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吴法宪 繁体
当天晚上,由陈毅及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出面,请包括韩国钧、黄玉峰等当地知名人士吃饭,也请政治部的同志和我参加。十月份,正值盛产螃蟹的季节,大家兴致勃勃地吃了一次螃蟹宴。
十一月一日,我准备回去了,但陈毅总指挥挽留我再住一天,说让我参观参观海安这个镇子。海安这个镇子比较繁华,商业也比较发达。正好当天下午,韩国钧回请陈毅、粟裕、钟期光等,把我也邀了去。参观了他的家庭花园,还吃了一顿丰盛的晚宴。
十一月二日,我向陈毅、粟裕正副总指挥和钟期光主任告别,当天回到了东台,住了一晚。第二天,我们又在白驹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处住了一晚。十一月四日,我们回到了盐城。
由于黄克诚当时率纵队部驻在东沟、益林地区,因此回到盐城后,我以电报向他请示,准备去他那里汇报一下这次苏北抗敌和平会议的情况。可黄克诚复电说:“不用来了,简单写个书面报告就可以了。”
我遵照他的指示,写了个简短的会议情况报告,并转达了陈毅、粟裕对他的问候。同时,我也向彭明治、朱涤新等转达了陈、粟两位首长的问候,以及对我们一支队全体指战员的问候。
回到盐城,我的工作重点放在盐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上,当时的阜宁、盐城两县,各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口。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过程中,黄克诚曾指示我用淮海区专员的名义,委任宋乃德为阜宁县长。宋乃德是山西人,老干部,以后他成了盐城区行政公署的专员。另外,我还委任了盐城县县长,是个本地人,地下党员,但是他的名字,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十一、新四军总指挥部进驻盐城
一九四O年十一月中旬,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成立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叶挺为总指挥部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陈毅为副总指挥。
不久,总指挥部准备北移。彭明治和朱涤新认为,应当把盐城让出来,让总指挥部驻盐城,我们搬到二团驻扎的冈门镇。在得到批准后,我们很快搬到了在盐城西面约二十里的冈门。冈门这个镇子很大、很繁华,有两、三万人。
我们刚刚搬到冈门,陈毅就坐着汽船来了。他是代表新四军来看望我们的,我们热烈欢迎了陈毅。当天晚上,陈毅跟我们几个支队的干部,相互之间谈了很多情况。陈毅同志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三年游击战争的故事。
陈毅同志刚走,过了三、四天,刘少奇同志又从洪泽湖经淮海区、阜宁地区,来到了盐城。彭明治、朱涤新和我赶紧回到盐城,接待刘少奇同志。
在盐城,刘少奇详细地给我们阐述了东攻西防的重要性。他说,在长江以北的八路军、新四军慢慢向东发展,而皖南的新四军向北转移,这样就可以逐渐地把华北、华中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可以扩大抗日队伍,增强力量,必要时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国民党原来强令新四军把江北的部队全部调到江南的一块狭小地区,企图隔断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联系,以便在适当时机消灭新四军。此计不成,又强令我八路军、新四军全部撤至黄河以北,然后沿河封锁,置我于日、蒋夹击中。对此,中央决定的对策是,在皖南取让步政策,即同意转移。对华中取自卫政策,必要时粉碎其军事进攻。在全国发动大规模的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用以争取中间势力,打击亲日派的阴谋挑衅。
