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11、君子力挽江河    名士光争日月

【原文】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译文】

社会风气日渐奢侈浮华,这种现象愈来愈变本加厉,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真希望出现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的才德之士,大力改善现在的奢靡之风,恢复原本的善良质朴。世人已逐渐失去廉耻之心,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完全不知羞耻;如何能出一位重视名誉和气节的有德之士,唤醒世人的廉耻之心,作为世人的榜样呢?

【赏析】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随俗浮沉而不自觉。古代人重视道德与气节,贤人的提倡、教化,能使众人群起效尤。然而,现代社会工商进步,众人虽受教育,却未必能抗拒社会的潮流和诱惑。在这个时代,就更需要有清醒的脑子、廉洁的心性与大无畏的勇气,才能起来大声疾呼,认真努力,改善社会风气,由浊转清。“廉”是不该取的不取,“耻”是做了不正当的事感到惭愧;然而,社会上却有人为了自己的欺骗行径而沾沾自喜。所谓“笑贫不笑娼”,人心的堕落才是最可悲的,因为人失去了羞耻心,便与禽兽无异;全社会的人若失去了羞耻心,便成为禽兽的社会。如何才能有“君子”再提倡崇尚气节、重视名誉的社会道德呢?如果真能如此,他承先启后的功劳,足可与日月争辉了。

12、心正则神明见 耐苦则安乐多

【原文】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於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

【译文】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言行不致出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若将两眉当做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闲快活的时候。

【赏析】

古人讲“存天理,去人欲”,专在一个心字上下功夫。若以全身器官比喻为百官,心便是君王。君王昏昧,朝政必然混乱,天下就会大乱。君王若清明,朝政必然合度,天下就会太平。所以要时时保持“心”的清楚明白,行为才不会出差错。

人总是喜欢追求快乐,但是,明明“苦”字就写在人的脸上。若是以为人生原本当乐,那么自然感到生命中许多逆境实是苦不堪言,若能想人生本苦多于乐,反而能在逆境中勇于承担,不以为苦,在顺境中不滞不迷,小得即乐。

13、人世沧桑 在人在天

【原文】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邦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译文】

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做事,定能办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却反叛梁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赏析】

伍子胥复仇,申包胥救楚,在一般人眼中看来都是极难的事,几乎不可能。他们当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后来真的成功了。可见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观,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为,端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难易。

秦始皇灭东周国时,汉高祖刘邦同时出生,梁武帝灭南齐时,侯景前来归降。这都说明天下事明来暗往,占他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骄横天下,天道终会教你异日倾败。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今日你不饶人,他日别人也不会饶你啊!

14、有才如浑金璞玉     为学似流水行云

【原文】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译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涵了。做学问一定不可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赏析】

真正有才能的人,决不会自我炫耀,也不会故意卖弄。凡是善于自夸自露的人,多是一些浅薄之徒,未必有真才实学,所谓“整瓶水不响,半瓶水有声”,就是这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根本没有时间自我夸耀,因为他的时间都用来充实自己。无才的人经不起考验,有才的人却是“路遥知马力”,日久愈见其才。

学问不是一明一夕可获得,要像流水不息,行云不止,活到老学到老,永不终止。不该像倾盆骤雨,或阳春之雪,三日而消,终不能成大器。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要学有专长,就更需要有恒心与毅力了。

15、积善祛殃 积财遗祸

【原文】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文】

凡是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吉庆;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才是长远的打算。贤能而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人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是让人增加更多的过失罢了。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无益的。

【赏析】

若是不从因果报应来论子孙的祸福,而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遭受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他。反之,多行恶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孙将来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别谈困难时有人帮助了。其实为福为害,亦赖教育,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贤能的人而有许多金钱,容易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反之,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力量犯什么大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无益,倒不如留“德”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16、教子严成德  勿以财累己

【原文】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

常见对子孙严格的,子孙较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于子孙宽容的,子孙的德性大多败坏, 完全是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有些后辈原本十分聪明,却做出品行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却成为品行很好的人,这就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一个人品格之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不长进,总是因为懒惰不精勤。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是身居高位而又有权威,则感化他人尤其容易。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倘若处于乱世,则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赏析】

