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繁体

来源:生活录

古之文人的终极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百家争鸣到唐宋八大家,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中国古代诗词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只是能为天地立新、生民立命、万世开太平的文人志士少之又少,而能为“往圣继绝学”者则不胜枚举。

尤其是“元曲四大家”(注: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之一的马致远,已经将元代词曲风,上升到一个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以至于其被世人称为“作曲状元”“秋思之祖”“马神仙”等,每每有新曲诞生,马致远本人也忍不住感叹道:“曲子写到一定程度,比词更令人动容...”

壮志难酬,杂剧尽显深意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家庭条件优渥,书香氛围浓厚,自幼便见识过登门造访的文人骚客与诗酒花茶。

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曾与历代有豪情的文人志士那般,都梦想着有一天,能为生民立命,能为天地立新。

故在20岁之前,主动献诗当今圣上,并希望能得到重用,只可惜时运不济,始终未能如愿。

只因其生在后蒙古时代与元朝统治前期,知识分子不受重视,朝廷根本没有多余的职位,留给一个不知名的闲散墨客。

因此,马致远的青年仕途最高就做到了浙江省务官,其间有长达十几年的光阴都在等待与蹉跎中浪费。

而已经意识到此生,可能没有机会在国政上成就自我挥洒才情的马致远,开始另寻出路,或“为往圣继绝学”,或就此“隐匿于江湖”。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公元1295年,45岁的马致远,与好友王伯成、李时中等人,共同成立了“元贞书会”,开启了以杂剧会友,以散曲论道的生活。

在不满元代民族压迫严重,朝廷百官昏庸无道时,他借古讽今,大手一挥创作了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将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与王昭君在国难之时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与当朝贪官污吏,为保住饭碗而主张向匈奴求和之劣态,形成鲜明对比。

以此无比畅快地抒发了胸中,压抑已久的怀才不遇之痛,以及忧国忧民之伤怀。

除了讽刺时局之外,马致远的作品当中,多有以男女凄惨婉转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

如他所创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通过诗人白居易与长安美女歌姬裴兴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来彰显人性的自私与黑暗,与此同时还掺加一些作者本人的沦落之感。

诸如此类的杂剧,马致远在“元贞书会”时期创造了少则数十部,但最终被记录下来的仅有16部。

现如今在杂剧舞台上,依旧可见其改编的《汉宫秋》《岳阳楼》《任风之》等名著。

在塑造人物方面,马致远在杂剧中,多以宫廷妇女、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仕途坎坷的文人志士或神仙作为主人翁。

其大部分的人物设定,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强烈的个人色彩,如其所著《刘阮误入桃源洞》的第四篇《双调》。

其言:“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现实是,作者本人苦求仕途无果,蹉跎了半生,再回过想过去的遭遇,依旧忍不住叹息。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在作品精神传达方面,马致远本人又深受全真教的影响,诸如其在《陈抟高卧》中,所描绘的神仙马丹阳度任风之得道成仙的故事。

其又言:“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即是他本身所求。

而这种所求,恰好又符合全真教的主张,即“儒、释、道”家的三合一思想。

在失去了物质、仕途追求之后,马致远已经开始了超出常人的精神追求,或得道成仙,或归隐山林。

后人常谈马致远的杂剧:“总在宣扬一种不切实际的虚无主义价值观,又是成仙,又是不问世事”。

千百年后,人们重读历史后发现,马致远在杂剧上的造诣,已非常人所能企及。

他的所见所闻,所诉所著,都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根本地位,正是因为不受重视,才“不为所用”,正是因为呐喊之声孱弱,才被迫放下一切功名利禄,家国梦想,只在精神世界有所追求。

而那些关于神仙度人的杂剧,不仅是马致远渴望将一生不遇的苦闷思想寄托于宗教的表现,更表达了作者渴望遇见“伯乐”,并就此一鸣惊人的美好愿望。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在语言意境上,马致远多以悲剧为核,即使是完美的结局,也要历经无数风波与曲折,这一点,但与他本人的遭遇不谋而合。

