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刘惔列传》记载,东晋名士刘惔清正有才,只跟人品好的人交往。他担任丹阳尹时,“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成语“门无杂宾”即源于此。
“杂”,形声字,从衣,集声。《说文》曰:杂,五采相合也。本义指以各种彩色搭配制作衣服,引申指掺杂、混合。《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杂由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又引申为不纯的。门无杂宾,意谓家中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形容不胡乱交结朋友,交友谨慎。
“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人生不能无友,但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人应学会择友而交。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其影响,与之同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便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对于择友,古人看得很重。朱熹送长子朱塾去金华求学时写下《训子从学帖》,叮嘱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律身训子四语”指出,“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并在给晚辈的书信中强调:“‘门无杂宾’,此最有味。”他还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告诫后代不和那些品行差的所谓的朋友们混在一起。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余海滨),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