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1969年3月,中苏边境珍宝岛上,爆发了一场自卫反击战。
武装到牙齿的苏军,被装备落后的我人民解放军多次击退。这次事件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强烈,叫嚣要用核武器打击中国的政治军事目标。中苏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的苏联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的兵力高达百万之巨。相较而言,中国的军事实力远远不如。
大战一旦爆发,谁可以担当前线指挥官的大任?毛主席左思右想,召来了当时已经靠边站的粟裕大将,握着粟裕的手,毛主席调侃道:“都说你现在是一只死老虎了,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向不善言辞的粟裕一反常态答道:“老虎虽老,獠牙还在!”
一、常胜将军粟裕
粟裕此人,素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此前,他并非少年得志。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粟裕随着朱德登上井冈山时,尽管同为湖南老乡,他并没有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直到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被免去前委书记职务,心灰意冷之下,加上身体不好,他提出了离职养病。
因为担心毛泽东的安全,朱德和陈毅派出了一个连随身保卫毛泽东。连长便是粟裕。
之所以选定粟裕,一则因为他以前就担任过警卫班班长职务,二则也是因为当时的红四军分为两派,粟裕素来只关心打仗,对派系斗争不感兴趣,保持了中立立场,让人放心。
粟裕这个警卫连长当了三个月之久,一直到毛泽东重返红四军领导岗位。在贴身保护毛泽东的过程中,粟裕的军事才能已经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长征结束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在师级岗位上蹉跎八年之久的粟裕,开始绽放他的军事才华。
1946年到1948年间,苏中、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以及豫东和淮海战役等重大歼灭战中,粟裕屡战屡胜。
从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毛泽东对粟裕的倚重一望皆知。凡有重大战役,他都会说:“发个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一直想给粟裕授元帅军衔,不爱争功的粟裕坚决辞帅,毛主席感叹道:“解放战争中,谁不知道粟裕……就授大将衔,第一大将。”
二、从总参谋长到靠边站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就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从军事素养及才能来说,粟裕当之无愧。然而,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安上了教条主义、一贯“反领导”等罪名, 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调往军事科学院搞军事研究工作。
这其实与粟裕的性格分不开干系。粟裕是技术型人才,工作中有什么问题,粟裕从来是直来直往,当面指出问题,难免会让人下不来台。
而且他不喜争功,勇于承担错误,这当然是值得赞扬的性格,不过,也引起过很多误会和矛盾。
抗美援朝时期,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粟裕时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事情千头万绪,作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毛主席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出于对主席身体健康的关心,聂荣臻在总参谋部提出,所有事务先汇总到他处,再由他筛选出需要向主席汇报的要务。
原本毛主席规定粟裕每半个月向他直接汇报一次工作。在聂荣臻提议后,粟裕也就停掉了向毛主席当面汇报。
总参谋部的汇报骤减,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他当面对总参谋部提出了批评。
粟裕认为,自己有不小的责任,于是向毛主席递上了书面检讨,出面承担了责任。毛主席表扬了粟裕,又对聂荣臻提出了批评。
粟裕本心是想替聂荣臻承担责任,不想弄巧成拙。按规定程序,此时做出检讨的应该是总参谋部,而非个人,所以难免也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快。
当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批评粟裕时,粟裕就被群起而攻之。为此,他不得不针对这些并不属实的罪名,多次在会上作检讨,最后是毛主席开口维护了粟裕,粟裕才得以过关,被调往军事科学院。
尽管蒙受委屈,当带头批评粟裕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也被拉下马时,众人劝粟裕趁此机会洗刷冤屈,他却淡淡地说:“绝不趁政治运动来说我的问题,我相信组织自有公论。”
三、国难思良将
粟裕在军委扩大会上受批时,除了贺龙及罗荣桓元帅外,林彪也是不发一言。
林彪一向十分敬佩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凡是粟裕指挥的战役,林彪都十分关注。
一旦有最新作战动态,林彪都会细细研究,他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我要有七成把握才敢打,粟裕五成把握就敢打。”
在粟裕靠边站后,林彪作为选中的接班人开始主持军委的全面工作。
出于对粟裕的欣赏,林彪主动找到粟裕,谈了很久。除了宽慰粟裕,林彪还不无遗憾地说:“你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粟裕苦笑:“不是缺少,而是没有。”
在这之后,粟裕把工作重心转向军事理论建设。因祸得福,在十年浩劫时期,因为他已经靠边站,反倒没有受到什么冲击。
在江青等人看来,粟裕已经是一只死老虎,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1969年,中苏大战一触即发,国难思良将,毛主席想到了粟裕这个曾被他赞过——“战友中最会打仗”的湖南老乡。
接下任务的粟裕在50多天里,视察了5个省市,7000多公里边境线后,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科学详尽的进攻防御计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开国元勋的粟裕,又一次用行动证实了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1984年,粟裕因病逝世。十年后,在江泽民同志批示下,中央军委纠正了1958年对粟裕的不公批判,粟裕的冤屈终于得以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