他擅长讽刺、借古喻今,重视戏剧情节的展现,也善于雕琢每一个人物形象。

他将杂剧文本写出诗的意境,将重叠清雅的语句谱出婉转又凄凉的旋律。

使人读之,既为其饱满而丰富的才情而折服,又因其故事当中所表现的“悲寂寥”而感到世态炎凉。

在《梅花酒》中他说:“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蛰”,只短短12字,便将宫墙内的彻骨之寒,描绘入骨。

苦于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时,他又借着穷苦的白面书生张镐之口在《荐福碑》中言:可不道“书中只有千种粟”,可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

毕竟,他自幼饱读诗书,又以杂剧、元曲闻名于当时,却不曾见书赋予他“千种粟”,赐予他美人“颜如玉”,以此诸多情绪,只能融在杂剧中,展现于舞台之上。

伴随着马致远年岁渐高,对于仕途前程再无任何渴望后,便开始潜心创作散曲,并将之发扬光大…心境渐定,元曲再上高楼

自马致远穷极一生,未能得志后,“散曲”便成了他排遣寂寞,闲游于世的唯一“消遣”渠道。

在四处漂泊时,他以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前后共五句28个字,将数千年来,文人墨客“争相斗艳”的秋天,写成传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闲庭信步至江南水乡时,面对秋之萧瑟,他道:“枯藤老树昏鸦”,面对错落有致的村庄时他又说:“小桥流水人家”。

开篇前两句,从未提及一个“秋”字,却将读者带入到深秋的江南小镇,身倚枯木,与流水昏鸦作伴。

但这还不是作者心境之中,对于秋最“悲凉”的描述,就在其伴着潺潺流水,穿过一户户冒着炊烟的农舍时,他又见到了古道、西风、瘦马将秋之清冷再次升华。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想来,再也没有比“古道”更能体现流浪之途的沧桑,再也没有比“瘦马”更能展现现实生活的清苦。

唯有西风通俗无比,却在与“古道瘦马”并列时,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自然威力,仿佛要将作者穿透在这“秋”里。

不知走了多久,西风越发凛冽,作者牵着一匹瘦马继续向西前行,夜幕即将降临时,无家可归的他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时此刻,家对于马致远来说,早已是个回不去的远方...

通篇小曲,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本文直言写“秋思”,却从未提及一个“秋”与一个“思”。

正如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其实并非词曲自带哀乐,是读者观后,释放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如此才有了“哀”乐之感。

想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如此,秋之颓色,本无悲意,只是断肠人多了,便显得格外凄凉。

此曲被后人称为马致远散曲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也因此成为写秋高手,并流芳百世。

与此小令相比拟的,还有一首深受世人喜爱的散曲《寿阳曲·潇湘夜雨》,此曲是马致远从江西一路飘零到湖南时所著,其心境和手法与《秋思》颇为相似,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清泪 一作:情泪)

半夜从渔船上惊醒,他说“鱼灯暗,客梦回”,只六字,便将读者带回,孤舟江夜,离家数万里之波涛中。

雨敲棚顶,乱人思绪时,他又说:“一声声滴人心碎”,好像那不分时节而落下的水滴,不是雨水而是远游人的两行热泪。

通篇无一“思”字,亦无“雨”字,却将作者泛舟远游,冒雨思乡之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曲子写到极致,比词更加动人

世人都说马致远是我国元曲史上的一个“奇葩”,他的著作立意深刻,却又语言精短,通篇没有一句废话。

他吐槽世道,歌颂能者,呼吁隐归,这一生却都活在前半辈子怀才不遇,不为朝廷所用的阴影之中,既矛盾又豁达。

他有诗人的张力与才情,却终归与他们有所不同,他这一生都在寻求突破,享受一份不得不接受的恬静。

当他晚年完全接受现状时,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将散曲的创作发挥至时代巅峰,且以百十余篇收尾,留给世人无尽的回味…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