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摆脱贫困》《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摘录

繁体

01

我们一向认为,贫困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困,没有志气。

工作要从一点一点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

但我们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比如说,可以着眼于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外引内联,建立稳定的物资协作网络;可以鼓励各县制定一些让利政策。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也就是说,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林业是“一封就成林”。

“念山海经”除了继续抓海洋捕捞外,滩涂养殖也要挖潜力。提高单产。乡镇企业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要立足于本地农副产品资源的加工利用。为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以集体办为主,以吸收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使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现在的脱贫还是处于低水平,还不稳定,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必言称贫,处处说贫。

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

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我们绝不允许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当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讲奉献,就是讲服务。“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当然,在抓廉政的同时,也要正确区分违法乱纪与开放改革中出现的失误。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鼓励干部为人民事业敢为天下先。

每首歌,每支乐曲,都有它的主旋律。人们一听到熟悉的主旋律,就会想起它是哪首歌、哪支乐曲。主旋律是歌曲的主体,也是歌曲的灵魂。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个合唱团,要做到异口同声,就得讲究一个主旋律、一种节奏。经济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

参加“合唱团”的各部门、单位,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乐器各异,声部不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只要有主旋律,有节奏,就有艺术感染力了。

不能和其他部门割断关系。“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任何部门搞“独立大队”,都是违背整体战略的。每一个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大合唱中,有你的位子,就有你讲配合的职责。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那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度难关。

一件事办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不作无不补功,不为无益之事。

人没有压力不行。王进喜就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但光有压力不行,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也很容易让外面的人动起异样的“恻隐之心”:同情有之,望而却步有之,看不上眼也有之。——这样的压力就是压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不知我闽东,如何能爱我闽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建我闽东了。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闽东人有自我认识的必要,不要以为是闽东人就一定熟悉闽东。有的人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乡可爱之历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只知道艳羡人家,从而失去自信心。这就是不认识,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角度说,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假如一个地方的人情绪低落,十足悲观,就不能说这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

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02

青年干部四忌

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青年干部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也有许多短处。在成长过程中应扬长避短,特别要注意四忌:

一忌急于求成。许多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有一股狠狠砍几“板斧”,扭转一下局面的虎劲。这种工作热情和想获得社会承认的动机是好的。但如果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求成心切,操之过急,也容易违背科学,脱离实际。“治乱绳,不可急”,急于求成本身就孕育着失败的危险。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该不该烧,什么时候烧适宜,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多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后审时度势,该烧则烧不该烧决不要赶时髦,勉强“烧火”。所谓“不实在于轻发”,意即做事不踏实,常由轻举妄动所致。当然,某地方有个急迫棘手的问题,上级要你去攻坚,短期内拔掉“钉子”。在这种情况下,烧它三把火是可以的,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即使这样,也要以情况明为前提。如果是上级派你到某个地方去工作,要你干上三年五年,这时候,看的就不是你的“三把火”,而是你的“过山劲”了。我认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二忌自以为是。现在的青年干部基本都受过中、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书本知识,但涉世未深,磨炼不足,缺乏经验,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以及轻视历史经验的倾向。归根到底,书本知识只是一种间接的知识。来源于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瞧不起历史经验,就是瞧不起群众。脱离群众,孤家寡人,你就一事无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即使求到了,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是”。所谓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永远不可穷尽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无论从实践的观点,还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年干部都必须切忌自以为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都会对真理产生排斥心理,使我们与真知灼见隔离,与成功无缘。

三忌朝令夕改。青年干部初到任上,无论干好干坏,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听到各式议论:赞颂、肯定者有之,怀疑、反对者有之。尤其是处理那种大众瞩目的热点问题或处理那种个人负责占主导位置的急迫问题时,种种议论尤盛。青年干部由于缺乏从政经验,容易听风即雨:赞颂、肯定,则喜形于色,坚定办事信念;怀疑、反对,则受挫于心,甚至对自己处理问题的办法疑虑起来,尤其是当议论来自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权威部门的人、名流学者,来自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乡亲,来自对自己提携扶持的老领导时,有些青年干部就无所适从,失去主见了。所以,有些青年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早晨一种考虑,晚上一种意见,朝令夕改,自己难为自己。

我想,“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一旦作出决议,在解决问题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不作主体更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感,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随着你坚定信念和正确决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理解,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平息的过程也是你获得承认的过程。

