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年,纪登奎与我的交谈,主要在出差路上、茶余饭后,或者去他家送取文件时。绝大多数情况是,他在说,我在听。
闲谈中,我偶尔会提点问题,他也偶尔停顿一下,问我什么看法。
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常常忽略不理,该怎样讲还怎样讲。但是,对于我提出的看法,不论多么幼稚可笑,他都神态很专注地听。
有些内容我知道也许重要,所以我在谈话后有所记录。在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这些闲话如果琢磨起来,也许可以理解出某种深意。
一、谈周恩来
纪登奎在闲谈中经常说到周恩来,就话题频率而言,也许仅次于毛泽东。
关于周恩来,纪登奎讲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林彪事件以后,周恩来掩面而泣,以至于抽泣得肩头都在抖动。
当时,纪登奎和周恩来在一起,但是,周恩来似乎已经情难自已。
纪登奎说,他当时非常吃惊,试图劝慰周恩来,并说,林彪问题已经暴露,应该感到高兴之类的话语。
但是,周恩来并没有理会纪登奎的安慰,也没有对纪登奎解释什么。
纪登奎讲这个情景时,我曾急切地问:“周总理为什么哭?”
纪登奎并不回答,只是继续他的话题。
据我所知,纪登奎曾对几个九号院同事说到这件事,但从来没有正面解释过周恩来为什么哭。
从一般理解来说,周恩来掩面而泣的原因可能多种。可以理解为是为我们党多灾多难而哭,也可以理解为林彪的悲惨命运而哭,还可以理解为,周恩来因为林彪的死想到了自己的伤心事,等等。
在以后的闲谈中,纪登奎说到周恩来和林彪,依然不直接解释有关哭泣的事情,但是,我从他的话语之间可以听出,在纪登奎看来,周恩来与林彪的关系,并非一般文件表述得那样,或者说并不能简单地说周恩来如何同林彪集团斗争,相反,周恩来与林彪的关系相当好,尤其是在“文革”开始以后,周恩来与林彪有很多相互支持配合。
纪登奎多次提到:“林彪事件以后,周总理的处境更难了。”周恩来自己有时候也若明若暗地发出类似慨叹。我有时候胡乱猜想,莫非周恩来是想到林彪之后自己的处境会更难,所以才悲从中来,掩面而泣?
纪登奎还讲过向毛泽东汇报林彪专案的一件事。林彪事件后,纪登奎主持林彪专案组日常工作。有一天,周恩来、叶剑英和纪登奎一起向毛泽东汇报林彪专案。
纪登奎说:“主要是我向主席汇报,因为我是具体抓这个专案的,总理和叶帅主要是一起听,后边也讲讲。这次汇报,我主要汇报有关人员的审查情况,特别讲到林彪集团意图谋杀主席等情况。”
令纪登奎诧异的是,毛泽东听了纪登奎的汇报后,并没有就案情本身问什么,而是说:
“纪登奎啊纪登奎,你头上少了几根白头发。不像我、恩来、叶帅,老奸巨猾。”
纪登奎听了毛泽东的话,很是不解。汇报结束出来后,纪登奎问周恩来:“我刚才的汇报是否属实?”
周恩来说:“是!”
纪登奎又问:“主席信不信?”
周恩来说:“信!”
纪登奎再问:“那主席为什么说我少几根白头发?”
周恩来不再直接回答纪登奎的疑问,而是说了一句:“你刚来中央,还不适应高层政治生活。”
这句话含义并不清楚,但是确实意味深长。纪登奎听到这里,就不再问什么。
我当时问纪登奎:“您后来是否弄清楚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思?”
