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把敌人拖到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根据战况发展适时机动兵力

上甘岭战役是敌人搬到了我们的阵地上,我们则是利用自己熟悉的阵地,做到有所准备,反复争夺,歼灭敌人。还有最后一条:阵地一定不能丢!

那时美7师是在韩2师阵地上开打的。两个阵地,537.7北山和597.9高地,他挑选了597.9高地,把537.7北山留给了韩2师。我们师里的防御阵地东边一点是敌人的弱点,一反击就可把敌人打下去,而西边是敌人的强点。师、军确定抓住597.9高地,45师主力要放在这个地方,兵力要投入在这个地方,火力也要集中在这个地方。当然537.7北山高地也要抓,下这个决心是得当的。因为我们也分析了敌人的情况,论装备、兵力,美军比韩军强,但他一踏上我们熟悉的阵地上作战,必有弱点可击。597.9高地的正面也才那么宽,不到2公里,敌人进攻高地一定会被迫地拉长队形,每次攻上来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队伍和兵力。这样,把美军拖到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他的进攻就形成了弱点。考虑和分析了这个情况,决定还是从这点敲打好。因此,之前多次45师组织的反击,主要反击点都定在这个阵地上。当然,战役打得非常残酷,非常紧张,非常激烈。就在这个点上反复争夺,我们把美7师打了下去。即使在战役结束再回头来看,我们的这个选择都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是选择的强点和弱点。但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强点和弱点也是相对的,537.7北山好打,597.9的美军被打下去,韩2师就不敢随随便便,这样也是敲打了韩2师。但战役后期第三阶段,12军92团攻打韩2师占领的阵地,攻下那个地方有的阵地也费了很大的力气,也不是很好打的。

敌人开始进攻时,我们也想到除了这两个山头外,敌人的进攻也有可能还要扩大,或发展成几个山头。但不论敌人选择何种方式进攻,或怎样去进攻几个山头,上级都规定了,一定要把敌人的进攻引到我们前沿的要点上,把敌人限制在两个山头上,这样战斗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作战就会对我们特别有利。

当然上甘岭战役一打,我们上下都很高兴,终于有仗打了!但是这一仗要打多久,我们对敌人的进攻估计不足,总感到“敌人可能不是搞这个地方,可能是搞西边。这个地方是一个次要方向。次要方向嘛,他是配合动作,也不过打个7天吧”。所以在作战指挥上,开始师里、军里就有一点急躁情绪,总想着把敌人一巴掌打下去,用兵就多一点,这是出了些问题。比如像134团1营就没有用好,这个营仓促进入阵地,运动过程中伤亡三分之一,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随着战役进展,还有一种情绪,兄弟部队都在打胜仗,你把阵地丢了算什么?有这个思想指导也产生一些急躁情绪。但上级并没有责怪我们丢了阵地,就是说:“你把敌人牵住了没有?”这一下子我们就清醒过来了。阵地最后一定是属于我们的,那么这一仗就要放在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打。

由于志司、兵团及时指示并实行有力措施,让我们防止和克服了战役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很快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如:大反击阶段,在45师、29师阻击粉碎敌人攻势的基础上,兵团在关键时刻派12军兄弟部队及时参战,真正实现了我打到底,打到彻底胜利的决心!

实际也是这样,整个上甘岭战役,在这两个阵地上,所有参战部队反击敌人,我们打下敌人排到营的进攻算起来大概有900多次,其中包括大的反复争夺若干次,这900多次里也包括打得不理想的反击。如果一次战斗歼灭50个敌人,总共就是四万五啦!就是说有些仗打得还不太理想,把一部分敌人打跑了。这就可以看出,原来很不想叫敌人上来,当然我们对下头来讲,是不该叫敌人上来。上级批评我们的时候,偏偏在这一条上不批评。这就知道兵团是下定了决心,就要在我们的阵地上歼灭敌人!为什么要下这个决心?下面还会讲到,还有其他许多条件,并不是凭空就下这个决心的。所以,打好这一仗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有重大意义。这就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坚守阵地,不希望敌人上来,但要消灭敌人,就偏偏牵着敌人让他们进攻,来多少,打多少!作战不可能事先就准备得那么充分,敌人的战术不可能就能估计得那么透彻,但只要我们按照自己的作战部署去打,把敌人牵到自己熟悉的阵地上,然后再集中兵力消灭他,我们就能坚持打到底。一旦打法确定了,方向自然更明确。