四忌眼高手低。书本知识多而实践经验少的同志,容易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的毛病,最后变成“客里空”。孙中山先生说得好,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但世界上没有孤立抽象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不平凡的成就。

03

为官四要

凡事都有其要领,为官当领导作为治理社会事务的一种社会职业,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为官之要领或称之为官之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时的况说,执政者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但仅凭权力并不能使天下自行安定,“安之者必将有道也”。为官之道,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我体会到最重要的有四点:

一是为官之本。为官之本在干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激心理,认为清高者不屑于为官从政,不屑于与官为伍;认为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我想,“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社会职业一样,都是社会的需要。“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有些人入仕数十年,终为名利所困,或一事无成,或身败名裂。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当官宗旨。旧社会,有的人十年寒窗潜心入仕是为了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有的人钻营官场,是为了鱼肉百姓,大发横财。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帝王将相何其多,但在百姓头脑中留下记忆的也不过百来号人。李白、杜甫官不过五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设计赵州桥的李春,也非大官,鲁班、黄道婆等更是与官无缘。可见,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如果当官只是为了图个人私利,那么,在政治上就会结党营私,行为上就会违背道德施欺骗邪恶之术,终难逃脱身败名裂的下场。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完旨,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共产党的“官”与旧社会的官的本质区别。造福于民要大公无私。只有无私才能无弊,无弊才能为政公平,使民安居乐业。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

二是为官之理。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陈毅同志不是早就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吗?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人要当官呢?从社会角度讲,官是一种职业,必须有人去做。从个人角度讲,当官是服从党的事业的需要。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三是为官之德。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当领导要以德服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时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现代领导人应更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四是为官之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伸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一个贫困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变它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要你讲奉献,尽心尽力,就是一位好同志。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我们如果愿意仍然成为社会主义者,就应该到更下层和更底层中间即到真正群众中间去。

要有度量。“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他的度量。司马光说:“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我认为这句话很有见地,专擅则狭隘,狭隘则离散,离散则困窘;协力则广博,广博则通畅,通畅则能成功。心胸狭窄的人,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能吸收别人的合理意见以扩大自己的眼界;一味以功臣自居,而不能用贤能以增加自己的力量;老担心着别人超过自己,而以攻击、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无所谓个人之名利,为人梯也好,为铺路石也好,要从党的使命,从历史实践的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

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

要诚实。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老实人会不会吃亏?有人说老实人吃亏,我不这样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上,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实事求是,不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有时也可能捞到便宜,但最终是要碰壁吃亏的。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首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其次,要多做少说,或只做不说。古人说,品行要从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名声则需要别人认可才能树立。“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做了一些贡献,有了一些成绩就夸夸其谈的人,得不到好名声。再次,是以诚待人。这种人,领导愿意用,同事愿意和,部下愿意跟。

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积累、升华。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

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

不自恃。不能认为“机关牌子大、领导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无恐,更不允许滥用领导和办公室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

不自负。要克服优越感,坚决防止对基层干部群众盛气凌人、态度傲慢、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现象。

不自诩。防止自我表露、吹嘘炫耀,特别是涉及领导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能随意张扬,妄加评论:对于党的内部机密,更应当守口如瓶。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想马上会!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把心贴近人民。

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已,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

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我们所说的农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商品经济意义上的大农业。

有所追求,必有所丧失。

极端化地去要求别人或者要求国家,其实就是只要求别人对自己民主,而自己则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对别人和国家不负任何的责任,这行得通吗?!

农村流出的劳力”低素质“与流入单位“高素质”的要求对立。

大农业从本质上讲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大农业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于大农业不应该是随意性的,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服务手段不应该是简单化的,而必须是配套的。

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了一些没有关系。我们说,不对!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

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由之路。乡村集体经济势力的发展与农业的振兴是相互依存、荣衰与共的。

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集体经济实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

要划清合理提留和强制摊派的界限。在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搞好提留,防止资金流失。

要用或公共积累。要把积累用在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紧迫性问题上,用在办农民迫切要求办的公共福利事业上。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我们的工作比较繁忙,真正脱产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应当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古人讲的治学“三上”:马上、枕上、册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治学要有一种严谨、科学、老师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虚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

来源:陈吉梅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