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繁体

对于日本侵略者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耻辱,相信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可是,在国内却也有些无耻之徒,妄图扭曲历史为侵略者洗白,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便是曾经担任过人民日报编辑的马立诚

更令人震惊的是,作为一位祖籍南京的中国人,他竟然还曾经说出过“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这种荒诞的观点。那么,马立诚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一个数典忘祖的无耻之徒,他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01

成名之路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因为信口雌黄,鼓吹“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而被网友抨击为“新时代汉奸”的马立诚,其实他的祖籍正是在南京。上世纪40年代,马立诚出生在南京边陲的一户农民家庭。在他的少年时期,恰逢新中国冉冉升起、面目一新,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教育制度都得到了很好的完善。这也让马立诚这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正所谓大奸大恶之徒,往往也是才华出众之辈。客观来看,马立诚的头脑的确是十分聪明的。在小学、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过,在高中毕业之后,马立诚又遇上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导致没能顺利升入大学。不过他倒也并没有因此而颓丧,更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半工半读,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无论多忙都要读几页经典著作才能安心入睡。时间来到1977年,高考制度全面恢复,马立诚迫不及待的报了名,并且如愿考入大学,在当时也算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在接下来的求学时光,马立诚笔耕不辍,锻炼出了不错的文笔。这也让他的老师们对其十分看好,在毕业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更把他推荐到了“中国青年报”当上了新闻记者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能够从事文字工作,这正中马立诚的下怀,他一边跑新闻,一边近水楼台的搞起了个人的写作事业。而真正让马立诚一夜成名的,是一部叫做《交锋》的作品。在这部书中,马立诚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改革开放的所见所感,在当时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年轻读者而言,这本书更是相当于“文字版纪录片”。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比较前卫,但在当时的确畅销海内外。马立诚不但名利双收,也因此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人才,还得以进入人民日报工作,得到了国家不少的培养。时间来到2000年前后,马立诚被推荐前往日本参加新闻交流会。然而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也正是这一次“日本之行”,让马立诚心性大变。又或者说,是这次契机,让他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走上了一条数典忘祖、受人唾弃的堕落之路。

02

数典忘祖

在待在日本的那几个月里,马立诚到底经历了什么,恐怕除了他本人心知肚明之外,外界很难完全知晓。但是,这一趟日本之旅让马立诚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却是有目共睹的。更加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好处的来源竟然全部来自于日本社会和学界。在结束新闻交流会,回到祖国时,马立诚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被东京大学特聘的客座研究员,以及受北海道大学邀请而成为特聘教授。一位中国的新闻编辑,为何会因为出国交流了一次,便让日本人如此青眼有加?这在当时让许多人大惑不解,而马立诚则是很快用自己的下一部著作,揭开了外界心中的谜团。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在回国之后不久,马立诚便仿佛早有预谋般火速推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做《对日新思维》。也是在这本书里,马立诚第一次提出了那个让人义愤填膺的观点——“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作为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后不久的南京人,马立诚应当在成长过程中,见识过不少日本侵略的累累罪证,也见过南京城里残余的伤痛痕迹。可是,他却还是提出了这种荒唐的观点,自然不可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故意颠倒黑白。而日本社会、学界对他莫名的看重,也在这本书出版后一下子说得通了。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而且这部书发表于二十一世纪初,当时正好日本也发生了一些引发争议的事情。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他又率领日本官员参拜了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派,对于中国人民乃至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而言,都是一种伤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马立诚的这本著作顺势出现在了公众眼前,为给日本洗白国际声誉帮了不小的忙。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总之,无论马立诚这一次的举动是不是跟日本方面提前预谋,也无论他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他在国内的名声都已经一夜之间彻底破裂,而且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然而,马立诚却仿佛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又在2004年趁热打铁的推出了另一本谈及日本的新书——《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在这本书中,他不但一如既往的宣扬着“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这种荒诞的观点,而且还捏造出了不少“一眼假”的史料

比如,马立诚在书中说抗战发生时“南京只有20万人口,在被日本占领后,人口达到25万”,想要以这种充满误导的伪证彻底抹去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恶。另外,他还在书中表示“日本不需要为此道歉”。这本书一发表,马立诚在国内自然又迎来了骂声一片。但他似乎并不在乎,因为这本书的受众市场并不只在国内。据统计,该书很快传到日本并且刊刻数次,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歪曲历史的“帮凶”。不难想象,马立诚大概又靠着这本书,从日本那里拿到了一笔不菲的“润笔费”。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国内引发众怒的马立诚很快便招致了报应。

03

走向毁灭

除了频频为侵略者犯下的罪孽“洗白”之外,在涉及不容侵犯的国家主权利益时,马立诚也是毫不犹豫的倒向了日本。比如说在钓鱼岛问题上,他便曾经公开发声,称“钓鱼岛对中国并不重要”。自古以来,国家领土都是不容侵犯、寸土必争的,哪怕是一毫一厘也不能拱手让人,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常识。很难想象,马立诚说出建议“将钓鱼岛让给日本”时,心中有没有一丝良知和愧意。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在接连发布这些数典忘祖的无耻言论之后,无论是国内的民众还是马立诚的工作单位,显然都被触犯到了底线。很快,马立诚便被报社开除,丢掉了原本人人称羡的好工作。不过,也许是他早就料到过会有这个下场,于是过了没多久他便离开内地,跑到了香港,在凤凰卫视谋得了栖身之地。

来到凤凰卫视之后的马立诚依旧没有收敛,他继续借着新闻媒体的窗口,乐此不疲的写评论、发表演说,而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日本粉饰太平。马立诚本以为躲在香港就可以如此大放厥词而不负责任,然而他却是打错了算盘。因为香港也是中国的领土,在这里同样有着无数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最终,马立诚在香港的一处地铁站口被几位爱国青年揪了出来。这几个热血的年轻人激于义愤,当街便对着马立诚一通暴打。

或许是出于心虚,所以在被打之后,马立诚也不敢声张,而他所任职的凤凰卫视也只是平静的报道了这一事件,可见马立诚在香港也是一样的不受待见。或许这次皮肉之苦终于让马立诚长了记性,也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总之他不敢再厚着脸皮在香港徘徊下去了,这个时候他心里还有一个幻想,那就是去到他心心念念的日本。马立诚以为凭着自己多年来对日本的贡献,一定可以在那里得到应有的回报。怀着这样的期待,马立诚踏上了前往日本的客机。

人民日报前编辑马立诚:大放厥词,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

然而对于日本人而言,马立诚并非伙伴或者朋友,只是一枚棋子而已。当他没有了继续在国内发声的机会,这枚棋子自然在日本人眼中飞速的失去了价值。在失去了所有的优待之后,马立诚便瑟缩在日本,惶惶不可终日的消磨时光。如今,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从来不敢回到祖国,因为他在故乡早已经众叛亲离。结语

日本侵略者当年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将永远被记录为人类历史上最野蛮、耻辱的一页,这并非是靠着马立诚的几篇颠倒黑白的文章就能改变的。作为人民日报社曾经的主编,马立诚原本有着十分光明的未来。而受到祖国多年培养的他,原本也应该用自己的才华和手中的大笔,去回馈社会与百姓,这才不愧对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然而,他却为了一己私欲,做着数典忘祖、伤害同胞的事情,这样的人走向自毁的结局也是分所应当,而他的余生也必将在良心的谴责中度过

来源:趣事情报局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