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劝你读读《心经》

繁体

心经原文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玄奘译)

中国企业家在事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忙于日常事务,另一方面还要想清企业发展方向,遇到市场变化、行业内卷,很容易迷失,常常会感到无力迷茫。这是就需要大智慧,为大家指点迷津。

佛学中的《心经》就是这一为企业家指点迷津的大智慧,一方面可以从总汲取源源不断的宇宙能量,另外一方面每日看到会时时指点自己,不断提升认知,达到不朽彼岸的境界。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出自《大般若经》。是玄奘翻译的完整的六百卷。般若思想是重要的佛教思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六百卷之外的一卷,这部佛教经典是观世音菩萨在释迦摩尼佛和众菩萨面前讲述是怎样修心的,以及修心后的成果。

在讲述过程中,释迦摩尼佛为观世音菩萨护念也就是夹持。这部经书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思想精要,提炼出了精华,为《大般若经》形成了一个摘要。

虽然是观世音菩萨说出来的,但是全是佛陀本人的思想。这也是观世音菩萨最大的贡献。《心经》是众多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书,260个字。种种译本中玄奘的译本翻译得最好,文字非常精彩。

舍利子是释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是众多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但是还没达到菩萨的境界,处在阿罗汉。听完观世音菩萨的讲解后,境界提升,众人皆大欢喜,并受到了释迦摩尼佛的认可。

当时讲经是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有七万七千人众,除了有释迦摩尼佛以外,还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坐在前排。大家都非常专注,也就是皆得三昧。三昧是一种很深、安静的、专心致志、精力高度集中、人我两忘的境界。“唯愿释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

《心经》开宗明义,“解”明了佛理,“行”是身体力行,实践才能有大受用。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般若智,并不是中国人一般所指的智慧。一般中国人传统上把聪明,精明,机智,灵活,世间法的能力称为智慧了。这和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智慧不是一个概念。

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智慧是佛学境界的核心。般若智最大的敌人是我们平时的智慧:聪明,机巧,知识。如果这两个东西混淆起来,知识就是达到大般若(大智慧)的最大障碍。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到达的意思。波罗蜜多整体来讲是到达彼岸的意思。此岸的意思就是生死流转的生命,三世因果相续。彼岸的意思是菩提与涅槃。菩提树表示觉悟,涅槃就是解脱,解脱生死流转。

所以波罗蜜多到达彼岸的意思就是一个字“度”,度有6种,简称“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心经》讲述的是最后一度,般若这种度。

布施就是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3种。无畏布施是帮助众生排除苦难,脱离恐惧的行为。例如抗日英雄们,舍身拯民众于水火,就是无畏布施。舍身取义的行为都是无畏布施。

持戒度法指的是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安忍有3种: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第一种是被人加害时你别怨,要能够承受。有人为了利己就会害人,这个谁也避免不了的;第二种是有时陷入人生苦境,忍饥挨饿,要受得了这个苦;第三种就是佛法,研究佛法要花精力和功夫,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研究佛法。这是讲人生道路上要学会做人,要懂得人生,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精进是讲在佛法的修持上不畏惧,不退让,持之以恒。

禅定是找一段时间自己静虑,以禅定为机缘,引发无漏智。聪明,机智,机巧都是有漏智,漏就是烦恼。通过禅定断烦恼,证真如。不假不倒,即我们的佛性,真如自性。

般若度是修习止观,指的是止门和观门。修行的法门,戒、定、慧。观门指的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虚妄不实。缘起性空,自性本空。由于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从而停止对事物的贪念,这就是“止”。

因观而止,是有先后的。先观境空,是指的外部事物,所面临的各种客观处境:顺境,逆境,苦境,乐境都是空的。次观心空,是指心是假的,平时支配我们的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的那个心是假的。观境空和观心空,是为了达到心境一时顿空,如果心境两空了,就是顿悟了。

悟是一种境界,没有增加任何知识,不是认知活动。悟是我们的心灵和虚无产生默契,达到心境两空,先夺境,后夺人。然后心就和虚无契合了,这就叫悟。

禅宗修的是般若法门,追求的是顿悟。释迦摩尼说佛法四十九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的这个般若智,心境一时顿空引发无漏智,也就是般若智,大智慧。

要想引发大智慧,必先达到无我的境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六度中,前三度被称为福德资粮,后三度被称为智慧资粮。布施、持戒、安忍能得到福德,精进、禅定、般若可以获得智慧。六度在一起被称为福慧双修,也就圆满了。

来源|正和岛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