刘少奇强调说,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建设苏北根据地。而盐城,又是苏北的中心,因此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中原局都准备迁到盐城来。他还告诉我们,他已向中央提出建议,将陇海路以南包括第五纵队在内的所有八路军,统统编入新四军,而且所有的干部统统都要留在华中,不再北调。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接到山东军区的一道命令,将原苏鲁豫支队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一旅,同时命令我回山东去,任教导第二旅政委,旅长是曾国华。我把这个命令给刘少奇看了,并请示他怎么办。看完电令,刘少奇立刻说:“一支队的部队肯定不回山东了,你也不能回山东。现在应当是干部向南来,而不是向北去。你应当就在苏北工作。”就这样,刘少奇把我留下来了。
又过了几天,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下达命令,将我由一支队的政治部主任提升为第五纵队的政治部主任。我又去请示刘少奇同志,他答复我,这个命令要执行,因为这是经中原局同意,又经过十八集团军总部批准的。不过,他要我暂时还留在盐城这里不动。因为中原局和总指挥部现在要管整个华中的工作,盐阜地区的工作一时管不过来,所以暂时还得由我们一支队政治部先管着。他说:“过几天调几个干部来,等他们组织起盐阜地委和盐阜行政公署,正式开始工作后,你就可以离开一支队了。”
十二、断桥事件
这里我顺便讲一下我们从盐城迁向冈门时发生的一件事。
苏北地区的最大特点,就是这里的大江小河连在一起,是一个河网密布的地区。有的河,如沭河、盐河等,直通黄海。海船四通八达,可以直通上海,也可以转入长江,通往南通、镇江、南京等地。这里的公路大都已被破坏。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许多村庄就直接建在河边,一出家门就可以上船。
在水网地带,在陆上的行动就很不方便,一出门就得过桥,桥很多,但都不是什么坚固的大桥,有的是独木桥,也有的是用几棵树,用绳子把两头一绑,连接在一起,就算是一座桥,这样的桥很不坚固。当然也有稍好一点的,是用石板或木头建筑而成的桥。
地形变了,在战术上就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做出改变。在水网地带打仗,要跑掉是很容易的,春夏秋三季岸边的芦苇很多很高,也便于隐蔽。但是要包围和消灭敌人就比较困难,有时候明明你看到了敌人,可偏偏有一道河淌在面前,你就是过不去。所以一打仗,首要的任务就是控制桥和船,有了桥和船,就可以过河。大部队展不开,就用小分队,这样运动迅速,便于包抄敌人。
彭明治是个军事指挥员,他很注意占领桥梁和渡口,很注意保护桥的完好,这是完全对的。
那天,我们从盐城移防到冈门,把盐城让给中原局和总指挥部住。冈门原为二十团驻地,他们往西挪了挪,把冈门让给了我们。从盐城到冈门,一共只有二十多里路,就过了十几二十座桥。快到冈门的时候有一座桥比较长,有三截。我们旅部行动的时候,常把骑兵连和侦察连放在前面。正当骑兵连在这桥上过一半的时候,马把桥踩断了,六、七个战士摔进河里,马也掉进了河里,不会水的人就被淹死了。
彭明治闻讯以后非常气愤,立即赶到前面去处理这一问题。他严厉查问桥是怎么断的,是谁在桥上掉下去了。正好这时从河里爬上来一个青年干事,彭明治就问,你为什么把桥踩断了,万一有个情况怎么办?结果不问三七二十一,拨出手枪,“砰、砰、砰”连打三枪,把那个青年打死了。
我和朱涤新得知了此事,觉得彭明治这样随便枪毙人不对,就批评彭明治说,骑兵连已经过了那么多,很可能是前面的人把桥踩坏的,恰恰他倒霉,走到这里,一下掉进河里,几乎淹死,结果一上来,你“砰、砰、走”几枪就把人家给打死了,这样做很没有道理。
彭明治不敢分辨,只说,他当时脾气上来了,想也没想就开了枪。已经开了枪,怎么办哪?
