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繁体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的巨匠,在当代文学史与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涉猎的领域,皆成一代宗师,堪称天纵奇才。然而,几十年来,一些不实谣言始终围绕着他。事实上,这些谣言多基于对历史的歪曲与捏造,其背后更暗含对革命先辈的抹黑。本文将逐一澄清这些谣言,还原一个顶天立地的郭沫若。

一、关于 “鲁迅骂郭沫若‘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 的谣言

这一说法完全是对鲁迅的栽赃与对郭沫若的诋毁。历史真相是:

鲁迅与郭沫若从未谋面,何来 “远看近看” 之说?

鲁迅生前已多次辟谣。1926 年,就有无耻文人捏造鲁迅骂郭沫若,鲁迅在《致许广平书信集》中明确指出:“长虹在《狂飙》第五期上捏造了许多会话(如说我骂郭沫若之类)”,直接否认此类谣言。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鲁迅致许广平的信,亲自辟谣没有骂过郭沫若

鲁迅与郭沫若的核心目标一致。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写道:“我和郭沫若、茅盾两位…… 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并称赞郭沫若关于 “国防文艺” 的观点,可见二人实为革命战友。

所谓 “鲁迅骂郭沫若” 的谣言,是别有用心者借鲁迅之名挑拨离间,早已被历史文献证伪。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上海文艺之一瞥

二、关于 “郭沫若对于立忱始乱终弃致其自杀” 的谣言

此说源于台湾作家谢冰莹 1984 年的虚构,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于立忱与郭沫若的关系是纯洁的革命情谊。于立忱(于立群之姐)曾钟情于郭沫若,但郭沫若并未接受其感情,二人往来光明正大,于立忱甚至常到郭沫若与安娜家中做客。

谣言时间线完全矛盾。于立忱 1937 年自杀,若真如谢冰莹所言 “于立忱临终托其申冤”,为何在解放前(彼时无数人欲攻击郭沫若)及谢冰莹定居台湾后数十年间,从未有人提及?显然是后期捏造。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于立忱自杀的真实原因:一是对国家前途的绝望;二是误信郭沫若在日本 “被害” 的谣言,身心俱疲,留下绝命书 “如此家国,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所谓 “因怀孕被抛弃”,是对烈士的亵渎。

三、关于 “鲁迅骂郭沫若‘才子 + 流氓’” 的谣言

此说系对鲁迅文章的断章取义:

鲁迅从未单独指责郭沫若。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提到的 “才子 + 流氓”,是针对创造社部分成员的文风,批判其 “以群体攻击个体” 的论争方式,并非指向郭沫若个人,更与私生活无关。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胡适博士不愧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论争背景是文艺理念分歧。创造社与鲁迅的论争,源于对 “翻译与创作”“革命文学定义” 的不同理解,属于正常的文艺探讨。鲁迅曾明确表示,与郭沫若、茅盾的 “笔墨相讥”,皆为 “同一目标”(推动新文艺发展),绝非个人恩怨。

四、关于 “郭沫若抛弃安娜、不辞而别” 的谣言

此说完全无视历史背景,是对民族大义的曲解:

回国是为抗战,实属迫不得已。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郭沫若顶着国民政府通缉令,在日本军警严密监视下,化名 “杨伯勉” 秘密回国参战。所谓 “不辞而别”,是为躲避日军阻挠,绝非 “绝情”。

郭沫若与安娜的深情从未断裂。回国后,郭沫若多次写诗缅怀安娜(如《遥寄安娜》),痛斥战争对家庭的拆散。安娜后改名为 “郭安娜”,加入中国国籍,临终前将全部积蓄捐给中国,用行动证明了对郭沫若的理解与支持。

对比可见其风骨。同期,部分文人或留居敌国、或鼓吹妥协,而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战,实为民族英雄之举。

五、关于 “郭沫若写《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 的谣言

此说纯属无中生有:

无任何文献依据。所谓 “原文” 被指出自《郭沫若文选》第 12 卷,但经查证,解放前的《郭沫若文选》仅 80 页,1992 年版也仅 487 页,均无此内容。且 1936 年前毛泽东尚未成为党的核心,不可能出现 “天安门挂画像” 等描述,显系后人编造。

造谣动机险恶。此类谣言试图通过抹黑郭沫若,间接诋毁毛泽东,违背历史事实与人民情感。正如《傅雷家书》所言,毛泽东是 “为人民谋幸福的大救星”,这是历史与人民的共识。

六、关于 “郭沫若主张挖定陵” 的谣言

此说混淆责任,实为吴晗主导:

定陵发掘的推动者是吴晗。1955 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明史专家)提议发掘明陵,获批准后成立 “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中并无郭沫若。后因长陵发掘难度大,改为试掘定陵,郭沫若仅在 1957 年(试掘一年后)被增补为委员,并非主导者。

发掘初衷是考古研究。当时发掘旨在考证明史、保护文物,过程极为慎重(试掘达一年),文物保护工作亦较为完善。将定陵发掘的争议归咎于郭沫若,实为转移焦点的抹黑。

七、关于 “郭沫若没有风骨、是墙头草” 的谣言

此说完全颠倒黑白:

郭沫若的风骨体现在民族大义上。北伐时期,他以中将身份参与革命;抗战时期,他创办《救亡日报》,亲赴淞沪会战前线劳军,用《屈原》等历史剧鼓舞抗战士气;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推动新文艺发展。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服气毛泽东是基于信仰与认同。经历过国难的郭沫若,深知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与人民解放作出的伟大贡献,其认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绝非 “盲从”。正如梁漱溟所言,毛泽东 “创造新中国,实在了不起”,这是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的共识。

