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序

靳钟(时任志愿军第15军炮兵主任)

1952年11月25日,被喻为“绞肉机”战役的上甘岭大战落下帷幕。艰苦卓绝的鏖战,千千万万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演绎着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华彩乐章。那一幅幅象征着国家荣誉和胜利的画面牢牢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远的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逐渐被凝结成鲜红的色彩,永久地定格在那面浸透着将士鲜血,飘扬在上甘岭主峰制高点,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上!

历史需要在长河中不断记忆,需要在沉淀中不断回复。这也是一个志愿军老兵心中永不忘怀的历史责任感。

60年前,位于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只是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1952年10月14日,一场罕见的大战就爆发在上甘岭前面两座不起眼的小山头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43个日日夜夜,硝烟弥漫,山头阵地变成了残酷的演兵场。

那年那月,我与本书口述并亲历那场战役的聂济峰同志曾并肩战斗在炮火连天的上甘岭阵地,我们自始至终参加了那场刻骨铭心、异常惨烈的战斗。当时聂济峰同志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我是第15军炮兵主任。我们曾与师、军首长以及友邻部队的前线指挥员一起,参与了各种作战会议的研究和部署,批发战役作战的一个个动员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激烈而紧张的反击争夺战和威震敌胆的上甘岭炮战。这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那年那月,虽然远去,但志愿军将士那一幕幕艰苦卓绝的战斗情景依然清晰——宁可烈火烧身,也坚持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千钧一发,慷慨激昂,毅然用受伤的躯体充当机枪架;火线互补,“瞎子背瘸子”,直至其中一位士兵壮烈牺牲;为保证命令下达,以牺牲的躯体连接被敌军炸毁的电话线路;孤胆奋战,坚守阵地,一个人打败成排成连的敌人攻势;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的机枪眼……那场大战,英雄辈出,可歌可泣,血与火、灵与肉锻铸了千千万万志愿军英雄非凡崇高的品质——不可战胜的中国军魂!

那年那月,咄咄逼人的美军撕毁谈判协议,“让大炮与炸弹去辩论吧”,赌徒们竟以300余门火炮,3000余架次飞机和140辆坦克,6万余兵力,将成吨的钢铁倾泻在两个山头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我军将士无所畏惧,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书写着鏖战疆场的战地档案——43天浴血奋战,先后击退敌人900余次攻击,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其中全歼敌建制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消耗敌军100多个建制连的装备,使敌人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都说岁月可以风蚀往事,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留在我内心深处的依旧是高耸在军人荣誉殿堂里的血色丰碑和永无止歇的深切怀念。

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因为她拥有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不朽的精神,这种内在的气质支撑着志愿军将士坚实的脊梁,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困苦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成钢,英雄前赴后继、奋战疆场,铸就了上甘岭每一个阵地上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使我军前所未有的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终获胜利。作为一个志愿军老兵,我深深地体会到,那流淌在志愿军血脉中的中国军魂所锻铸的钢铁意志和迸发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任何敌人都难以战胜的。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那年那月的故事仍在讲述着、传承着。我要诚挚地感谢老战友聂济峰将军留给后人这些鲜活而具体的军史资料。他的口述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上甘岭大战的恢宏场景——反复争夺、坑道斗争和决定性反击三个阶段;重新演绎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万千个光耀千秋的英雄、功臣和烈士;同时也彰显军委、志司、兵团和军师各级前线指挥员在那场大战中所表现的睿智、果敢、忘我和团结的英雄风貌。60年前的历史,一幕幕地展现在整个战事的叙述中,生动地描绘在每个战斗场景的细节里。书中所记述的当年那些战友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上甘岭精神”,把我们又带回那个难忘的岁月。

作为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我愿将这部弥足珍贵的战争回忆录推荐给广大读者,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牢牢记住——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第一仗,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丰碑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铸就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和平,捍卫了正义。

最后,让我向牺牲在上甘岭的志愿军英烈,向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全体将士致以军礼!

靳钟

于2012年10月14日

上甘岭战役60周年纪念日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