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这一套是清宫图。名为十二月令图。
这是一套十二幅描写岁时,也就是一年自农历正月到十二月间,民间各种节令与习俗的风俗画。画家没有落款,也没有写上年份,但根据学者研究,可能是清朝乾隆初年,由不同宫廷画家合作完成。画面场景丰富,物象描写细腻,每幅都以西洋透视法绘制庭园景致,构筑出有如真实的画境。这些庭园建筑从画面右下角或左下角,延伸至远方,三两成组的人群,穿插其间,从事着各种岁时活动。
「月令」一词,原本指的是依照十二个月颁布的政令,从明清时代才开始普遍用在画名,内容多半表现岁时活动。不同月份,自然界会产出不同植物,例如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五月昌蒲、六月荷花、九月菊花;而时序不同,人们也有各种活动,例如正月赏花灯、五月赛龙舟、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登高、十二月滑冰。这套十二月令图除了在每个月的场景,描绘出相对应的特定活动,还在多层次的建筑空间内,搭配了同一个月里其他岁时活动。例如一月景描绘了元宵灯会,但庭院中又有孩童戴面具做戏;五月景的主要活动为龙舟竞渡,而左下方同时表现了准备药品的习俗;九月则同时描写了赏菊、登高两种活动。这种作法让画面中的时间产生流动感,也增强了观者视线在画面空间中移动的效果。
这十二幅画轴曾经在乾隆皇帝的宫廷里悬挂,每月一幅,按月更换。观赏者在欣赏每个月的景致同时,彷彿也参与了画面中的种种活动。
本画作目前馆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网上很多人传是郎世宁所画,我根据笔墨着色及风格判断,应该跟郎世宁没有关系,跟唐岱和丁观鹏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大家去看看郎世宁的画作,大多有塑料质感,中式笔墨很弱,而且西洋气质很浓厚,非常容易分辨。
所谓的清宫画院,是指皇家出钱养在京城的画师,按照皇家需要的订单来画画。一般都要指定题目,不能擅自发挥。
十二月令图,其实就是皇家的月历。今天我们普通百姓家就是放一本印刷的日历,随手翻阅。而在皇帝那里,每个月就是换一幅画,代表一个新的月份。
都是活生生的手绘,你说奢侈不?
就这一组图的风格而言,每一幅画都是工整的工笔,从人物,山水,以及花卉,风格比较统一。但是在画作的结构上,我个人觉得跟唐宋明传统的还是有所区别。这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已经很频繁了,画家是吸收了一定的西洋绘画构图的。
我先来解剖其中的一幅,让大家一饱眼福。然后就很容易理解其他的十一幅图了。
这幅图是十二月令中的最后一幅,就是十二月。
但大家不要误会,以为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12月份。清宫图都是按照阴历来算的,一般是我们阳历的1月或者2月的样子。季节是冬季。
我们先来看整幅图,设色清雅。
远山上,树枝上都是白雪皑皑,表明了季节是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也都穿起了冬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远山的树木上,都褪去了青绿色,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皑皑白雪。小亭子的顶盖也是白色的,冬季肃穆的气象笼罩了天地。
看看山脚下的老百姓在玩什么?你不要以为他们是在划船哈,他们是坐在船上,在冰面上玩耍。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都有。还有人带着小孙子在观看。
仔细看,坐在船上的也不是小孩子,是衣冠整齐的成年人,而且有男有女。有的纤夫在拉船,有的在推船,还有的坐在船上推冰面。
坐在船上的,几乎都是衣衫整齐的有身份的人,而拉船的都是打着绑腿的下人。
这个画上的穿着打扮其实非常休闲随意,大家会发现打扮有点类似明朝的衣衫,包括帽子也不是我们的清宫辫子戏的打扮。这对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历史,或者说是民族服饰,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游乐的欢声笑语犹如在耳边。
这是在画卷的最上半部分,描写的是百姓之乐,或者是外出之乐。
那么下来一点点,可以看到这个场景。
从画面上看,楼阁上的是刚生完孩子的少妇,孩子很小,抱在怀里。另外一位蓝衣服的妇女应该是学龄前儿童的妈妈。
院子里的仆妇们在扫雪。
楼下的年轻女性们有在喝茶的,有在聊天的,有在往外看人家游乐的。
同样我们观察她们的穿着打扮,跟我们目前电视里流行的发型和穿着都是很不同的。不过她们的确很喜欢头上簪花,连仆妇们都是这样打扮的。所谓爱美之心人人有啊。
再下来右下方,是一个鹿苑,出现了一个带蓝色头巾的人。光也老师觉得,这个人虽然尺幅很小,但应该是画的主角。
被圈养起来的小鹿们,颜色可爱又身段玲珑。
曹丕《短歌行》:“呦呦游鹿,衔草鸣麑。”
鹿苑还有佛成道处的意思,是非常出尘的趣味。
巨大的梅花树下,欣赏梅花鹿,你说这奢侈镜头,可不是金钱能比拟的。
一位读书人,从梅花形的花窗里往外看,书童在一旁伺候,貌似也被鹿群吸引了。
我为什么强烈觉得这个是画中的主角,因为这个意向的表达,太像雍正了。毕竟,这位文艺的矫情主子,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胤禛行乐图册》中,雍正把自己想成这样。
嗯嗯嗯,还是没有大辫子,对不对?
