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是古人须臾不可离的文房用具,产生了许多名砚及记载名砚的砚谱。《西清砚谱》是清代乾隆年间记录宫廷藏砚的一本书,其中有多方苏轼砚台,图2为苏轼结绳砚,图3为苏轼石渠砚。
文房四宝,最耐久的莫过于砚。一方好砚,下墨快,发墨细,不吸水,不伤笔,既有助于涵养神思,更得以品藻风骨,古来文人莫不顾而乐之,宝而藏之。
“我生无田食破砚。”从十二岁得到天石砚,到临终时想以紫金砚陪葬,苏轼一生喜好砚台,他爱砚藏砚,收砚赠砚,更是有砚必铭,铭必以德。
东坡爱砚更爱砚所体现的君子之德
古代读书人日日与笔墨纸砚打交道,久而久之就生出感情了。东坡当然也不例外,有一次,看到友人张近的一方龙尾砚(龙尾砚一般指歙砚),他实在喜欢,竟以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砚台再好,一方足矣。事后想想,东坡也坦陈自己爱砚的习气不易改。不过,东坡好砚不只因为好用、好看,更因为他从砚台中看到了君子之德,是以在铭文中一再强调。
好砚得之不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这是君子的民生情怀;砚台“投种则获,不炊而熟”,这是君子的勤勉好学;砚台不大,“质小任重”,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君子的职守担当;砚台置于案头,每日相伴,“懿矣兹石,君子之侧”,这是君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砚台“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这是君子阅人无数,知人善任;“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这是君子立定操守,不随流俗;“中和所熏,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这是君子中和正直之禀性;砚台不弃笔墨,“吾以是知天下之才,皆可以纳诸圣贤之域”,这是君子胸襟宽阔,气量宽宏;砚台上的波纹,“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这是君子无畏无惧,气节刚正;“更险夷,无燥湿”,这是君子历经劫难归于平淡;“其德则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这是君子以德为本,不为外物所役,保持心灵清洁。
与这样的砚台朝夕相对,不仅下笔如有神助,更如君子在侧,明德惟馨,无怪乎东坡不惜用家藏宝剑与之交换。
而换来的那方龙尾砚,东坡的砚铭更有诗意:“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运墨也旁死魄。忽玄云之霮䨴,观玉兔之沐浴。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迹于简册。照千古其如在,耿此月之不没。”文字略为古奥,不太好理解,其大意是这方龙尾砚有天然水波纹,迷迷蒙蒙,欲雨未雨,仿佛林间浓云密集,其上方砚池近圆,似明月出没,其中一点瑕疵被巧妙地雕为玉兔,化拙为巧。跳出有限形质,遥想无限时空,东坡将砚池比为千古明月,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君子之德,更是天地至德。
东坡以家藏宝剑换来心爱之砚
龙尾砚天下闻名,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并称“天下冠”。看到张近的这方龙尾砚时,东坡正贬官黄州,既没薪水,又少积蓄,不得已才以家藏宝剑交换,而张近后来得知,换来的竟是东坡的家藏宝剑,连忙表示返剑赠砚。可贵的是,东坡不以名压人,笑而婉拒,“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张近后来出镇高阳八年,被称张帅,其身所佩,也许就是东坡的这把铜剑。
剑砚互易,各得其宜。文人好砚重砚,相互赠砚铭砚是常事,也是雅事,更是心心相契的正事。
幸赖历史留下了许多苏轼的资料,我们得以知道许多苏轼的砚台的来历。苏轼有一方洮河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是元祐元年(1086年)他五十一岁时自起居舍人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学生黄庭坚赠送给他的,正便其大展身手,报效朝廷。苏轼的一方丹石砚,“粲然如芙蕖之出水,杀墨而宜笔”,是当时的收藏名家唐垌以家藏之物相赠,另一方“小而凸”极佳的端砚,也是唐垌所赠。唐垌曾因王安石举荐担任御史,但他不顾王安石对自己的私恩,不能赞同王安石改革的许多措施,可谓气节如砚。苏轼的一方龙尾石卵砚,与其相伴良久,见诗僧道潜孤单,便以此为赠。苏轼贬谪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来相伴一年多。苏轼的一方紫金砚,系从大书法家米芾处所得,临终前,苏轼欲以此砚陪葬,后又被米芾取回。
东坡尤好古砚。有一方他人所赠的唐人陆龟蒙用过的砚台,他引以为宝,不仅因为陆龟蒙“甘杞菊,老樵渔”,也因为陆龟蒙“为散人,出丛书”,编撰了《笠泽丛书》,其中收录了他自己撰写的《耒耜经》。此书篇幅仅六百来字,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低,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福泽无穷。怀想陆龟蒙曾用此砚吮毫掭笔,东坡不胜神往。
对古砚,苏轼并非来者不拒。同僚杜君懿死后,其子以家藏唐代许敬宗的风字形端砚为润笔,请苏轼撰写墓志铭。许敬宗颇有文名,但他为人不端,陷害忠良、阿谀奉承,在治家上骄奢淫逸,为人不齿。许氏砚“工与石皆出妙美”,苏轼憎其人恶及砚,不为所动。后来其好友孙觉又以此砚转赠,苏轼哀其砚厌其人,但始终不铭一字。此砚遂不见记载。
东坡通过赠砚教育儿子立身以德
苏轼赠砚,更多是激励子侄,扶掖后学,鼓舞读书人,寄寓良多。东坡付与三个儿子至少三方砚台,都有铭文。
其一,提醒儿子立身处世不能“仰唇俯足”。此砚是苏轼十二岁在家中得到一方异石,形状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比较发墨,遗憾的是没有砚池,苏洵认为此石有砚之德而缺砚之形。他由此想到君子立身当以德为本,不必刻意追求外形,后来此砚传给苏迨、苏过。