纪登奎看我一眼,并不回答我。
二、谈华国锋
我从闲谈中得知,晚年纪登奎保持联系的高层领导人主要是李先念和华国锋。
文革期间,纪登奎与华国锋、李先念都是国务院副总理,若干年一起工作。纪登奎到九号院的时候,华国锋已经退出现职,李先念则是政治局常委和国家主席。
关于他们之间的个人往来,纪登奎很少正面说。一般都是在我们聊到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的时候,他才说到,前段时间见到谁谁,谁谁怎么说。我是从这些话语间知道他们有所来往。
华国锋与纪登奎是山西同乡,参加革命的资历也相当,但抗战时期他们似乎并无工作交集。华国锋进入国务院工作比纪登奎晚一年,进入政治局则比纪登奎晚四年。华国锋调来中央之后,曾经一段时间内接替纪登奎分管农业。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后,华国锋、纪登奎、陈锡联三位副总理提请毛泽东确定一个人牵头处理国务院工作,他们三人做具体工作。
毛泽东说:就叫华国锋带个头,邓小平专管外事。
2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当年一号文件,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不久,纪登奎被确定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华国锋调来北京是在1971年2月。当时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提名,同华国锋谈话,将华从湖南省调到国务院业务组任副组长,接替纪登奎负责财贸、农业、国务院值班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等工作。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一段时间里纪登奎不再分管财贸、农业和值班室,主要是为了有更多精力管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专案等党务系统的事情。
这年九月中旬,即“9.13”林彪事件爆发以后,纪登奎主要精力是负责林彪事件的调查处理。就分管农业而言,华国锋、陈永贵、纪登奎在工作中曾有交替或者交叉。
在与纪登奎闲谈中,我曾经说:“华国锋在位时搞个人崇拜,宣传英明领袖,到处挂像,还有歌曲,这个太不像话,连我们这些学生都觉得不合适。”
纪登奎说:
“你不懂,这个事情不是华国锋自己搞起来的,也不是他要搞起来的。是叶剑英搞起来的,他在会上做出一些宣传华国锋的部署,华国锋本人,还有我,都表示过不合适。
但是,叶帅说,这不是为了华国锋个人,这是从党的事业全局考虑。这样,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当然,后来讨论华国锋辞职的那次政治局会上,叶帅也做了反思和检讨。他说他是领会了毛泽东临终时的意思,出于要辅佐华国锋的考虑。
打倒四人帮以后,有一段是我在分管宣传工作,但很快就调整了分工,不让我分管宣传了。”
当时,我有些将信将疑。但是,后来也看到听到一些别的渠道的信息,特别是看了邓力群回忆录中所谈的政治局会议情况,才觉得纪登奎所言不虚。
纪登奎很少正面评价华国锋,从言谈中流露出,他认为,华国锋决定抓“四人帮”显示了魄力和胆量,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接下来的许多事情没有处理好,整体来看领导能力不行,特别是重要关口缺乏担当。在纪登奎看来,华国锋很快就下台是顺理成章的。
三、谈胡耀邦
1987年,中国政坛最大的事情是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辞职。这个春天,我随同纪登奎外出调研,有更多机会听纪登奎议论当时政局,特别是听他与一些高级干部一起议论政局,其中的焦点话题是关于胡耀邦。
关于胡耀邦,纪登奎有一些直接评论。
有资料显示,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耀邦尖锐批评过纪登奎等人。在纪登奎辞去政治局委员之后,胡耀邦曾经在批评华国锋的时候,也间接指责了纪登奎。
1980年11月19日,在讨论关于华国锋问题的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赞成这么一个说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或者至少一年,国锋同志主要依靠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吴德同志、苏振华同志,再加两个人,一个李鑫同志,一个郭玉峰。掌握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舆论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和李鑫同志,可能开始还有吴德同志;另一个是人事工具,主要是汪东兴同志、纪登奎同志和吴德同志。这么两个小班子,神气十足,盛气凌人。用这么几个人做工作,他们自己又很神秘,包办一切,明天要发表什么东西,连宣传口的负责人耿飚同志也不知道。这种工作方法,是典型的粉碎四人帮以前的那个方法”(戴煌著《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一版第43页)。
从胡耀邦的这段话来看,纪登奎曾紧紧追随华国锋,或者说华国锋曾密切依靠纪登奎,而且时间上“至少一年”。但是,后来为什么不再“依靠”了,原因似乎不清楚。
纪登奎说到,在他辞去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大概是1982年前后,也就是来九号院当“研究员”之前,胡耀邦曾经找他谈话,主要是谈工作安排问题。
“耀邦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去河南工作。我对耀邦说,河南是我的老地方,建国以后长期在那里工作,各种关系比较复杂,回去工作不方便。所以,我不想去河南。这件事情后来就算了”。纪登奎又说:“我还对耀邦说,当年我与你谈你的工作安排,想让你去西北工作,你不是也说那里有些复杂的历史原因,你表示不愿意去吗。”
纪登奎说,1973年,毛泽东让他找胡耀邦谈话,准备安排胡耀邦到甘肃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但是胡耀邦拒绝了,说自己不适合去西北,是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在那里有一些是是非非。
