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无名英雄就更多了,“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

我们不能只谈有名的英雄,也要谈很多无名英雄。

先谈一个来自上海的参谋,他原先是上海洋行的一个职员,后来在45师侦察科任参谋,也就是翻译。他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就上了五圣山,专门负责搞侦听。他对敌人报务员的说话声音记得非常清楚,因为之前的6个多月,他就一直在负责侦听,所以只要是敌人的声音一出现,他就能很快辨别是谁,知道是哪个部队的,代号是什么。敌人联络采用保密形式进行,他就专门破译敌人的秘语,这些秘语差不多都被他破译了。所以在战争过程中,只要敌人“哇啦哇啦”一讲,他就知道是哪一个部队来了。虽然有时敌人联络会增加一些联络秘语,即使说出来都是加密的,但他还是一听就能辨别得很清楚。在紧急情况下,敌人有时候来不及使用秘语联系,直接改讲明语,也难不倒我们这位参谋!他的英语也非常好,一听照样能够辨别出来。

战役开始前上山,战役开始以后他又连续工作,43天都没有下山。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二十几号到三十号——他两个眼睛都发炎了,有一个眼睛还流了脓,但即使严重到那个程度,他也没有下山,硬是一直侦听到底。

像这样的人,立了功,但没有授予英雄称号。然而对于胜利而言,他在其中又起了关键作用。敌人的任何动作,他都能通过侦听获得——是哪个部队来了,这是什么部队,到达了哪儿。除了你直接能够看到的,凡是他所听到的消息都比较准确。随后,他就直接向指挥员汇报,以便上级采取相应手段对付敌人。比如那个“零比四百”的战例,像这样的战斗我们打了不止一次,打了有七八次,消灭敌人两三个连,后来甚至打到一个多营,这些基本上都是一靠观察,二靠侦听。所以说,他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这是讲不上前线的无名英雄。上前线的不直接动手的也说两个。

比如像指挥黄继光作战的那个营参谋长张广生。他也是个老参谋了,对师里各方面的作战意图都了解得比较清楚。师里专门给他任务,叫他去组织指挥,搞“小兵群”战斗,琢磨如何发挥我们炮火和机枪的火力,从而减少我们的伤亡,多歼灭敌人。他对位于597.9西边那个阵地454.4高地比较熟悉,所以30日晚上反击上去,他在阵地前沿要炮火、要步兵,完成这一切任务基本就是靠这个参谋长。30日打了一天,31日又打了一天一夜,就这么连着打到1日,他一直在坑道里和师里直接联系。31日我们完全恢复了阵地,于是在1日的战斗中,敌人就动用了很大力量反扑。就在这个参谋长与师里谈话的过程中,发觉敌人反扑凶猛,师里的人告诉他:“你赶紧到指挥位置,暂不再联络,阵地上的指挥不能间断。”于是他立刻跳出了坑道,但在未到达指挥位置的时候不幸被敌人的炮火打中,牺牲了。像这个同志,他就是在战斗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要讲他的关键,黄继光立功就是他指挥的;30日反击,以及31日收复阵地,他在其中也立了大功。

无名英雄就更多了,“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

战后45师崔建功师长(最后一排右二)、聂济峰政委(最后一排右一)与上甘岭战役部分立功人员合影

再举一个例子,是个连干部,叫张计法,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营参谋长的副手,也是“一个苹果的故事”中的那位连长。据说在大家最紧张的时候,运输员往上送东西时捡了一个苹果——实际无所谓捡了,送往坑道的苹果和其他东西,运输员牺牲以后,路上落下很多。这位运输员捡到后,舍不得吃,就送到了坑道里,也就是他们那个连。结果他们连一个班加上连长,一个苹果转了一个圈只吃了半块。这说的就是那个张计法。

这个张计法守坑道守得很紧,后一个阶段的战斗,他对阵地的情况、敌人的情况都很清楚。他在30日夜晚反击上阵地,经过31日、1日、2日之后,他又继续留下来作战,31师93团上来,他又做了友邻部队的参谋,直到最后阵地上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他才下来。当然他起到的作用就比较大了,他立了特等功。要知道当时在部队里,干部参与评选英雄的人数是很有限的。

再说29师守2号阵地的那个英雄林炳远,他从11月1日一直坚守到11月5日,守到了最后。说到那一天的战斗过程,一个多排、两个排,甚至成连的敌人疯狂进攻,他在那里和敌人拼了整一日,以后又坚持了数日,整个战斗加起来就不只是10次,大概是39次,最后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楚消灭了多少敌人,打退了多少次敌人反扑。他的功劳就是那三十几个人里的之“一”。打死那么多的敌人,少不了我们的炮兵和指挥所的及时支援。这是他个人的功劳,也是集体的功劳。

谈到部队和部队之间的关系,那就更不一般了。

从45师来讲,为了战役胜利和保障指挥不间断,作战部队撤下去以后,我们的保障部队一直坚持到战役最后。每个连里都留有人,为友邻部队带路。最后就留在连、营、团里当顾问,一直到战役结束。这又是一个战斗的整体。

11月1日91团8连接替3号、9号、10号阵地。2日8连上阵,打垮了敌人数次进攻。他们得知友邻单位86团8连坚守的1号阵地只剩下一位班长仍在战斗,手中已经没有兵员了,阵地非常吃紧。一般这种状况下是不使用友邻部队的,但91团8连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马上派了一个战斗小组支援86团。3人小组行进时,一名战士中弹负伤,另外两名战士将负伤的战士移到弹坑隐蔽,接着快速前进。赶到阵地时,见敌人已经冲上来,而坚守阵地的班长将手榴弹投向敌群后中弹英勇牺牲。两个同志[1]见此紧急情况,立刻投入战斗,但毕竟敌众我寡,最后,在成群的敌人冲上阵地的时候,两位英雄先后拉开了爆破筒冲入敌群,与攻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随后29师支援部队赶上来,这才把阵地上的敌人打下去。