教育是要教导孩子好的行为。在孩童成长的时期,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求全责备,那么他会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将成为败坏德行的主因。反之如果从小严格督导,小过必惩,小善必扬,长大便成一善恶分明,嫉恶扬善的有德之人,这全看父兄的教育态度。聪明者忽入下流,愚钝者转为上达;正如种树,幼株虽美,不细心加以栽培,最后树木也会长提芜杂不堪。反之幼株虽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长成枝杆皆美的良材,因此资质秉赋并非绝对重要,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人到无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个利字,等有利可图之时,难保不会受诱惑而失了人品。求学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奋,再聪明的人也难以成功,因为他不肯学。有德若能居于权威的位置,影响的范围大了,可以施行很多措施奖掖道德,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钱财在平时处理起来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乱世,没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恶人都想谋夺了。不仅累人,还要招祸呢!

17、读书无论资性高低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原文】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

读书不论天赋资质高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学习,遇有疑难肯于请教,任何事情都想个透彻,终将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贱,只要为人忠诚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作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家乡父老所依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赏析】

不论天赋的资质如何,若依照学习的理论来说,人的脑筋要不断的加以刺激运用,便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不断学习便是一种不断的刺激。此外,“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遇到疑难处,更要不耻下问,否则,将成为全盘了解问题的障碍。同时,要多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够把所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而运用自如了。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不做不该做的事。正直做人,乐于公益,自然为邻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18、乡愿尽盗德  鄙夫不知德

【原文】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译文】

孔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是因其表面看来忠厚廉洁,而其内心并不如此,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示人。孔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是因其凡事不知从大体着想,只为个人利益斤斤计较,是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赏析】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说了一句“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原因呢?因为,“乡愿”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伪君子”。“乡愿”之可厌,一在其虚伪不实,二在其可能带给无知的年轻人错误的印象,使得年轻人失了正道,所以说他是德之贼。这种人欺世盗名,岂不可恨?所谓“鄙夫”,乃是指不明礼义,不知生命价值重于个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场合,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了社会上对礼义的尊崇,使得众人也和他一般只求个人的得失。使大众重利轻义的,便是这些鄙夫啊!岂不可厌?“乡愿”与“鄙夫”,一为盗德之徒,一为昧德之夫,皆为孔子所摒弃。

19、精明得意短  朴实福泽长

【原文】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文】

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得计,但是败坏祖宗门风的,必定是这种人。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始则虽不见有什么奇特的表现,但使子孙能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必定是这种人。

【赏析】

凡事精打细算,拼命占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必然也会不惜牺牲别人。但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何等厉害?终究难逃衰败之运。因为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并不在处处与人争利害,最重要的,应是在学问道德以及为人处事上,谨厚忠实地去修养,做子孙的榜样。与人争利害,多半要尔虞我诈一番,不免被人视为奸狡之徒,反而自掘坟墓。倒不如待人宽厚,能不计较的,就不要计较,如此才能得“人和”,对于事业,有无穷的帮助。此事如果证之有家业传与后代的经营者,更是明白;斤斤计较的人,子孙的胸襟多不宽广,于其死后争夺遗产,甚至闹出丑闻。能以敦厚教子孙,子孙多能同心协力将祖先的事业拓展得更辉煌。

20、明辨是非方能决断 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原文】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处理事情就能毫不犹豫;人能不忘廉耻之心,为人处事就不会做出卑鄙污浊的事情。

【赏析】

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确,何种做法该避免?这些都是我们遇到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而这些,都决定于我们的心。所谓“是非”并不光是指事情的对错,同时也代表着善恶。有些事对错并非十分明显,这时更要仔细判别,以免做下错事。如果我们的心对事情的是非判别得清楚,那么,就不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廉”是不取不该取之物,“耻”是对不当的行为有惭愧改过的心。能做到“廉耻”的地步,持身自然高洁,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