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陈教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1936年,毛泽东提起与国民党合作曾遭受重大损失时,严厉指责了陈独秀,可他却没有责备斯大林,斯大林才是更大的罪人。

  毛泽东对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评价也相当尖刻。“鲍罗廷站在陈独秀右边一点点。”事实确也如此,鲍罗廷信任国民党的时间更长。对1925年起就扮演着一定角色的印度人罗易,毛泽东的态度也不温和:“他站在陈独秀和鲍罗廷两人的左边一点点,可是他只是站着而已。”这是很公平的评价。罗易的激烈言辞当然无助于只顾自己利益的莫斯科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革命的指导。

  如果罗易的回忆值得相信的话,他和鲍罗廷都发现毛泽东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我在汉口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当时午夜刚过,我们正在政治局热烈地讨论问题。鲍罗廷也在,坐在我身边。一个高个子走了进来,步伐沉着且显得高傲。他脸庞黝黑而宽阔,高高的额头上长长的直发向后梳卷。‘毛泽东。’鲍罗廷悄声对我说。他没有注意我,也没有注意权重的鲍罗廷。我们两个外国人对视了一眼,鲍罗廷又悄声地对我说:‘这个人很难对付,是个典型的中国人。’”

  在作回顾时,毛泽东说国民党“是一架空房子等着人去住”,而共产党人“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空房子主人的决心”。

  毛泽东转向了左边,像后陈独秀时代的所有其他中国共产党人一样,他转向了枪杆子。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最后完全抛弃了国民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他在为秋收起义作准备时,从长沙写给共产党总部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在土地问题上他仍持激进的观点。

  起义暴动起而复灭,就像放很多爆竹一样。毛泽东并不比其他的人做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毛泽东的新的左派观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他沉迷于国民党太久,再说农民军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同时还因为瞿秋白的左派观点也摇摆不定。

  瞿秋白想要从城市开始,毛泽东则仍然坚信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农村;瞿秋白认为群众暴动的浪潮会给左派增强实力,毛泽东则在谋划通过有组织的行动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当时他与瞿秋白若即若离。

  骰子掷出去了。毛泽东发动了他的秋收起义。一天夜里,他在长沙郊区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他设计出自己的新旗——这使党中央大为恼火——旗子上是斧子、镰刀和五星。他通过遍布湖南的所有的老关系,举行起义企图最后攻下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由何长工等人设计制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红底象征革命,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表明这支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

  毛泽东占领了江西边境上的东门市,取得了几次小规模的胜利,但很快连连失败。事情变得一团糟。毛泽东的部队是乌合之众,有的人后来甚至相互火并。经过夏天的镇压,革命的群众基础被削弱了。(5月以来,湖南共产党两万多名党员有四分之三遇难。)再看到他以前建立的工会、学校及遇到除死亡和逃走的以外的很少几个人,毛泽东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在1925年至1926年间,群众运动处于高潮时共产党非常谨慎。到1927年年中,当群众激情渐减时共产党却迸出激进的火花。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来说,第一步就是一个悲剧。

  共产党总部的混乱仍未止息。毛泽东在他的整个起义过程中一直在与党中央辩论。中央认为毛泽东太热衷于军队,不相信群众。当事情变得糟糕时,他的部队又被指责为“自找麻烦”。

  毛泽东在答复中指责中央“忽视军事而又希望群众性的武装起义的矛盾政策”,这导致配合不密切,使起义缺乏湖南以外的支援。

  最后,不是长沙被攻下,而是毛泽东被抓。

  在去衡阳招募矿工参加他的部队时,毛泽东被地主的武装民团抓获。民团奉命把毛泽东押到总部去处死。快接近院子时,毛泽东沉着机智地想好脱身之策。他先是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用来企图贿赂押送的士兵以便脱身,但这一计策明显的无用。

  在离院子近200码的时候,毛泽东决定赶快逃走。他这时身材轻便,行动敏捷。他躲过了飞来的子弹,跑到池塘边的一片深草丛中藏了起来。

  团丁赶了上来,他们强迫老乡搜索草丛。毛泽东静静地蜷伏在地,暗抱一线希望。很有几次团丁逼近了他,他甚至能触到他们。他感到绝望,他以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他。降临的夜幕掩护了他,追兵停止了搜索,离去吃晚饭了。

  整整一夜,毛泽东在山丘灌木中跌跌撞撞地穿行。他赤着脚,因为押送的士兵拿走了他的鞋,这半是因为士兵贪便宜,同时也出于迷信说法,即死人没有鞋就不会变鬼报复杀他的人。

  精疲力竭、遍体鳞伤的毛泽东迷了路。后来,他遇到一个答应帮助他的农民。毛泽东开始吉星高照了,他的身上还有贿赂别人剩下的七块钱,他用这些钱吃饭,同时买到了在中国革命的最低潮时最急需的两件东西:鞋和雨伞。