我们说,这样做不对,第一、这不是战场,在战场上你有权力,谁不执行命令就枪毙谁,但现在我们是在移防,不是在打仗。第二、究竟是谁把桥踩坏的,现在弄不清楚,其实我们当时不应该要骑兵走这个桥,应该让他们骑马游泳过去就行了。
彭明治一听,也有点后悔了,说:“人已经死了,没有办法了。”我们当时也就原谅了彭明治,但表示,事情还是要上报。朱涤新和我两个人就把这件事情,上报给黄克诚和刘少奇。
黄克诚是个群众观点很强的人,刘少奇更是如此。但刘、黄二人考虑到一支队是华中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之一,打仗很得力,彭明治在军事指挥上又很有经验,不便在战争吃紧的时候给予他太重的处分,就指示我们批评一下就算了。这件事就这样了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在水网地区保护桥梁的重要性。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这个青年被枪毙得够冤枉。我只记得他是个山西人,叫什么名字也都忘了。
十三、曹甸战斗
在一九四O年十月黄桥战斗胜利后,国民党韩德勤部虽号称为苏鲁豫战区,实际上已只剩下三千人左右,龟缩在盐城到淮安之间的曹甸、车桥一带。韩德勤顽固坚持其反共立场,不断利用手下的残余力量,对我苏北根据地寻隙挑衅,制造“磨擦”,成为我们苏北抗日战争的一大障碍。
刘少奇、陈毅等进驻盐城后,不久,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二支队,也到达阜宁的八滩、东沟等地区。于是,陈毅决定打击苏北地区最顽固的反共分子韩德勤,以斗争求团结,争取他们的中间分子,如李明扬等,同我军合作抗日。
十一下旬,陈毅亲自侦察了曹甸的外围地形。曹甸这个镇大约有几千户人家,镇子的外面筑上围子,是座土城。从运河下来的水,一直流入曹甸外城的堑沟,成为城周围的一道有水的防御工事。另外,韩德勤的部队刚进驻曹甸不久,没有修筑什么坚固的工事,主要就是利用这个有水的外壕和围墙据守。
陈毅下令,要我们五纵队一支队由东向西,首先肃清曹甸外围。我们一路横扫,从盐城的冈门出发,经楼王庄和安丰开始战斗,一直打到运河边上,抵达曹甸西侧,切断敌人的退路,完成了肃清外围的任务。
之后,陈毅旋即命令我们一支队继续向东力攻曹甸,同时调集新四军在苏北的主力部队,由粟裕、叶飞率领,由南向北对曹甸发起攻击。同时,又调集第五纵队二支队的四团,由北向南夹击曹甸。这样,曹甸就完全处于我们的包围之中。应当说胜利是有把握的。
然而事出意料,十二月十三日晚八时,,总攻曹甸开始时,北面的第二支队四团在水网地区受阻,没有及时赶到,我们一支队一团和二团担任主攻,在曹甸西门外城水壕边,连续猛攻几次,但都因沟宽水深,我们的攻城器材准备不足,加之部队缺乏水网地区攻坚经验,这几次攻击均未奏效。攻城部队在敌人的猛烈反击下,伤亡不小。结果,北面的队伍没有赶到,东面的队伍也没有攻进去,只有南面粟裕、叶飞指挥的队伍约一千多人,突入了曹甸镇内,致使韩德勤得能集中力量反击新四军。最后,突入部队孤军奋战,伤亡较大,只得撤出曹甸。
这次总攻开始时,陈毅就在我们一支队指挥部,在距曹甸大约四里路的地方,坐镇指挥。当天晚上,陈毅看到没有攻下曹甸,就准备下令再攻。
但黄克诚不同意进行第二次攻击。他认为,从苏北斗争形势看,我们刚刚到达淮海、盐城地区,顽军残部、伪军、土匪、特务、反动地主武装,到处骚扰暴乱,根据地内很不稳定,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剿灭顽匪,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然后再相机解决韩军为好。(见黄克诚回忆录308页,编者注)
粟裕、叶飞等这时也不赞成再打了。他们认为,这次攻击,部队伤亡太大,再攻也不太好打了。看大家都不同意再攻,陈毅当即决定,那就把部队都撤回不打了。
接到撤出战斗的决定,我们一支队便开始撤回盐城。但部队刚走到安丰附近,刘少奇同志亲自来了。要求我们重新回攻曹甸。按照刘少奇同志的意见,我们跟随刘少奇又回到了曹甸附近。
刘少奇来到曹甸附近后,亲自侦察了解情况,并相继同陈毅、粟裕、叶飞、黄克诚、彭明治、朱涤新等一起研究。大家的意见还是逐渐趋向一致,认为韩德勤就那么几千人,局促于曹甸、车桥一带,西面是日军,东面是我们,谅他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就让他在那里耽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妨过一段时间再打。
最后,刘少奇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也认为仓促之间没有准备,再打也难以打好,不如把队伍先撤回各自的驻地,肃清土匪,进行根据地建设,准备迎接日军“扫荡”。他说,能把韩德勤消灭在曹甸当然更好,暂时留在那里问题也不大,苏北根据地已经建成,暂时不打,对我们的妨碍也不大。勉强去打,就会过多地消耗我们的力量。
曹甸战斗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曹甸战斗,实际是一次失败的战斗。
对曹甸的攻击没有奏效,原因很多。一九四二年,陈毅在总结曹甸战斗时曾指出,曹甸战斗我去攻人家,缺少理由。口口仓促作战,准备不够,变成浪战。(见黄克诚回忆录311页,编者注)
