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辑录 繁体
驩州南亭夜望
沈佺期
昨夜南亭望,
分明梦洛中。
室家谁道别,
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
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
拭泪坐春风。
沈佺期诗鉴赏
沈佺期因与张易之交往,受株连,于中宗神龙元年(705)春天被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的崇左县),位处左江中游。县城在崇善山南,原县名崇善即因山而 得名,又名壶城。县志记载:“位青莲山之阳,丽水四折,环其三面,其形若壶。”“青莲山为崇善之总山,绵亘三百里,峰峦分列,青翠相连,多岩洞灵泉,奇怪 万状,圣境也。”沈佺期曾登临崇善山,盛赞风景之美丽,但他游山玩水是“聊欲缓归心”的,他同时写了不少望乡思国的诗篇,情甚哀矜。《驩州南亭夜望》就是 其中的一首,记述了他当时“望乡”的真实情景。
首联是回忆他昨晚登上南亭向北眺望家乡。月明之夜,他在亭上极目凝思,如痴如醉地“梦”在洛阳呢?还是打了个盹梦在洛阳呢?抑或是回房熟睡之后梦在洛阳呢?这在诗里并没点明。而梦境是清晰的:
“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室家:即夫妇,男子有妻谓之有室,女子有夫谓之有家。《诗经·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夫妻之间没有想过分别儿女们曾和自己在一张桌上吃饭、看书!颈联更妙,“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是说自己忽然觉得这一切都 是真实的,被贬之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变成了依稀之梦。这就不落窠臼,梦与现实打了个颠倒,多了一层波折。然而冷静地思考之后才领悟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幻 境破灭之后,使人心碎,悲伤得肝肠寸断。然而这梦幻中的相会与欢乐,毕竟给了他短暂的心灵上的安慰,感情上得到一次满足,因此他破涕为笑。“拭泪坐春风” 这结尾的意味比说“崩城泪”还要凄凉。坐春风:形容人得意,心情舒畅。语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的这段思乡小曲,正弹反唱,似问非答,亦愁亦“喜”,将其梦寐神思、恍惚迷离的情态表现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
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
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
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
褒城闻曙鸡。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沈佺期这首五律叙述旅途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 怅不寐的愁绪。据本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意味着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
首联破题,点明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暗含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指明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明“独游” 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似乎就在窗前,银河仿佛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 物观感,抒发了“独游”的愁思。“平仲”是银杏的别称。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 这里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时将它作为蜀鸟的代 表,多用作寄托离愁。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而生。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鸡 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 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句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听见褒城鸡鸣,但诗 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的特点,巧妙地在 “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表现“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 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 工诗著名的,张说曾赞誉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
遊少林寺
沈佺期
长歌遊宝地,
屣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
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
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
山蝉处处吟。
沈佺期诗鉴赏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少室山北麓,创建于魏太和二十年。是中国禅宗初祖印度高僧达摩面壁九年之地,为国内有名的佛寺之一。
首联是概写遊寺。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 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遊的欢快心情。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 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 蟠聚其下,“霜风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三联再写遍遊以后的时间变化。两句说, 青赤的园林在雨后斜阳里,被清水洗过,显得分外明亮;碧色的殿宇也因秋阴延展逐渐蒙上暗淡的色调。“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 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何等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 歌来遊,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遊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
此诗前半部分写入寺遊赏古迹,抒写诗人 对少林名刹的敬仰心情。后半部分述遊赏过程中景色变化,以及归路晚景之绮丽,显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沈佺期是唐初有名的宫廷诗 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们写诗的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 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早发昌平岛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
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
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
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
心赏独泠然。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贬地驩州途中。诗人在《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中,曾有“南浮涨海”之语。翻过大庾岭后,诗人进入今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向流贬之地前进。这首诗便是写“南浮涨海”前经昌平岛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坐的船儿解开了缆绳,扬帆出海。船工们以长木叩船,以协调动作。“晓涨”的 “晓”字,暗示船儿解缆启程之早。从解缆于春风之后,鸣榔在晓涨之前所传达出的心境看,诗人并没有什么“南浮涨海人何处”的孤寂感,反而使人感到呈现于眼 前的是一种明丽景象。接下来的四句,描写早发昌平岛时所见。“阳乌”即太阳,以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得名。“积气”,指天。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 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放眼海上,天地相连,波光粼粼,水天相接。对于一个赴贬地途中的人,欣赏到如此美景,确实是不容易的。诗人在结尾二句却说:“不能怀 魏阙,心赏独泠然”!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 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这首诗和诗人遭贬前在宫廷中所创作的诗歌相比,形式上已经摆脱了浮华艳丽的弊病,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