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我常常地常常地注视着,
从无限广阔的地平线上,
突然出现的建筑的群体。
注视着那些宏伟的楼房,
带着玫瑰与绿玉的色彩,
带着纷繁的悦耳的音乐,
一天一天地在上升上升,
在那片湛蓝的天幕上,
现出鲜明多姿的轮廓。
我常常地注视着它们,
一天一天地上升上升。
它们植根于地层的深处,
带着一种新奇的冲击力,
不可遏止地飞速地生长。
它们巨大的形体有如城堡,
又像崔巍的峰峦一般坚强。
不,它们从外到内的丰采,
简直难于一下子加以辨识。
我常常地常常地注视着它们,
注视着它们幻境一般的变化。……
但我看到的仿佛又并不是建筑,
是一种新的精神在成长在高扬。
我常常地注视着它们,
于是不禁默默地默默地
成为它们的强固的血肉。……
1956年6月26日
选自《吕剑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赏析】
“我常常注视着”什么?——“突然出现的建筑群体”。不管它们是办公楼、宾馆,还是居民住宅,它们都是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标志之一。难怪诗人要“常常注视着”,难怪诗人要满怀激情地歌唱。
诗避开了平板的描叙,生动的想象与联想使诗思飞腾。说楼房“带着玫瑰和绿玉的色彩”上升,表现了它们的美与可贵;将建筑工地发出的种种噪音想象为“纷繁悦耳的音乐”,饱含着诗人的欣喜之情。这些都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然而这些独特的感受又并非是诗人仅有的,它们都带有“共性”——“安得广厦千万间”,谁都盼望更多的楼群在地平线上上升。
接着,诗人继续通过拟喻性的想象,来歌唱楼群的上升。它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它们植根于地层的深处”。这里的“地层”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指人民群众的心坎。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他们的智慧汗水,才使高楼“带着一种新奇的冲击力/不可逊止地飞速生长”。诗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表现楼群迅速上升的势态,给人很深的印象,诗人做到了用诗的语言写诗。
最后一节仍然是“注视”,但写得更为空灵:“我看到的仿佛又并不是建筑/是一种新的精神在成长在高扬”,这是对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精神的礼赞。诗的结尾很有深度:诗人“于是不禁默默地默默地/成为它们的强固的血肉。……”/这出人意料之外的想象把诗的境界拓深了,这不但表达了诗人对建筑群体的爱,还抒写了诗人对“新的精神”的景仰。
诗写于五十年代。那时的中国诗坛,流行着一股“描绘”之风。诗人们常常是把生活的表象“摄”进诗行,然后加上一些激昂的、歌颂式的言辞,合而成章。这首诗却不是这样。诗人在抒情客体中贯注着诗人的自我意识,并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传达出来。这样,这首诗到今天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杨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