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是古人须臾不可离的文房用具,产生了许多名砚及记载名砚的砚谱。《西清砚谱》是清代乾隆年间记录宫廷藏砚的一本书,其中有多方苏轼砚台,图2为苏轼结绳砚,图3为苏轼石渠砚。
文房四宝,最耐久的莫过于砚。一方好砚,下墨快,发墨细,不吸水,不伤笔,既有助于涵养神思,更得以品藻风骨,古来文人莫不顾而乐之,宝而藏之。
“我生无田食破砚。”从十二岁得到天石砚,到临终时想以紫金砚陪葬,苏轼一生喜好砚台,他爱砚藏砚,收砚赠砚,更是有砚必铭,铭必以德。
东坡爱砚更爱砚所体现的君子之德
古代读书人日日与笔墨纸砚打交道,久而久之就生出感情了。东坡当然也不例外,有一次,看到友人张近的一方龙尾砚(龙尾砚一般指歙砚),他实在喜欢,竟以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砚台再好,一方足矣。事后想想,东坡也坦陈自己爱砚的习气不易改。不过,东坡好砚不只因为好用、好看,更因为他从砚台中看到了君子之德,是以在铭文中一再强调。
好砚得之不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这是君子的民生情怀;砚台“投种则获,不炊而熟”,这是君子的勤勉好学;砚台不大,“质小任重”,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君子的职守担当;砚台置于案头,每日相伴,“懿矣兹石,君子之侧”,这是君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砚台“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这是君子阅人无数,知人善任;“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这是君子立定操守,不随流俗;“中和所熏,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这是君子中和正直之禀性;砚台不弃笔墨,“吾以是知天下之才,皆可以纳诸圣贤之域”,这是君子胸襟宽阔,气量宽宏;砚台上的波纹,“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这是君子无畏无惧,气节刚正;“更险夷,无燥湿”,这是君子历经劫难归于平淡;“其德则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这是君子以德为本,不为外物所役,保持心灵清洁。
与这样的砚台朝夕相对,不仅下笔如有神助,更如君子在侧,明德惟馨,无怪乎东坡不惜用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而换来的那方龙尾砚,东坡的砚铭更有诗意:“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运墨也旁死魄。忽玄云之霮䨴,观玉兔之沐浴。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迹于简册。照千古其如在,耿此月之不没。”文字略为古奥,不太好理解,其大意是这方龙尾砚有天然水波纹,迷迷蒙蒙,欲雨未雨,仿佛林间浓云密集,其上方砚池近圆,似明月出没,其中一点瑕疵被巧妙地雕为玉兔,化拙为巧。跳出有限形质,遥想无限时空,东坡将砚池比为千古明月,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君子之德,更是天地至德。
东坡以家藏宝剑换来心爱之砚
龙尾砚天下闻名,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并称“天下冠”。看到张近的这方龙尾砚时,东坡正贬官黄州,既没薪水,又少积蓄,不得已才以家藏宝剑交换,而张近后来得知,换来的竟是东坡的家藏宝剑,连忙表示返剑赠砚。可贵的是,东坡不以名压人,笑而婉拒,“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张近后来出镇高阳八年,被称张帅,其身所佩,也许就是东坡的这把铜剑。
剑砚互易,各得其宜。文人好砚重砚,相互赠砚铭砚是常事,也是雅事,更是心心相契的正事。
幸赖历史留下了许多苏轼的资料,我们得以知道许多苏轼的砚台的来历。苏轼有一方洮河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是元祐元年(1086年)他五十一岁时自起居舍人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学生黄庭坚赠送给他的,正便其大展身手,报效朝廷。苏轼的一方丹石砚,“粲然如芙蕖之出水,杀墨而宜笔”,是当时的收藏名家唐垌以家藏之物相赠,另一方“小而凸”极佳的端砚,也是唐垌所赠。唐垌曾因王安石举荐担任御史,但他不顾王安石对自己的私恩,不能赞同王安石改革的许多措施,可谓气节如砚。苏轼的一方龙尾石卵砚,与其相伴良久,见诗僧道潜孤单,便以此为赠。苏轼贬谪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来相伴一年多。苏轼的一方紫金砚,系从大书法家米芾处所得,临终前,苏轼欲以此砚陪葬,后又被米芾取回。
东坡尤好古砚。有一方他人所赠的唐人陆龟蒙用过的砚台,他引以为宝,不仅因为陆龟蒙“甘杞菊,老樵渔”,也因为陆龟蒙“为散人,出丛书”,编撰了《笠泽丛书》,其中收录了他自己撰写的《耒耜经》。此书篇幅仅六百来字,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低,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福泽无穷。怀想陆龟蒙曾用此砚吮毫掭笔,东坡不胜神往。
对古砚,苏轼并非来者不拒。同僚杜君懿死后,其子以家藏唐代许敬宗的风字形端砚为润笔,请苏轼撰写墓志铭。许敬宗颇有文名,但他为人不端,陷害忠良、阿谀奉承,在治家上骄奢淫逸,为人不齿。许氏砚“工与石皆出妙美”,苏轼憎其人恶及砚,不为所动。后来其好友孙觉又以此砚转赠,苏轼哀其砚厌其人,但始终不铭一字。此砚遂不见记载。
东坡通过赠砚教育儿子立身以德
苏轼赠砚,更多是激励子侄,扶掖后学,鼓舞读书人,寄寓良多。东坡付与三个儿子至少三方砚台,都有铭文。
