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朋友小聚。
他谈起工作上的事,对公司领导的暴躁、蛮横颇有微词,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一个好领导应该有怎样风度的讨论。
我认为,领导的风度来源于修养、品格、情怀,真正的好领导,都是以此成风化人。
不由想起一个人,胡同志(本站注:指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
胡同志的风度无疑是极好的,无论对内对外,他总是那么平和宽厚、儒雅从容,给人春风般和煦、阳光般温暖。
说几件事。
01
贵州日报原记者张善炬写过一篇文章《跟着胡同志跑乡下》,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
12月25日,胡同志的生日,也是张善炬爱人刘世芳的生日。夫妻二人上门给胡同志庆祝,却因为“不太好”连蛋糕也没买。
胡同志很热情地接待他们。
交谈中胡同志说起,因为食堂买菜的师傅不在,所以想吃鱼没吃上,正当他们夫妻二人感到奇怪时,胡同志笑道:“我呀,肚皮没人家大,车子没人家小嘛,当然得听人家的咯。”
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话,营造了无比轻松的氛围。
胡同志询问起他爱人工作、老人孩子的情况,也说起自己家的情况,全程聊的都是家长里短,最后还亲自送他们出门。
张善炬说:我觉得像平时朋友串门一样自在。
胡同志主政贵州时,仅43岁。年纪轻轻身居高位,没有一丝志得意满,而是谦虚低调、平易近人。
双方级别相差很大,能让张善炬感到“自在”,可见胡同志是怎样的修养。
这种修养,让人如沐春风。
02
2008年9月6日,胡同志在人民大会堂设宴,隆重欢迎出席北京残奥会的国际贵宾。
有这样两个小细节。
一位女贵宾分别与胡同志并他夫人握手、互致问候,准备转个方向合影留念。在转动轮椅时,胡同志迅速上前“搭把手”。
步入宴会厅时,胡同志一直用手帮助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推着轮椅,到了餐厅时,又帮助他将轮椅转动到位置上。
一举一动,足见品格。
梁晓声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胡同志这两个不经意的举动,既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彰显。
当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我们是东道主。胡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亲身示范着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是礼仪之邦。
这种品格,让人心悦诚服。
03
最后这件事,感动亿万国人,赢得广泛赞誉。
2012年6月,墨西哥洛斯卡沃斯,G20峰会。
合影时,主办方把各国国旗贴在地上,标示领导人所站的位置。合影完毕,各国政要纷纷散去,脚下国旗被踩来踩去。
这时,胡同志弯下腰,从脚边捡起国旗贴纸,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那一刻如此弯腰的,只有他。在这样重大的外交场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动作,更显可贵。那组照片,一时被疯转。
小举动所以引发大反响,冲击力源于那质朴的情怀,那无比强大的人格魅力。
到今天我们看到这组照片,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穿透人心的力量。
当时有个网友说得很好,“一个躬身向下的动作,带来的是扬眉吐气的自豪”。
爱国爱家,这是莫大的情怀。
这种情怀,让人充满力量。
结语:一个人的风度,决定了他的高度。
延伸阅读:刚进政治局的胡锦涛分管什么工作?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选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10月19日,江泽民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外记者。
江泽民笑着对记者们介绍原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又介绍新当选的3位常委。
他指着胡锦涛说:“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
1992年的七常委会见记者
学习《胡锦涛文选》发现,1992年12月5日,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一个多月的胡锦涛来到中央组织部看望机关干部。他在中组部局以上干部会议透露:“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央政治局研究分工时,决定我分管组织工作。”
在进入中央工作之前,胡锦涛先后在贵州、西藏担任党委一把手,不过他跟中组部干部谈心时仍表示:“我感到担子很重,虽然在地方工作时也管过这方面工作,但那时工作角度和要求不同,接触范围也不一样。所以,现在还必须边学习,边熟悉,边工作。”
选拔干部主要看什么?
在同中组部局以上干部交流时,胡锦涛谈了自己学习十四大精神过程中结合组织工作思考的几个问题。
十四大后中央领导合影
1992年、1993年,正值全国各地换届。胡锦涛指出,这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契机。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调整、配备工作。”他告诉中组部各位干部,对于党的干部来说,主要看两条:第一条是政治上的要求,就是要听党的话,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第二条是业务上的要求,就是要有能力,包括有知识、有实际经验、有组织才能。胡锦涛跟大家交了个底,他说:
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做到知人善任、使用得当。不能以个人好恶、更不能以听不听自己的话来判断和衡量一个干部。必须搞五湖四海,放开眼界选人才,不能只在自己熟悉的单位、熟悉的人中选干部,更不能以我划线,搞亲亲疏疏,搞“团团”、“圈圈”、“摊摊”,拉山头,闹宗派,培植个人势力。
年轻干部可放到党政常务副职锻炼
多年以来,中央一直很重视选拔年轻干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工作节奏加快。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印发了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和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邓小平在随后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这个问题十分迫切,十分重要。”他坦言,自己跟陈云“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210人中,最年轻的便是候补委员、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不久,这位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就从西部的甘肃调到北京,先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距1982年已有10年,身为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在看望中组部机关干部时提到做好年轻干部选拔。他表示,“积极大胆做好选拔年轻干部是当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要多选一些优秀年轻干部放到一定领导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他跟中组部干部交底:一般的按惯例使用,特别优秀和成绩突出的应大胆破格提拔使用。同时,在年龄掌握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对那些工作上确实需要、一时尚无合适接替人选的老同志,要适当留任一段,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1993年6月,胡锦涛在同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代表座谈时表示,中央组织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把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措施,重点抓好培养工作。他指出,要有意识挑选一批比较优秀、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有重点的进行培养。
“凡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尽早选送到党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学习深造。对拟在近期担任中高级领导职务的,要尽早放到下一级重要岗位上锻炼。”
在另一次会议上,他提到,“对年轻干部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要全面客观分析,用其所长。对本质好、主流好、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虽有某些缺点,也要敢于合理使用,同时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要把那些发展潜力明显的年轻干部,包括其中优秀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放到重要台阶和关键岗位上去挑担子,比如任地方党委或政府的常务副职、大中城市党政主要领导职务、部委综合部门和大型直属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职务等。“一般说,在这些台阶上经过锻炼、取得明显实绩和进步的干部,素质比较全面,基础比较扎实,驾驭全局能力比较强。”
地市干部要适当全国交流
1994年11月底,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作为政治局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胡锦涛到会并讲话。在这篇题为《抓紧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强领导集体》的长篇讲话中,他强调了一个关键问题:干部交流。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素质。
“今后,要有计划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与此同时,“要有计划挑选一批年轻地县级领导干部到省级机关和中央机关锻炼,使那些长期在基层和地方工作的同志熟悉上级机关工作,提高从全局观察形势、处理问题能力。”
“这件事,中央要做,省级党委也要做。”
胡锦涛还指出,今后,地市党政领导干部,要适当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县市党政领导干部,要适当在全省范围内交流。要加强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央和地方干部交流。
要把执行干部交流制度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一条纪律,坚决防止和克服干部调不出、派不进的不良倾向。
来源:国艺研文化、资料 | 胡锦涛文选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