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强者思维:认栽、装怂、能苟

繁体

公元251年,司马懿处于弥留之际。

他在病榻上叮嘱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慎,是他的生存之道。

司马懿怂了一辈子,苟了一辈子,最后成为纷乱三国的最大赢家。

这就是强者思维:认栽、装怂、能苟

01

认栽 

司马懿曾问过儿子一个问题:一心只想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

儿子默然不语。

司马懿继续说道,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认输不可怕,怕的是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人生如同爬台阶,总会有一撮人落在你身后,也会有人领先你一步。

一个有智慧、有格局的人,早已学会认栽的智慧。

谋士都心比天高,司马懿也轻视过诸葛亮:亮虑多决少。

然而当他与诸葛亮对阵,却是一败涂地。

在救援祁山时,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大败被俘三千人。诸葛亮还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补充军粮。

在卤城之战中,他选择在山上扎营,打算据险不战。众将不满地对他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他便想再跟诸葛亮掰掰手腕,让大将张郃追击,张郃却被诸葛亮设计射死在木门道。 司马懿终于认栽了,佩服地评价道:天下奇才。

从这以后,司马懿不再与诸葛亮硬碰硬。

即使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相羞辱,司马懿只是笑着接纳,却受之不战。 著名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讥嘲他:“坚守不出,是他看家拳”,将司马懿比作只会躲着对手的拳师。 我却觉得像司马懿能坦坦荡荡认输的人,反而是通透的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人水平比你高,如果一个人过不了这一关,就更容易栽跟头。

周瑜也把诸葛亮当作一生之敌。 奈何与诸葛亮的对弈中,周瑜屡次落败。 想夺取南郡,被诸葛亮捷足先登; 欲使美人计取荆襄,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最后想假借攻打西川之名,图谋荆州,又一次被诸葛亮识破,在荆州城外进退维谷。 最后,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饮恨而终。

如果周瑜不执着于要胜诸葛亮半子,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读三国,读一个“争”字,却悟出“不争”。

力不到处就认输,智不及时就认栽。

吃瘪不丢脸,丢脸的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而误了人生。

这就是强者思维:认栽、装怂、能苟

02

装怂

明代文学家洪应明说过: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雄鹰站在那儿像是打盹,猛虎走起来路来似乎生了病,等到出手时却是一击必中。

司马懿就是那头噬人的“病虎”。

魏明帝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

司马懿因为曹爽的打压,以要体老多病,陪伴夫人为理由告老还乡。

但曹爽仍不放心,派部下李胜去司马府上探虚实。

司马懿由两名婢女扶持而出,走得颤巍巍。

与李胜交谈时,佯装耳背,将“荆州”称为“并州”,喝粥时,粥从嘴角流出,洒得满胸都是,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 临别时,司马懿一边涕泗横流,一边言辞恳切地请李胜在自己百年后照顾两子。

如此“老弱”的司马懿,让曹爽放下了最后一丝戒意。

一味逞强,会让自己木秀于林,落个惨败的下场;懂得示弱,才能保全自己,择机而起。

退一子而窥全局,登峻岭而观天下。

聪明人都会装怂,他们不在乎一时成败,而是在乎全局得失。 燕王朱棣是大明王朝最有才能的王爷,攻城略地无往不利。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后,朱允炆最忌惮的人就是他。

为了减轻建文帝的猜忌,朱棣变成一位只好声色犬马,无雄心壮志的王爷。

他还故意装疯扮傻,北平三伏天时,他生了个火炉,穿个大棉袄,满嘴的胡言乱语。

使臣一见状,就回头就报告给建文帝。

谨慎的建文帝又派人去察看,燕王一副闲散王爷,只顾吃喝玩乐。

这一下,建文帝也相信朱棣对自己没有威胁了。

《礼记》里说:君子不自大其事。

强者不会一味夸大自己的本事,反而会将本事隐藏起来。

逞一时之勇,终将因小失大;学会放低姿态,才能不立危墙之下。

适时低头认怂,收敛锋芒,看似是一种懦弱,实际是一种对自己处境的洞察。

这就是强者思维:认栽、装怂、能苟

03

能苟

在新版《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爽怒讽司马懿:你只用了一天时间,却夺取我们曹氏四代君臣建立的江山。

司马懿哂笑道:我挥剑只有一次,可磨剑磨了十几年。

司马懿很早就入了曹氏集团,当相府掾佐。

但曹操因“三马拱槽”之梦而猜忌他,后又因他有“狼顾之相”而心生厌恶。

司马懿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不张扬亦不争先。

他勤勤恳恳地干好分内的事,像采樵牧马这些小事,也要亲自走动询问。

当世人都在赞周瑜的江左风流,孔明的卧龙之策时,司马懿还默默无闻,声名不显。

而这一苟就是50多年。

在这期间,三国舞台上,武将谋士们纷纷登台亮相,又纷纷下场落幕,一茬换了一茬。

司马懿却默默地苟着,攒实力,养死士,苟成三国最后的赢家。

所谓,欲有所取,终有所蔽。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都有一段静默期。

我们看历史上的强者,他们该蛰伏时就耐心沉淀,该出击时雷霆之势。

在元末的诸多起义军中,只要谁称王,元军就打谁。但是朱元璋严格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一直隐忍,直到实力足够了才冒头。

刘秀的兄长被更始帝杀害后,他没有冲冠一怒地另起灶炉,而是待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后,才起兵谋事。

《老子》里说“八善”,其中有一善就是:动善时。  什么时候要隐忍自己,什么时候展露自己,都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和定力。

人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每一次的高光时刻,都是源于长期的力量积蓄。▽曹操曾问过谋士荀彧对司马懿的看法。

荀彧给出四个字:静水流深。  听不见多大响声的河流,底下必深不可测。

真正的强者也是这样,不鼓噪、不喧嚣,才华不逞,聪明不露,在不动声色中成就自己。

来源:洞见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