其二,奖励苏迨读书刻苦。“生阴壑,閟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用之尤惜,由此亦可见大文豪并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
其三,嘱咐苏迈从政为民。元丰七年(1084年),十九岁的苏迈授饶州府德兴县尉,年少得志,重担在肩,苏轼送别时赠砚一方,千叮咛万嘱咐,“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后来颇有政声,一如乃父,《德兴县志》称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这三方都不是名砚。那方用家藏宝剑换来的龙尾砚,东坡晚年将其寄赠给侄子苏远。苏远是苏辙的幼子,年十一,已能诗,有“小东坡”之称。苏轼不仅赠砚,而且赋诗,寄望尤深的,依然是道德文章。
以砚劝学,苏轼不遗余力。苏庠、晁补之、姜唐佐等人,均曾受其沾溉,其中姜唐佐是苏轼贬谪海南时的学生,后来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苏庠妙龄而有异才,苏轼赠以端砚,并铭之曰,“寒松为煤,孤竹为笔。蓬麻效纸,仰泉致滴”,希望其戒骄戒躁,多下苦功夫,多下真功夫。
苏轼有一方用西汉皇室藏书楼石渠阁的瓦制成的瓦砚,因为稀少,弥足珍贵。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他获赦北返,为避暴风雨来到广西合浦兴廉村,遇到了一个叫陈梦英的人。陈梦英已经五十多岁,教学为生,当他得知陈梦英竟是他景仰的原琼州刺史陈懽的后人,大为惊喜,不仅购赠良田助其读书,更赠送了他自用的这方瓦砚。他与陈梦英素昧平生,与陈懽亦无交集,倾其所有资助陈梦英,实在意料之外,再读砚铭,又在情理之中。他勉励陈氏及其后人勤奋耕读,一方面将来能“改封即墨,兰台列爵”,重振家风,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能带动乡里,德业相劝,“永宜宝之,书香是托。”
砚台虽小责任重,书香更比墨香浓。时光流逝,东坡收藏、经手、铭写的砚台多已不存,那些曾经刻在砚台上的砚铭,却留了下来,铭刻在心,便成永恒。(赵建国)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宋史·奸臣传》收录的二十二人都是谁?谁是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和珅、秦桧一样的真奸臣确有其人,但其实也不乏被历史记载有误解的“假奸臣”,比如被记入宋朝《奸臣传》之一的章惇,而... - “傻子”不知何罪坐牢9年出狱两月后去世 家人发现他无罪“傻子”李四强出狱后不久因病去世,病榻上的李四强门牙缺失,他自称是入狱前遭遇了“逼供”,被打所致安徽省利辛县孙...
-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民族是基于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共同体,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清朝是中国历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空前繁...
-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太行并蒂莲 梨园姊妹花韩伟:上一回我们听了冀南的梨花大鼓,一张桌子,一把三弦,...
-
古人用的“火折子”究竟是啥?为何一吹就着?看完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如今的科技如此发达,生火做饭早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如今想要点火,一个打火机就能搞定,价格便宜,随处都能买到,且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在影视剧中,古时候的人们会拿出一根... -
抗美援朝时,战犯吴绍周提出2条妙计对付美军,毛主席:提前特赦。
1959年12月,功德林内的战犯们迎来了第一次特赦,包括王耀武、杜聿明、陈长捷、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宋希濂、曾扩情、周振强、卢浚泉在... -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长寿同时又最具活力的文字。汉字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是良师益友,也是精神家园。早在1994...
-
1918年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莫斯科苏维埃联席会议上关于对外政策的报告》
列宁(1918年5月14日) 同志们,请允许我向你们介绍一下目前对外政策中的一些情况。同志们,最近以来,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在许多方面都复杂化了,这是因为总的形势紧张了。... -
鉴宝大师刘岩当年17万“骗画”,转手卖8700万,后来如何?
来源:生活经验谈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现如今,我们想要了解古代,可以从历史文物中得到许多信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谁向巡视组乱告状便收拾谁”,高校校长受贿1500余万,细节披露
12月1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披露了广西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思敏的案情细节。2022年2月15日晚饭后,在被纪委工作人员带走时,广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广西科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