结语

郭沫若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文化奋斗的一生。他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成就,经得起历史检验;他的民族气节与革命情怀,更值得后人敬仰。那些围绕他的谣言,或源于文艺论争的曲解,或源于政治偏见的抹黑,但终究掩盖不了历史真相。

还原真实的郭沫若,不仅是对一位大师的尊重,更是对历史正义的捍卫。正如鲁迅与郭沫若虽有论争却始终 “为同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应摒弃偏见,从历史事实出发,铭记那些为民族复兴付出心血的先辈。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延申资料:谢冰莹人物故事:

她是备受尊敬的女兵作家,入台后性格大变,污蔑郭沫若致晚节不保

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推出了一本名为《从军日记》的书籍,刚一出版便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这本《从军日记》,顾名思义,是一名女性兵士在从军期间所写的日记。然而,吸引读者的不仅是其生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本日记的作者是一位女性军人,这为她的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作者谢冰莹,凭借她作为女兵的独特身份,迅速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她的故事不仅为许多人所熟知,而且她的名字与冰心(谢婉莹)极为相似,许多人常常把她们混淆,甚至误以为她们是亲姐妹。事实上,两位作家并无任何血缘关系,而她们的首次见面发生在1943年春季。

谢冰莹出生在湖南,自小便展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她的母亲严禁她读书,然而谢冰莹却通过三天不吃饭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最终,她考入了女校,接触到了一些新思想,并毅然决定放下耳环、解开束缚,追求属于女性的自由。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颠覆传统的,母亲为此哭得伤心欲绝,但谢冰莹坚持自己的选择,勇敢地走上了追求自由的道路。

谢冰莹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她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她崇拜莫泊桑、左拉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创作散文和新诗,逐渐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在中学二年级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刹那的印象》被《大公报》刊登,虽然这篇作品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它标志着谢冰莹正式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6年,年仅20岁的谢冰莹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她报名参加了中央军校,成为一名训练严格的女兵,准备参与西征的战斗。尽管她完全可以选择过上安稳的生活,但她毅然走上了革命的前线,不为其他,只因她对革命的信仰与决心。

1927年,西征战役开始。此时,谢冰莹暂时放下了作为女性的身份,每天与部队同行,行军八九十里,渴了喝雨水,困了就睡在门板上。尽管艰难困苦,她依然坚持记录下每一天的经历,这便是《从军日记》诞生的根源。

《从军日记》面世后,广受好评,谢冰莹的文学生涯由此拉开帷幕。然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谢冰莹不得不回到了家乡。当她的母亲得知她瞒着自己参军时,立即将她禁锢在家里,强迫她尽快嫁人。谢冰莹坚决反抗,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逃脱束缚,前往长沙寻找新的生活。

初到长沙,谢冰莹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苦。为了谋生,她做过各种工作:当工人、做丫头、拖地板、倒马桶等。她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直到她积攒了一些钱,考入了北平女师大。为了生计,她一边上学,一边教书和写作。

在北平,谢冰莹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积极参与左翼文艺运动,成为了北方左联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了多次进步戏剧公演,还主编过妇女月刊。正因为她的进步思想,谢冰莹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为了躲避追捕,她决定放弃一切,南下流浪。

接下来,谢冰莹的生活充满了辗转,她先后在上海、长沙等地生活过,生活的重压使她常常独自流泪。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她创作了《一个女兵的自传》,这本书后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35年,谢冰莹决定赴日本留学,这段时间,她结识了挚友于立忱。于立忱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早年因家境贫困,立志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未成年时便修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并考入了北平女子师范。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于立忱积极参与抗议活动,并最终被学校开除。她没有气馁,而是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了《大公报》的妇女版主编。

由于相似的性格和背景,谢冰莹和于立忱很快成了知己。可惜的是,1937年于立忱回国后不久便去世了,谢冰莹深感痛心,并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悼文《痛心》。在这篇文章中,她提到了曾经一起去医院看望因盲肠炎住院的于立忱的情景。然而,年老时,谢冰莹却完全否定了这一回忆,引发了不少风波。

回到国内后的谢冰莹并未过上安稳的生活,她因长期生病而被迫到南岳衡山休养。随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她带病返回长沙,组织了妇女战地服务团,并参与了抗日战争。她纵横长江南北,积极为祖国出力。此时,她出版了许多作品,声名也越来越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谢冰莹的生活逐渐平静。1948年,她应聘到台湾师范大学教书,并最终定居在台湾。随着新中国成立,大陆与台湾关系愈发紧张,谢冰莹的生活逐渐鲜为人知。

澄清历史谣言,还原真实的郭沫若

直到1980年代,谢冰莹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这一次,她并没有得到热烈的欢迎,反而遭遇了大量的质疑。1984年,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文章,指控郭沫若是导致于立忱去世的罪魁祸首。她声称,郭沫若在日本纠缠了于立忱三年,甚至使她怀孕,之后又冷漠地要求她打掉孩子。这篇文章虽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指控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在网络上引发了各种版本的故事。

然而,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家世》一书澄清了这一传言,书中详细披露了于立群的死因,并指出她并非因姐姐的死而自杀。此外,权威资料也表明,郭沫若与于立忱在日本仅是普通朋友,郭沫若还曾在于立忱去世后写诗悼念她。至于于立忱自缢的原因,专家普遍认为她是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这些澄清证明,谢冰莹在1984年写的文章并无事实依据。一些人分析认为,谢冰莹在长期的台湾生活中,思想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那个曾经的“女兵”。

来源:红色文化网,用图说史

原作者:无为李爷,经本站优化整理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