  毛泽东又追上了留候的部队。但秋收起义失败了。此时,毛泽东与中央的关系更加恶化。他认为应该有自己的行动,所以拒绝攻打长沙。在他看来这似乎无异于以卵击石的蠢举。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右一为贺子珍。(1937年5月9日)

  毛泽东又失去了领导地位,他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甚至湖南的共产党分部也把他驱逐出了领导机构。

  毛泽东无从知道那些无知的官僚们对他不满的信息,他已经背向城市和一切已经建立的组织。当10月的寒风吹走了盛夏的酷暑的时候,毛泽东率领他的1000名心情沮丧的幸存者到达湖南东部边境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他打算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传 第四章 组织(1921——1927) 21、八七会议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油画)。何孔德陈玉先高虹高泉作

       [1]《工人日报》,1959-04-20。

  [2]作者将文章弄混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李维汉和李达。——译注

  [3]Mao Ji,I,pp.81ff;Road,2,p.89.

  [4]Li Jui,p.173.

  [5]毛泽东自己讲授中国古代史,他认为了解中国的过去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毛泽东灵活地为学校挣钱的情况,见Shaffer,p.100.

  [6]“毛主席在安源”,载《解放军文艺》,1968(6)。

  [7]顺便说,这幅油画的复制品1969年在梵蒂冈展出,标题是:“年轻的中国传教士”。见韩素音:《早晨的洪流》,95页。

  [8]CB,900,p.25.

  [9]毛泽东与刘少奇关系的变化见彭树奇(音译):《明报月刊》,香港,1968(12)。毛泽东在安源的活动见石城(音译):《中国》,香港,1968(9)。

  [10]《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1]CQ 45,p.103.

  [12]在湖南自治的问题上,毛泽东曾与《大公报》的编辑们联合在一起,见Shaffer,p.248.

  [13]CB,900,p.25.

  [14]Smedley,Battle Hymn,p.44.

  [15]H.Isaacs in CQ 45,p.104.

  [16]《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7]Li Jui,pp.270,266.

  [18]RS,p.159.

  [19]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07页。

  [20]张国焘反对与国民党合作。陈独秀教授则赞成,他认为中国还没有作好革命的准备。

  [21]SS’s Mao,p.73; CQ 142,pp.446ff.

  [22]蒋介石的夫人在其所著的《与鲍罗廷的谈话》(1977)中,证明了鲍罗廷与基顿的关系,4页。

  [23]鲍罗廷说他发现毛泽东“非常自信”。Mao Tse-tung by O.Vladimirov and V.Ryazantsev,Moscow,p.47.

  [24]V.V.Vishnyakova-Akimova’s Two Years in Revolutionary China,pp.228ff.其中谈到胡志明及其他常与鲍罗廷来往的人。

  [25]《毛泽东思想万岁》,1964-10-20,1969。

  [26]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42页。

  [27]据《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记载,毛泽东1924年没有去过香港。——译注

  [28]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80页。

  [29]RS,p.159.

  [30]毛泽东还拿出不少的钱给孩子办教育,见刘大文(音译):《新华日报》,1945-09-08。

  [31]《中国文学》,1978(9)。

  [32]Vishnyakova-Akimova,p.163.

  [33]Mao Ji,I,p.247.

  [3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35]Mao Ji,I,p.151.

  [36]作者此说有误。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周报》撰文激烈抨击“北京右派”,而且还提议将其开除出国民党。——译注

  [37]关于周恩来的背景材料,见司马长丰(音译):《毛泽东与周恩来》,序言及2~3页。

  [38]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19页。

  [39]SS’s Mao,p.91.

  [40]《分析》一文,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民族革命……》一文,收录于Mao Ji,I,p.175.另外,施拉姆在其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12卷和第13卷中所作的精辟分析,也给我以启发。

  [41]因为北京掩盖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的内容,所以我较为详尽地引用毛泽东的原文,该文最终收入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42]上述毛泽东的话出处均见Mao Ji,I,p.207.

  [43]1973年作者访问过毛泽东在武汉住过的地方,见到一些资料。

  [4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45]蒋永清(音译):《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291页。

  [46]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62页。

  [47]秋季被认为是最适于起义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农民要交纳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再说秋收以后也比较空闲。

  [48]RS,p.165.

  [49]SS’s Mao,p.121.

  [50]Schram in CQ 18,p.64;另见司马长丰:《毛泽东与周恩来》,10页。

  [51]应是浏阳。另,毛泽东的被捕是在起义发动之前而不是之后,并且是用贿赂团丁的方法脱身的。——译注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