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来源:知乎,作者乌鸦校尉

大家好,我是乌鸦。

克里米亚大桥发生的爆炸事件,乌克兰官方虽未“认领”,却表现得异常高调,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乌方并未承认,却似乎努力地想让所有人都认为是他们干的。

而俄罗斯方面,总统普京已表态爆炸事件为“恐怖袭击”,乌克兰特工机构是袭击的幕后黑手;梅德韦杰夫在被问到如何回应时称,“只能是直接消灭恐怖分子”。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事件进入“反恐”的语境,引发了很多人对战场形势升级的担忧。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大桥爆炸发生同日稍晚,俄军宣布换将,由以“狠人”风格著称的苏洛维金出任总指挥)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就在10日,基辅等地遭遇连续导弹袭击)

其实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因为过去的十几年间,“反恐”实在是被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力量给玩坏了。本是带有“先天正义”的反恐,反而成了当今人类社会最缺乏底线,最少受国际法规和道德舆论约束的军事作战形式。

要知道,之前的作战行动,再强词夺理,还要在“主权”和“人权”之间做一番辩论。但美国创始的“反恐”语境中,以对“恐怖主义”的“报复”或“自卫”为名,什么“主权”、“人权”,但为“反恐”故,二者皆可抛。

1

“击毙本拉登”长期以来是美国政府标榜“反恐政绩”的最大论据,但这一事件其实还有另一面——巴基斯坦人对美军的愤怒被妥妥地无视了。

我们回顾一下。

“恐怖大亨”本·拉登,长期以来是“基地组织”的脸面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也是美国在“911事件”后的头号标靶。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但尽管在2007年将捉拿拉登的赏金提升到了5000万美金,美方仍然一无所获,甚至在赏金加倍的第二天,半岛电视台又发布了拉登的讲话录像。

可这一“顶风作案”行为,给了美国人意外的收获。

正是其在半岛电视台的高调表现,让中情局判定,自1998年就不再使用手机的拉登,应该是通过信使传递消息。

根据对“基地组织”前三号人物哈立德的审讯,中情局锁定了一个名叫易卜拉欣·赛义德·艾哈迈德的信使,信使作为本拉登的心腹,专门负责为“基地组织”的领袖和朋友传递信息。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通过追踪这个信使,中情局于2010年8月发现了一座位于巴基斯坦军事重地阿伯塔巴德的奇怪建筑,约一英亩的院落面积远大于其他普通住宅,院墙和围墙都远高于正常水平,从外面无法看到屋内,连垃圾都从不丢弃、直接焚烧,甚至没有互联网和电话。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更敏感的是,该建筑附近有一所巴基斯坦的军事学校和大量的巴退役军人住宅区。

美军对该建筑持续侦察监视了长达9个月,但在猎杀行动前夕,奥巴马反复询问到底有多大把握确认该目标就是拉登时,中情局情报分析专家说法不一,没人能百分百确定。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但这个“不确定”似乎压根也没让美国人更客气一点。

突袭本拉登的“海神之矛”任务伊始,为了保证突然性和成功率,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方面严格保密,没有进行联系沟通,更未透露与任务相关的任何细节,巴方全程局外人。还有部分美国官员长期怀疑,巴政府或巴军方有人在给拉登提供帮助。

巴三军情报局给中情局提供过当地的一些信息,但并不知道这些信息潜在地涉及拉登。

可反过来巴方显然不是美方的“情报共享”对象。时任中情局负责人列昂·帕内塔甚至对《时代周刊》表示:“我们认为,任何与巴基斯坦在一起进行合作的努力都可能会危及这次任务的成败。”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2011年5月1日深夜,执行任务的突击小队在进入巴空域后,就小心避开巴军的雷达和防空系统,特别是避免在军事设施的正上方飞行,以免触动巴军事机构的防空警报。

由于突击队员乘坐的黑鹰直升机未能安全降落,队员们从机舱跳到目标院子里后,按照直升机的燃料使用时间和巴方可能的反应速度,击杀行动必须在30分钟结束,即使是弹性时间也只有10分钟。

速战速决击毙拉登、并初步确认其身份后,特战队员将尸体面容清理干净,并拍下尸体的全身照和头部及脸部特写。

整个行动耗时38分钟,战斗过程不过15分钟。

之后的任务,就是在目标建筑中搜集证物和数据情报,并携带所有回到位于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军事基地。

该突击行动的全过程,都通过无人机实时传回了白宫的战情室。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行动结束后,突击队员还使用了白磷手榴弹和铝热剂手榴弹,烧毁坠落的直升机,却不料,现场残留了这架直升机的尾梁、尾桨等部件,最终令击毙拉登的行动大白于天下。

为了避免土葬使拉登的墓地成为恐怖分子朝拜的圣地,美国选择在北阿拉伯海将拉登海葬。

美国击毙拉登一事,是美军的“成功战例”,却在当时就引起了巴基斯坦举国上下的强烈不满,美巴关系急转直下。

毕竟这等于把巴政府架在火上烤,因为对美国这次擅入巴境内执行军事任务,巴基斯坦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知情,而巴政府确实不知道、又无法让百姓相信,巴政府也无法让美国相信,他们确实不知道本拉登躲藏在巴基斯坦。可以说全程体现一个大写的尴尬。

于是巴政府和军方也是大为光火。

同年5月5日,巴军方召开会议,就本拉登被击毙一事进行评估,巴陆军参谋长吉亚尼在会后发表声明称,任何类似侵犯巴主权的行动都将导致巴方重新评估与美方在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合作。

声明提到,美中情局根据巴三军情报局提供的最初信息,最终找到本拉登的下落,但并没有与巴方进一步分享情报,这有违两国情报部门的合作关系,巴军方已经下令就此展开调查,同时决定将把美国在巴军事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

5月6日,巴最大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大会党”就美军进入巴境内击杀拉登、侵犯巴主权一事举行大规模抗议,要求巴政府放弃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

美方则一副“你们随便骂,听了算我输”的态度。在击毙拉登之后,美国又在一周时间内,在巴基斯坦进行了四次无人机袭击。

5月13日晚,巴国民议会举行了13个小时的听证会,议员们集体对美国提出控诉,认为美国在巴境内采取的单边行动,无论是击毙拉登,还是无人机闯入巴境内打击武装分子,都令人无法接受。

美国:每次我想杀谁,我就说他是恐怖分子

同年11月,北约直升机又袭击了巴基斯坦西北边境默赫曼德部落地区的萨拉拉检查哨所,造成24名巴军人死亡,在巴国内激起极大愤慨。

巴军方随即宣布,拒绝参与美国主导的空袭调查,立即关闭向驻阿富汗的北约部队运送物资的补给线路,并要求美军在15天内撤离巴俾路支省的舍姆西空军基地,美巴关系由此几乎陷入冰点。

本文初摘录于:2022-10-1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2-10-12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