其一,提醒儿子立身处世不能“仰唇俯足”。此砚是苏轼十二岁在家中得到一方异石,形状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比较发墨,遗憾的是没有砚池,苏洵认为此石有砚之德而缺砚之形。他由此想到君子立身当以德为本,不必刻意追求外形,后来此砚传给苏迨、苏过。
其二,奖励苏迨读书刻苦。“生阴壑,閟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用之尤惜,由此亦可见大文豪并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
其三,嘱咐苏迈从政为民。元丰七年(1084年),十九岁的苏迈授饶州府德兴县尉,年少得志,重担在肩,苏轼送别时赠砚一方,千叮咛万嘱咐,“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后来颇有政声,一如乃父,《德兴县志》称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这三方都不是名砚。那方用家藏宝剑换来的龙尾砚,东坡晚年将其寄赠给侄子苏远。苏远是苏辙的幼子,年十一,已能诗,有“小东坡”之称。苏轼不仅赠砚,而且赋诗,寄望尤深的,依然是道德文章。
以砚劝学,苏轼不遗余力。苏庠、晁补之、姜唐佐等人,均曾受其沾溉,其中姜唐佐是苏轼贬谪海南时的学生,后来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苏庠妙龄而有异才,苏轼赠以端砚,并铭之曰,“寒松为煤,孤竹为笔。蓬麻效纸,仰泉致滴”,希望其戒骄戒躁,多下苦功夫,多下真功夫。
苏轼有一方用西汉皇室藏书楼石渠阁的瓦制成的瓦砚,因为稀少,弥足珍贵。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他获赦北返,为避暴风雨来到广西合浦兴廉村,遇到了一个叫陈梦英的人。陈梦英已经五十多岁,教学为生,当他得知陈梦英竟是他景仰的原琼州刺史陈懽的后人,大为惊喜,不仅购赠良田助其读书,更赠送了他自用的这方瓦砚。他与陈梦英素昧平生,与陈懽亦无交集,倾其所有资助陈梦英,实在意料之外,再读砚铭,又在情理之中。他勉励陈氏及其后人勤奋耕读,一方面将来能“改封即墨,兰台列爵”,重振家风,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能带动乡里,德业相劝,“永宜宝之,书香是托。”
砚台虽小责任重,书香更比墨香浓。时光流逝,东坡收藏、经手、铭写的砚台多已不存,那些曾经刻在砚台上的砚铭,却留了下来,铭刻在心,便成永恒。(赵建国)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非洲王”,五常之一的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力曾经有多强大?
来源:《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非洲摆脱法国后殖民时代的抗争2021年才经由尼日尔人民选举,坐上总统宝座的巴祖姆大概也没想到,居然被自己的“御前侍卫”谋反了。原本应该... - 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很多也都是高速发展期的国家所共有的。如果处理得当、继续改革,可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解决。不过,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之...
-
所谓“西方伪史论”,直指西方文化的根基,认为西方古史的根基——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的历史,是近代欧洲人伪造的,代表作有何新《希腊伪史考》,董并生、诸玄识等人《虚...
-
唐朝初年,很多诗人都希望能在对外战争中建功立业,并在诗中流露出这种渴望。《陇西行·其二》是唐代诗人陈陶写的一首诗,内涵极其丰富,其诗句原文如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
-
为什么说放任中南半岛统一,终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中南半岛上自出现政权以来,从未真正实现过统一,为何?在我国的记载中,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关于中南半岛情况的记载,算到...
-
如果我们有苏东坡这样一个朋友,想一想会是怎样?我们又能有什么体会?
转自明明如月- 梦回前朝 -…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优秀。今天我们就梦回前朝,想象一下和苏东坡成为朋友,人生会变成什么样?之所以... -
【说明】2010年2月在伦敦被知情者英国的比尔·瑞恩凯瑞·卡西迪透露出来的《盎格鲁·撒克逊计划》——正是作为西方政治和宗教核心的共济会对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规划(此计划因...
-
二战苏德战场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珍贵照片,当年战况有多残酷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始于1942年7月17日,终于1943年2月2日,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之一。对德军而言,攻占这... -
一九二一年的阴历腊月二十一,八岁的大伯娶了十六岁的大娘。大伙儿满脸笑容,亲朋好友们彼此间客套着。小大人儿似的大伯不大高兴的样子,满...
-
孟珙是南宋著名将领,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人,祖籍绛州。孟珙出生在武将世家,北宋被金国所灭之后,孟家祖上从山西绛州投奔岳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