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杀害张作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不知从何时起,张作霖被包装成了抗日爱国人士,甚至流传着张作霖活着日本不敢侵华这样的滑稽言论。一时间张作霖当马贼、日俄战争中替日本办事、之后出卖东北主权、杀害李大钊同志的所有罪行都被通通忘记。其实,张作霖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这么光辉,皇姑屯事件也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么简单。张作霖只是个渺小角色,他因日本扶植而起,也因列强博弈而亡。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日苏合作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以及张作霖必死的真相。
一、张作霖的崛起
张作霖,1875年出生于奉天。甲午战争后落草。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张作霖就被日本以俄国间谍罪名抓捕并要处死,此时恰逢日本陆军参谋田中义一来前线视察,发现了张作霖,经过交谈,田中觉得张可以利用,张表示“原为皇军效力”并在誓约书上按了手印;然后田中亲自拜访了在东北的日军总参谋长福岛安正,替张作霖说情,随后张作霖被释放。释放后的张作霖感激涕零,表示要认田中义一当大哥,之后张作霖率领土匪参加了游击队,协助日本军队作战、当向导、提供俄国情报。这是张作霖投日的开始。
影视剧中的东北土匪
在替日本人打游击的过程中,张作霖认识到“离开日本或无视日本,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这就养成了张作霖对日依赖的心理。1915年,张去朝鲜参加日本举办的博览会,在会上和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套近乎,说什么性命全是日本人救下的,特别感谢日本人的救命之恩,和田中是拜把子兄弟,希望继续和日本合作之类的话。这给寺内留下了好印象。之后寺内特意问过田中义一救张之事。结果田中表示,“张作霖是谁?”“我当时救他只是出于日本利益,对他并没有好感和私人情谊”。足见张作霖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田中义一
1916年,张作霖开始崛起,当上了奉天省巡按使、盛武将军。而同年,日本寺内正毅组阁,寺内最先提出了“利用张氏”的东北政策。寺内认为“张作霖在满洲有殊特地位……(张)心中唯有权势利欲……(扶张)日本在满蒙可畅行无阻”。在日本支持下,至1917年,张作霖称霸东三省。
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1917年,张作霖统一东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入主北京,扶植了傀儡段祺瑞执政府;1927年,张作霖自封北洋军政府大元帅,行使民国统治权,名义上成为民国最高元首。张作霖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在近代中国分裂、积贫积弱的双半社会下,个人不存在尊严,军阀亦只是帝国主义利益的临时代言人,列强想换就换。
李雪健版张作霖
早在1921年5月,原敬内阁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提到了日本对东北问题的核心政策是:日本在东北只是对利益的扶植,而不是对特定人物的扶植。换言之,日本并不是喜欢张作霖,只是希望张作霖在特定时间能带给日本最多的利益。一旦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利益,张作霖就会消失。1921年的东方会议决定了张作霖的地位和皇姑屯事件的发生。
皇姑屯后的张作霖(李雪健扮演)
三、东北利益转化下日本的选择
日本不同于英美列强,日本资本市场薄弱,只能靠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将资本转入中国。在这种局势下,日本不敢和英美自由竞争,只能固守满蒙特殊利益区。所以日本要求张作霖满足其现有地盘地区,维持日本在满洲现有利益。但张作霖野心很大,特别想要入侵关内,称霸全国。1922年发生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日本劝告张作霖固守东北,“保境安民”,还特意给奉系投资了一批军工厂,以满足奉军自卫的要求。
但张不死心,1924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开战之初,奉军还是失败,直军一度逼向山海关。后因冯玉祥叛变直军,奉军转危为安,并入驻北京。而奉系将领郭松龄民族意识较强,不满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于1925年11月发生了郭松龄兵变。开战之初,张作霖军队还是屡战屡败。日本认为如果张作霖只是固守东北,断然不会发生诸多纠纷,日本外务省策划了扶植奉系文治派头领、奉天省长王永江代替奉系武断派头领张作霖,以达到永久割据东北的阴谋。
影视剧中的王永江
张作霖听说后,及时承认错误,并以东北矿产、土地、路权等等利益作为抵押,换取了日本的谅解。因这一通卖国操作,日货5年间在东北销量增长了200%,日企增加了70%;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诸多重要资源皆被日本所掌握,东北煤炭产量的65%皆为日本所有。但日本对张作霖已经感到厌烦,恰在此时新合作者出现了。
四、日苏合作
1925年,张作霖政治中心转向北京,并在东北引入美国势力,“为美国在满洲获取利益提供特权,他(指张作霖)在北京已经预先得到美国提供财政援助和支持的许诺”,希望摆脱日本控制。日本见张有脱离倾向,便又起了杀心。
哈尔滨旧苏联领事馆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对中国东北也存有野心,这从苏联重新取得了中东铁路经营权便可看出。日本对苏联重返东北,虽然警戒但没有阻止,主要是因为苏联重返东北只是固守了过去日俄密约中划给俄国的“北满”地区,并没有对日本核心利益区南满展露野心。而且,苏联在远东存在大军,日本在武力上不占优势,所以日本在中国东北只能选择分羹而不是独占,在大连会议上,日苏又分割了双方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日苏在中国东北有共同利益,张作霖想再引入美国势力当然就引起了日苏两国的愤怒。
