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当你看淡一切,生活就会越来越顺

繁体

《中国文化报》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如此崇敬杨绛先生?”

有个网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敬重杨绛先生,不仅因为她的文学造诣,更因为她淡泊豁达的处世大智。”

她,历经一个世纪的沉浮沧桑,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以不争的品格从容自处。

人生之慧,在于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于举重若轻、淡看浮华。

01

看淡身外之物

无欲则心轻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因为偶然得到一件华贵的睡袍,而发觉家里的旧家具与之不配。

于是,他决定把旧物一件件换新。

然而,随着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华家里的他,却蓦然发现:

他一点都不开心,反而因此荒废了主业。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绑架”了。

这就是著名的“狄德罗效应”。

故事中的狄德罗,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明明拥有了更多更好的,却仍然感到不幸福。

无止境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看淡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杨绛,就是一个物质极简的人。

曾经去杨绛家拜访过的黄裳,在回忆中感叹:

他从来没有想过一对清华教授的家竟如此朴素。

墙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个客厅几乎没有任何家具,墙角里供人坐的椅子只不过是两只竖摆着的木箱子。

唯一显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张长桌,一人一头,上面摆满的书籍估计就是这间屋子最昂贵的装饰吧。

即使后来,面对上级的屡次提出改善条件,她总是笑言:

“在这样的环境,已经非常舒适。”

就这样,一位学术泰斗,在如此简陋的环境,却怡然自得,不改其乐,写出了一部部震惊文坛的文学巨著。

不仅对物质淡泊,对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译《堂吉诃德》而荣获西班牙政府的嘉赏,被盛邀出访。

然而看淡名利的她数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后,实在“赖不掉了”才答应。

杨绛常说: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为她对物质的淡泊,对欲望的节制,让她能够在浮躁的当下,不仅活得恬静自在,而且能够潜心治学,屡攀文学高峰。

正所谓:

“少欲则心静,心简则事明。”

唯有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幸福才会做加法。

02

看淡逆境,挫折变存折

巴尔扎克说:

“苦难对于智者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

杨绛的一生坎坷崎岖,她前半生历经战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后半生又经历了女儿、丈夫先后逝去的锥心之痛。

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忍受的。

然而,她始终坦然以对,用智慧的心态化解一切。

上海沦为“孤岛”的时候,生活日益艰难,为了生计,杨绛一人兼了好几份工,代课、家教,写话剧……

每天早出晚归,多个地方奔波,劳累至极。

然而,她却欣慰地说:

“不论多么劳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并且,她把所见所闻都糅进了作品。

让那些困苦变成了素材,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

洗澡运动中,她被学生诬陷,在师生面前出糗、被众人当瘟疫一般躲开的时候,她泰然道: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她们怎么想。

人生在世,冤屈总是难免的,虽是一番屈辱,却是好一番锤炼。”

结果,下学期选她课的学生更多,因为被她的从容气度所折服。

尤其,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她淡然的品质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当胸挂大字牌的时候,她跟丈夫戏称“爱丽丝梦游奇境”,相互大笑。

当被罚去清扫厕所时,她幽默地说:

“正好可以享受到自由,不必看见不喜欢的人。”

当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时候,她感叹道:

“意外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增强了劳动之美的认知。”

就这样,面对一次次困境,她一次次抱着乐观的心态,结果所有的磨难都变成了礼物。

正如她说: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困境淬炼心境,磨难启迪心智。

当你换个角度看待逆境,所有的绊脚石都变成了垫脚石。

03

看淡他人目光,则人生处处自在

2005年,中译本中发行量最大的、由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引起争议。

在此起彼伏的非议中,译者董燕生直接在媒体前称:

杨绛翻译的版本简直就是反面教材!

他还批评道,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去查字典,很多译法都是错误的。

尤其指责杨绛的译本比他的少了11万字,肯定删减了章节。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随着质疑的持续发酵,杨绛却置若罔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最终连资深出版人李景端也忍受不了,致电杨绛替她鸣不平的时候,杨绛却开心地打趣道:

“你怎么还像个毛头小子爱管闲事!

对于那种批评,我一点不生气,不想去理他,随他怎么说吧。”

突然想起村上春树的那句话:

“别人怎么说与你无关,尽管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寻求什么,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真正生活的高手,不去评价他人,更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

现实中,我们的行为举止不可避免会遭到他人的关注,甚至不被理解。

如果你总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那么你将如生活在炼狱,患得患失。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正如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所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故事的结尾便是,直到很久之后,大家才得知:

原来杨绛运用了《文史通义》中著名的“点烦”翻译法,语意更突出,情节更紧凑。

大家对杨绛淡定气度的钦佩更上一层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懂你的不必解释,不懂你的解释也没用。

人生短暂,无需在意他人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时间会证明一切。

杨绛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你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即便行到水穷处,依然能坐看云起时。

最后,愿你我修得一份豁达与超脱,淡定处世,淡然为人,从容一生。

文|苏墨来源 |苏墨读书(ID:suxiaomo0330)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