具体来说,回顾高平陵之变,很多人觉得曹爽太窝囊废,竟然会相信司马懿的誓言,而且这个誓言还是对着洛水发的。不过,实际上,正是因为司马懿是指着洛水发誓,这才容易被人们所相信。因为在古代历史上,司马懿所指的洛水有着神圣的地位。

在高平陵之变前,曹操的儿子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极富盛名的《洛神赋》,根据他的序词,这篇文章是纪念洛神的,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在《洛神赋》中,洛神就是洛水之神,洛神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洛水之神,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实际上就是对洛神发誓。在封建王朝下,对着神灵发誓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在曹爽看来,司马懿就算会欺骗自己,也不会欺骗神灵的。

其次,在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前,刘秀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公元23年(地皇四年),朱鲔拥立大汉宗室刘玄为帝,刘玄登基后拜朱鲔为大司马,入长安之后,刘玄大封诸将为王,封朱鲔为胶东王,但朱鲔以汉高祖有约“异姓不得封王”而没有接受封赏。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称帝,挥兵攻打朱鲔镇守的洛阳,朱鲔坚守数月后,想着投降刘秀。但是,朱鲔是杀害刘秀兄长刘演的主谋之一,所以,他害怕刘秀报仇,一时间举棋不定,刘秀知道之后也指着洛水发誓,表示既往不咎。在此基础上,朱鲔相信了汉光武帝刘秀的誓言,选择投降。对此,刘秀果然没有誓言,将朱鲔册封为平狄将军,赐爵扶沟侯。

由此,正是因为有刘秀的先例,增强了司马懿承诺的可信度。当然,司马懿也许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这才指着洛水发誓的。

再者,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并无太深私怨,两人都是魏明帝曹叡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曹爽还向父辈一样敬重司马懿,《三国志》有记载,“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哪怕是到了后来,为了争夺朝堂大权,曹爽重用晏典、毕轨、李胜等人,架空了司马懿,把他放在太傅的位置上,不过,曹爽至始自终都没有加害司马懿。

以己度人,曹爽认为自己交出兵权后,司马懿也没有加害自己的理由。不过,司马懿的野心实在太大了,他不是为了夺取曹爽的兵权,而是将目标对准了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这是他不能容忍曹爽及其党羽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了让曹爽相信自己的誓言,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之后就能保留爵位。与此同时,辅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位君主的老臣蒋济也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想剥夺他们兄弟的兵权,不会伤害他们,可以保他们富贵。

在这么多大臣的背书下,司马懿的誓言几乎是不容置疑了。于是,曹爽想了一夜后,做出了向司马懿认罪投降的决定,也将自己乃至于曹魏宗室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03高平陵政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能不能斗过司马懿?

高平陵政变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曹爽无德无才仅仅凭借出身就取得了对司马懿这个功高劳苦士族代表的权力支配地位,或者说曹爽之所以能独掌大权,就是因为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欲擒故纵。

司马懿在曹魏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风格以及两面派作风,对待敌人,司马懿是一手安抚,一手剿灭,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灭孟达,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歼灭孟达,还有对王凌也是同样手段。

对待盟友,司马懿同样是欺骗,比如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的盟友蒋济、陈泰等,说好了不杀曹爽,只是夺取,事变成功之后就翻脸不认人,杀了曹爽一党五千多人,气得蒋济在事变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司马懿恶化了曹魏的政治生态,将权力的争夺变成了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肆意杀戮,但在表面上,司马懿却长着一张慈祥的脸庞,隐忍的性格,和低调的行事风格,司马懿表面与内心的巨大差别,堪称同时代的奥斯卡表演奖。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以自己被曹爽排挤得可怜相,博得了被曹爽排斥的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同情,包括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陈泰等等,还包括当朝郭太后,而郭太后是司马懿唯一可以扯起的旗号和法统。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成功是靠着拉拢一大批人,以及欺骗一大批人来成功的,当然也有司马懿一辈子为官攒下的威望和名声,以及他在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

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做,敢趁着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出城就封闭都城洛阳的城门,最以太后的诏书去欺骗曹爽,就是吃定了曹爽这个人,吃定了曹爽的懦弱、无能、愚蠢以及贪恋富贵与不敢反抗,司马懿看得很准,所以曹爽投降了,司马懿成功了。

如果曹爽不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

如果前提是曹爽不投降,那么曹爽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斗过司马懿。

因为曹爽没有投降,就说明他听从了桓范的建议,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

真是如桓范说的这样吗?

确实是这样,桓范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

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洛阳城有多少禁军呢?不足一万人。就算司马懿还有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令限于洛阳城内,而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再加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换头猪,干的都比曹爽好?

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我都觉得这事有可能成功。

再说了,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而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

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绝对的政治正确秒杀造反的司马懿。

这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

你如果说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了,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

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你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这可是历史啊,不是你是个人才,你就能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

前提是曹爽只听从桓范的建议,铁定就能打赢司马懿,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事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来源:汉周读书、历史博览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