1926年4月,苏联秘密出台了对东北代号为“喘息”的政策,其中有“某些日本人士同意用另一个缓冲将领取代张作霖”一语,可见日苏对张的态度已经取得了共识。
五、皇姑屯事件——日苏合作
大多数人都相信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爆炸是由日本人干的,但其实皇姑屯事件是日苏合谋的产物。
对皇姑屯事件,日本档案不多,但苏联档案记载很详细,尤其是在皇姑屯事件当天曾有“命令在张作霖身边工作的线人,要不失时机地密报张作霖的行踪”一语,这个线人就是国际著名间谍万斯白。张氏之死显然不一般,与苏联并非没有瓜葛。
1929年1月,张学良突然查封了苏联在东北的报纸《议论》。5月,他又下令突袭哈尔滨、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的苏联领事馆,逮捕80余人。俄国史学家维克托·乌索夫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一书中指出,张学良这一连串动作就是为了报复并寻找苏联刺杀张作霖的证据。苏联心虚,对张学良的搜查,“至布尔什维克外交机关甚至不敢提出抗议”。1929年7月,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这当中虽然有张学良收复国权的心思,但更多的是替父报仇。
文章饰演的张学良
文史君说
日本和苏联的前身沙俄本就有“愉快”的合作侵华史。自1907—1912年,日俄共有四次密约,双方“愉快”地分割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二者相安无事,顺利阻碍了其他列强涉足东北,极大地满足了日俄的掠夺需求。到了苏联时代,从感情上讲,张作霖表现出的反共举动,让苏联感到厌恶,虽然列强比张更反共,但列强势力强大,苏联也惹不起,所以只能拿近在咫尺的张作霖动手。从实际情况来说,张作霖妄图在东北引入美国势力,也损害了苏联利益。在这种综合背景下,日苏合作应运而生。张作霖之死并非只是一个军阀之死,并非是一个列强代言人的换届,而是日苏综合利益考虑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维克托·乌索夫:《20世纪2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2、大江志乃夫:《田中义一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张作霖被刺事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6辑。
来源:(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徐惠林爱花种花的男子不少,一张老照片里的作家老舍,蹲在一堆鲜艳的盆花面前,左手夹支管烟,满意而自在地欣赏。花是老舍自栽的,于莳花...
-
史上最大绑架案:1978年意大利总理莫罗被绑架,55天后被10枪毙命
阿尔多·莫罗于1916年9月23日,在米兰出生。他的家庭比较富足,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大亨。说句题外话:一般而言,越是富足之家,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抓得也越严格。这几乎是全世... - 记得一部影视剧里伟人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说的:“美国三天不害人,连走路都没精神!”是的,这就是美国。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就始终龃龉不断,好时候少,坏时候多...
- 2023年11月23日,原本是法院通知的李璐(化名)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二审开庭的日子,但在开庭前夕李璐家属接到通知,开庭时间延后。2019年初,32岁的李璐举报称,其...
- 自古英雄出少年,用这句话形容霍去病,再贴切不过了。在他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当中,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率军攻城略地,豪取...
-
甘肃汉人流民武装集团首领董福祥,剿灭西北伊斯兰叛乱,名震华夏!
同治元年,陕西的回民繁殖的人口越来越多,反叛力量也在加强,于是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的念头开始萌生。一些回民首领如白彦虎、马化龙等暗中发动回民,“传帖杀人”。... -
定价能力从何而来1/4不起眼的大生意我的一位高中同学,身体有一点残疾,这几十年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有一年,我回乡遇到他,了解了近况。知道他在县城公园门口摆摊算命,主要...
-
2009年,十八年没拍过片子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准备再当一次导演。他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建国大业》。在《建国大业》的投资方里,不乏中影、英皇、寰亚等巨头,一家名叫D...
-
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皇帝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朕”这个自称词却亘古不变。为何古代皇帝会挑选“朕”来自称,且后世的皇帝也没有更换?古...
- 当我们提及“敌人”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然而,真正的敌人或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那些隐藏在幕后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