我个人认为,陈毅的看法是对的。对这次曹甸战斗,确实存在着轻敌思想。我们调集的部队共两万余人,而韩德勤实际上只有几千人,所以总认为攻下曹甸,消灭韩德勤是十拿九稳,以我们在攻城的准备工作上,过于简单草率。运河下来的水是切断了,但曹甸外壕的水并没有减少,说明外壕的水并不完全来自运河,我们对水源判断有误。又由于我们缺乏水网地区攻坚的经验和过水沟的器材,木板、小船也极少,攻城的梯子也准备不足,没有一定数量的爆破材料,没有炮兵的配合,主攻方向突破的选择和确定,也缺乏仔细的侦察研究。我们一支队选择的突破方向,恰恰是最难攻的地方,所以一攻不动,再攻也不动,这场本来应该打好的仗,最后没有打好。
另外我还认为,当时因八路军和新四军刚刚会合,相互之间缺乏一定的了解,动作不够协调,而且内部意见也不完全一致,这也可能是打败仗的原因之一。
在这之后,韩德勤一直在曹甸坚持了两年多。一直到一九四三年春,在新四军军部的统一指挥下,调动新四军三师、二师的部分主力,和四师相互配合,才一举全歼韩德勤所部,终于彻底扫除了国民党顽固派留置于苏北的这一抗战障碍。
十四、盐城会议
曹甸战斗后,我一支队回驻盐城附近。一九四O年十二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盐城召开 一次干部会议。到会的有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五纵队一支队队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等。会议历时三天,首先由刘少奇传达了中共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中共中央一九四O年十一月一日关于建立和巩固华中根据地的指示。
对国内外形势,刘少奇同志讲话的大意是,一九四O年夏秋以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十分严峻,德、意法西斯在西方所取得的胜利,助长了日本的南进野心。现在,日本侵略者决心乘英、美无力东顾之际,实行南进政策,夺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直接影响日本侵华的方针政策,也直接影响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他指出,一方面,日本在中国的重点,将转为以打击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为主,力求巩固其占领区。而对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将暂时不作大规模的进攻。另一方面,蒋介石集团看到日本决心实行南进政策和改变侵华方针后,必定会决心继续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调整其军事部署,包括加强华中兵力。蒋介石已密令第三战区的顾祝同准备围歼皖南新四军,密令苏鲁战区的韩德勤进攻苏北新四军。
因此,华中的敌后抗战,将面临着敌顽夹击的严重形势。在敌顽夹击中奋斗,将是我党我军在华中斗争的特点,一切军事上、工作上的计划,都必须根据这一特点来布置。
刘少奇同志同时传达了中共中央一九四O年十一月一日发出的关于建立和巩固华中根据地的指示,要求新四军学习华北的经验,抓紧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决实行“三三制”。根据地的各项政策,要以统一战线的原则为依据;要准备长期抗战,节省民力、物力;要特别加强地方武装的建设;要密切党群关系,严格军队纪律,并做好联络友军的工作;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刘少奇同志最后强调,对这个指示,一定要在苏北、苏中贯彻落实。
陈毅也在会上讲了话。他着重阐述了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与策略,强调要孤立日军,消灭伪军,缩小敌占区,扩大和巩固苏北、苏中根据地。同时,要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针对国民党一面抗战、一面反共的两面政策,我们应实行一面团结、一面进行反顽斗争的革命的两个政策。在反顽斗争中,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在苏北地区,要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韩德勤,争取团结李明扬、李长江一道抗日。
会议最后,刘少奇宣布,由新四军一师负责苏中根据地的建设、由八路军五纵队负责苏北根据地的建设,并指定粟裕负责苏中的一元化领导、黄克诚负责盐阜区和淮海区的一元化领导。同时,他代表中原局,指定了各个部队的驻地范围:指定五纵队一支队住盐城,并担任保卫中原局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任务;二支队驻阜宁的东坎、东沟、益林一带;纵队部和三支队住淮海区。他指出,五纵队和一师要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工作,准备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成立苏北区党委。另外,他还要求一师和五纵队的政治部,除抓好部队的建设外,重点要放在协助开展苏北、苏中的政权工作和地方党的建设工作上。
以上就是当时这一会议的主要内容,在讨论中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但一些详细情况,现在都回忆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