纪登奎说:“耀邦当了总书记以后,事情轮转回来。当年是我找耀邦,谈耀邦的工作安排,现在是耀邦找我,谈我的工作安排。我们又说到当年的这件事。耀邦表示,他当时不愿意接受到甘肃工作,是因为对当时政治形势已看破,不想出来工作,就找了历史因素做理由。”
纪登奎说起与胡耀邦的这次谈话,议论到:“当年耀邦不愿意到甘肃,很可能是出于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判断,出来也很难工作。但是,原因也可能更复杂,不排除他认为甘肃省委书记的职位安排不够重用。”
谈到胡耀邦辞职后人们的议论,纪登奎说:“现在,下边都对耀邦评价很高,但问题是,越是下面说他好话的人多,耀邦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如果真要帮耀邦的忙,现在就不要为他说那么多好话,特别是在中央。”
纪登奎还叮嘱我说:“你们在外边议论耀邦的事情,要注意,不可乱说。”
因为是闲聊,我并不认为这个事情很严肃,就对他说:“我这样的小人物,说什么都是白说,怎样议论都无所谓,没有什么影响的。”
他呵呵一笑。
四、谈赵紫阳
赵紫阳是河南滑县人,纪登奎是山西武乡人,但抗战时期都属于冀鲁豫根据地。
赵紫阳比纪登奎大四岁。抗战后期,他们曾经同在第一地委工作,赵紫阳是地委书记,纪登奎是民运部长。
赵紫阳夫妇和纪登奎夫妇都是非常好的朋友。1949年大军南下,赵紫阳去了广东,纪登奎留在河南。
纪登奎说到赵紫阳一件事。文革结束后不久,赵紫阳调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当时,国务院决定从四川调出一批粮食和化肥,但是,调入省领导给国务院报告说,这批粮食和化肥被四川扣下了,调不出来,要求国务院尽快协调解决。
于是,纪登奎亲自打电话给赵紫阳,要求四川放行。
赵紫阳在电话中说:“我到北京开会,你们都笑话我,说四川穷得大姑娘没有裤子穿。现在,我要把这些粮食和化肥扣下来,用于提高四川百姓的生活。”
纪登奎默许了赵紫阳的做法。
纪登奎还提到,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候,赵紫阳受到邓小平牵连,处境困难,他曾施以援手。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以后,两家还有来往。
纪登奎说到,就在赵紫阳上任总书记不久,赵紫阳夫人还到纪登奎家里看望。
纪登奎说:“紫阳现在是总书记了,出来不方便,让夫人来看望我们两口子。”至于赵紫阳夫人在他们家里谈了些什么,纪登奎未置一词。
有一天,我陪纪登奎去看望一位担任省委副书记的老战友,他们聊了几乎一上午。开始,他们谈到了胡耀邦辞职,随后,又谈到解放战争时期与赵紫阳一起工作的事情。他们谈了不少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轶事,后来居然仔细回忆起赵紫阳当时恋爱结婚的情况,说到赵紫阳南下广东后他们的联系。
离开这位老战友的家,在回来的车上,纪登奎还专门叮嘱我:“刚才我们说了很多紫阳的事情,你不要在外边对别人说。”
来源:人文博览、作者不详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最是无情帝王家!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为何在一天之内杀死三个儿子
明成祖朱棣说了一句名言:最是无情帝王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尚未夺权称帝,还在北平做燕王,长期与蒙古残余势力周旋,像一堵墙一样把其挡在... -
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超过了蒸汽机。发现火使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火的掌握将人们与野兽区分开。现代的厨房由各种家用电器和燃气灶霸占,已经...
-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20多万解放军入越作战。其中有很多高干子弟到了前线作战,很多甚至直接就是一线部队高级指挥官自己的子女。爸爸是高级军官,儿子在自己手...
-
转自大河报博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宁与君子结怨,不与小人为友。这是因为君子坦荡,即使结下愁怨也不会肆意报复,从中作梗。而是会光明正大地与你...
-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涵盖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产业:1. 传统手工艺- 陶瓷:如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 刺绣:如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雕刻:如木雕、石雕、玉雕。...
-
公元前338年,秦国大臣上奏秦惠文王,称商鞅有造反的嫌疑。商鞅无力自辩,干脆逃到边境想要出国。天色已晚,他被追兵穷追不舍,想要在客舍里暂住一晚,却被客舍主人拦了出来。...
-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译者|毛俊杰选自|《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苏维埃出现新专业阶层二战后,苏维埃出现了技术和管理专业的新...
- 清末,“东亚病夫”的帽子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租界的公园门口被外国人挂上“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民国初年,军阀纷争,1921年,中共建党,后来就是大革命,紧接着日...
- 编者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跻身于新民主革命时间不长的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陈独秀作为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
-
潍坊村书记和妇女主任不雅视频流出——那把承受压力的破椅子“劳苦功高”
近日最热的话题是山东潍坊于河镇的两名村干部在视频会议结束后忘记关闭摄像头,结果意外进行了一场不雅直播,还被人录屏传播出去。然而,后来媒体进行了辟谣,表示这不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