战后志司给这两位战士记“特等功”,他俩的名字也刻在了上甘岭的石壁上。

上甘岭战役中,像黄继光同志那样舍身炸敌群、炸地堡的战士就有几十个,我知道45师就有35位。打到最后,只剩一个人,就拿起加重手榴弹和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像我们阵地的观察员,观察到敌人以后,要报告并引导咱们的炮火攻击,等到最后,敌人上来了,后续部队还没有到,就喊:“向我打!”我们的炮一下子就盖到我们的阵地上,我们的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我想,参加过战斗的每一位官兵都知道上甘岭战役的残酷和艰辛。当时打到了什么程度呢?45师16个连队打过了两遍,134团8连打过了三遍,我们班干部伤亡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排、连干部伤亡也极大。应当肯定,上甘岭战役以党委为核心,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开展军事民主,统一作战思想,统一行动,连队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这些都是赢得战役胜利的关键。

一个英雄代表着一个集体,每个英雄牺牲时想的完全不是个人得失,他们不是为了当英雄而当英雄,而是为了祖国的整体利益。这些英雄都是在最后战评阶段,由领导、群众根据战场上的实际——谁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而推选出来的。比如说像邱少云这个英雄,宣传得早;像黄继光这个英雄,是在战役过程中,打了以后宣传的,实际立功比较迟。黄继光是个共青团员,还不是共产党员,牺牲以后追认的党员。邱少云也是这样子。为什么他们能入团入党呢?因为他们完全不是为了个人。够不够一个共青团员和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英雄是以自己的行动自觉地接受团和党组织考验的。他们不是“我当了党员,我要捞取什么”,或“是不是我先给你许个英雄当当”,真不是那个样子!他们在战斗里自觉考验自己,以他们个人来讲,就是将自己与整体利益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因此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其教育深刻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战时,师这一级对坑道里的情况也是很了解的,知道哪个坑道里有谁。师里对自己的下级感觉到非常放心,因为他知道这个干部、战士平常的表现,这些,领导都很清楚。但仗打到最后,人员补充很快,后续上来的新战士很多,作战人员的情况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战士中的新兵,尤其没有打过仗的,一上战场,他并没有更多的顾虑,只有一点,就是“能不能和敌人见面?”“怎么和敌人见面?”“用手榴弹、冲锋枪与敌人一拼,那就行”。但是如果没有与敌人见面自己反而牺牲了,那就不行了。

我们的老兵告诉他们,这样所谓的“无畏”也是要建立在战术和技术基础上的。“官兵勇敢”要建立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三个主义(编者注:指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如果再加上乐观主义,就又和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一个是技术、战术和勇敢紧密结合;一个是组织性、纪律性和整体紧密结合。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干部和战士上下团结成一个整体。从战术上具体讲,就是打法——采取“小兵群”战法,根据敌人的弱点来制定。敌人怕近战,怕夜战,我们就特别注意在白天打近战,而夜间揍他们的名堂就更多了。

所以,打起仗来,哪怕只有一个人在阵地上,他心里也知道其实自己并不孤单,因为后头还有那么多炮火都在支援着他,还有那么多首长和同志们都在关心着他。这就形成了“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的局面,也叫“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总之,他知道个人完成任务是和整体连着的。战场上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就是因为仗打到这么一个程度,打到了一上战场,干部、战士就会很自觉地想到“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这个思想当时在前线的作战部队里是相当突出的,部队的纪律性也就是每个官兵自觉地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为发扬顽强战斗的作风提供可靠保证。像敌人占领我方表面阵地,距我坑道口的距离也只不过三四十米,说话、咳嗽相互都能听见。我们成班、成排、成连,在敌人炮火封锁下夜间潜入坑道,保持动作肃静、炮打不乱、负伤不叫,这就高度地体现了组织性和纪律性,表现出官兵的集体主义觉悟。

我们的干部和战士好哇!他们上下团结成一个整体,打仗不分彼此、不分你我。战后评功,也没有争功的。领导上掌握着全盘,哪个部队有功都是很清楚的。给29师部队记功是45师上报的,在紧要的时候是我们开了腔,并不是说29师要争这个功,不是这样子!在战斗中军政指挥员对有特殊贡献的单位、英雄人物都会及时上报,记功宣传,这样更能促使参战官兵发扬集体主义和高度团结的战斗精神。当然那时候也有个别同志吹乎,这个情况可能有。但应该承认,那些吹乎的,也有他合理的成分在。他们部队有那么多的同志牺牲了,每当想起部队的这些战友,大家心里就特别地难过。

上甘岭战役体现的“官兵勇敢”是毛主席总结的,贯彻这个并不是一日之功。从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这一些思想基础、做法,都已经形成了传统,并带到了朝鲜。在朝鲜,又和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打起仗来的基础就相当的深厚了。所以说,上甘岭战役参战的所有部队,包括15军、12军、炮兵部队等,就是一个整体,这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特色。讲深,这个深度拿海做比喻,什么“人情比海深”,“友谊比海深”,那确实是比海深,但恐怕形容词远不能全面地体现这种情感。那个“战斗团结”确实是战斗团结,有了这个根基,“官兵勇敢”的基础就能相当的雄厚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