因为他把自己想的是一个高士的形象,高士都是很高古的存在,是读书人的顶峰。几千年不变的宽袍大袖,是不会有辫子的清人形象的。
只见他独自跪坐在鹿皮上,松下抚琴,明月挂在左上角,又被松树掩映。
这种气氛和要表达的清远闲旷意味,是不是跟十二月令是很相似的呢?
事实上,雍正是个非常忙碌的人。
雍正在位13年(1723~1735年),除生病外,一年工作364日。只在生日那天给自己放假,每天只睡4个小时,十足十的工作狂魔。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在空闲的时候,很向往自己活在绘画中,表达自己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山林的意愿。
这一点,跟我们今天忙碌的都市人也是一致的。
回归正题,再从这幅画往下看,是离开我们视线最近的。占据在画的中心位置。
这是家族中的青壮年男人们聚在一起,似乎在下棋。家童们送过来好吃的点心。一个蓝衣男子倚靠在栏杆上看着。
来庭院的路上,又一个下人提溜着一个红色的美食盒子过来,估计是皇家下午茶。
还有个家童折好了梅花,打算去堂屋中插入瓶中。
这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男人们幻想的最美好的十二月,吃吃喝喝玩玩,一大家子,甚至老百姓都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看看幼年的孩子们和老人家在干什么。
原来他们在堆雪人,而且堆了一个又好看,又有意思,又有难度的雪人。
原来是一头雪狮子。
今天的我们大概只能堆个圆脸大肚的雪人吧。
参与的都是一堆老婆婆,一个还没到学龄的儿童。仆人们都在帮忙运送和打扫。
这个狮子可堆的真憨厚啊。 看,一个蹲着的,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玩的最起劲。
旁边一个小孙子,还有后边几个,从打扮来看,特别是发饰来推测,这几个都是奶奶辈的人了。
看了这么多场景,大家有没有发现,差不多辈分,差不多阶级的人才会在一起玩。
光也老师再次提醒一下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只有关在鹿苑的那个人,是单独的一个人啊。
所以叫孤家寡人。
说到这里,大家再去看一下整幅画,你会发现,他非常细致了说了这一家子的休闲娱乐方式。
没出嫁的姑娘,刚生了孩子的少妇,住在阁楼那边,要么远远看看老百姓在溜冰划船,要么就是在抱孩子管娃。家里的男人在鹿苑看书,要么就是在院子里下棋。
长辈们带着儿孙在嬉戏,玩堆雪人的,玩踢毽子的,非常投入非常嗨。
最后,最苦逼的人出现了。
咳咳,咳咳。
最苦逼的人是谁呢,青少年啊。
弟弟在玩,妹妹在玩,爷爷在玩,奶奶在玩。
你读书去,补课去呀。
爸爸也在玩,伯伯也在玩。
你作业还没写好。
这个场景就是幼小的孩子在踢毽子,一个年长的孩子,大概16 17岁,躲在一个柱子后边观看。为什么要躲呢,因为屋子里有几个书桌,一堆的书,作业都没完成呢!
我们近的看一下。
看,是不是躲在柱子后边偷瞄。
其实他那点小心思谁都知道。
后边还有个呆头呆脑的书童在伺候着。
绘画的人,甚至皇帝本人,其实都理解这个少年的心态,所以会画这么一个年龄段的人。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三百年来,青少年的学习任务一点也没有减轻过。
再来看这个场景,是入学儿童在过什么样的生活。
由各种老师带着在学礼仪,学武术。一个老师带一个,清朝的皇子教育可真的不是盖的呀。
在一幅12月令图里,居然孩子们的教育要占这么大一部分。而且对于绘画主来说,是觉得拥有一个能学习的孩子是快乐无比的事情。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端念书,皇子念书的光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凌晨5点至下昼3点,合计10个小时。天子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因为皇子位置高贵,皇子和徒弟相互施礼时,两边用长揖取代膜拜。上书房的规则极严,皇子念书要态度严肃;炎天不准摇扇子;午餐时刻,侍卫奉上饭来,先生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承作业。上书房一年只放假5天,大年节也不放假。
厉不厉害?满不满意?
你现在好歹有双休日吧。
这幅画讲完了。大家如果有幸能到故宫博物院看到其他真迹,也需要从时代的角度,以及生活方式的角度去看一幅画。画工的艺术美感只是一幅画的一部分,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才是长存在世间的意义。
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十二月令图:
注:下列图依次为清院画十二月令图 一月至十二月
后言
在和身边人的交流中发现,审美会伴随人的一生。
小到使用的器物,大到个人的打扮,欣赏的异性,甚至人生的三观,无不跟审美有关。
古典绘画的审美的提升,跟你人品是否善良,是否愿意努力好像关系不大。跟你看过多少好的画,看过多少经典的画有关。
我从小对传统的东西非常有兴趣,少女时代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书读的很杂。
按朋友的建议,想要提笔写一写中国的一百幅古画。但就算笔耕不辍,也要足足一百天。更何况我是中老年少女俗事颇多,能不能坚持下来也是个未知数。
但是无论如何,写了就是完成了一件事,总比这些古画孤孤单单挂在博物馆无人知晓的好吧。
一个审美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链,所以我最近会开一些健康栏目、美妆栏目,甚至整体形象设计栏目。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这个栏目-一百幅古画,请随手转发或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看。或者,有孩子们在看,我也会很高兴的。
时与光也
2018.10.12于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