把敌人拖到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根据战况发展适时机动兵力

坑道里的神枪手

到了25日,军党委开了个会,我们领会到这次会议事关重要,它对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个会议上,除了检查我们的战术,不是说这个仗你打得不够样子,主要是查找了战斗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如:不该多伤亡的伤亡了;不该多使用的部队使用了;步炮协作配合不好,等等。主要是检查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为了改进今后的打法,会议做出了一个决定,军党委决定使用军预备队——29师86团。一说要使用86团,29师首长也很积极了,“不行啊,我们还要有点预备队才行啊”。七扣八扣又从87团扣了点部队。大家总想着能多要点部队,哪怕一个连也好。军预备队很积极。同时,25日兵团通知也到了,兵团预备队准备参加战斗,叫15军做好准备。兵团预备队是谁呢?原来的预备队走了,他们12军去金城担任防御任务,防御结束后正往回走,这就成了3兵团的预备队!兵团就把他抓住了,说:“91团你别走,你赶紧先到那里,先到44师的后头防御,以防万一,打着打着如果敌人又从那边打过来了怎么办?”接着又把12军31师要了过来。一说31师过来,几乎都愿意打仗,总想多扣点儿部队过来,结果34师一个部队也扣过来了一部分作为预备队。从兵员来讲,军里也有困难,总共才1000多个新兵,但全部都给了45师。炮兵,25日以后,军里能集中的就都集中了,兵团也集中了些炮兵部队,加强前线作战能力。

上甘岭战役一打响,我们的指挥员就要掌握兵力部署,尤其是炮兵使用和兵力机动的问题。当然,从15军来讲,首先是自己机动。军里从正面把87团机动过来,这算第一步;机动了87团,西边就有了一些空隙,这时兵团就把31师的部队放到防御西边44师的后面。这就是说,在没有看清敌人那两个师要搞什么动作的时候,我那个地方(编者注:这里指44师防御阵地)还是不放松。虽然走了个87团,但132团也上去了,我后面还有12军31师的部队,31团先机动到位,准备也在44师后面防御;等87团运动上来,西边有一些变化,接着就使用29师86团,然后再使用31师;使用31师的时候,34师也就到了44师的主阵地——主方向的后面,这就叫兵力机动。从炮兵来讲,原来45师这儿才两个炮兵营,最后连高炮带地炮一共是十多个炮兵团的番号。

把敌人拖到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根据战况发展适时机动兵力

15军军长秦基伟在上甘岭前指部署作战方案

整个战役,军的调整部署、用兵次序是:先使用45师14个连;这时45师还有一个团做预备队,保证第一阶段反复争夺的兵力;战役打响,及时机动29师到五圣山地区,使45师集中力量于上甘岭作战,即使坚守坑道阶段,我仍能处于主动地位;随后86团等25个连再先后投入战斗,任务就是歼灭守敌,恢复阵地,继续反复争夺,狠狠打击敌人;完成了此阶段的任务后,接着又投入12军,继续反复争夺,直到11月5日敌人无力再进攻,我们巩固了597.9阵地为止;11月5日以后,再组织了军前指,要求各部队充分准备后,11日反击537.7北山,直到最后巩固整个阵地。

在第三阶段大反击,我们做了充分准备,那就是——先反一点(编者:指597.9高地)。这样我们机动的战役预备队就能陆续投入战斗。我们首先集中25个步兵连反击597.9高地,30日反击一举成功,歼敌一个多营,经31日、11月1日到5日,连续成建制地杀伤敌人6000余人,进入了战役胜利的关键阶段。连美国国际新闻社也哀叹说:“美军的伤亡率到了一年来的最高点而撤离三角形山……”而韩9师、美空降187团(一部)、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以及韩2师的残部也被打垮,当时美联社报道了美军惨败时的情形,说:“这三个星期的战斗是二十八个月来的朝鲜战争中损失精锐部队最多的战斗,这次损失仅次于1950年第八军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惨败时的损失。”11月5日范佛里特亲自去“视察”战场,随后就很快宣布了:“‘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以后的战斗,接替45师的兄弟部队经过充分准备,还是稳扎狠打,终于在11月11日全部恢复了537.7北山阵地,夺取和巩固了战役的全胜。

上甘岭战役是重点守备部队与机动部队相结合,一个团坚守,八个团陆续上,根据战争发展不断机动兵力,这是战役胜利的法宝之一,也算是上甘岭战役制胜的重要因素。兵力、兵器机动的问题,在防御作战中尤其重要,你必须看准了再决定机动兵力,运动起来动作还要比较快。像第一阶段,为了保障我们有足够的力量与敌人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首先是师里使用了预备队投入战斗,这时军里也在继续调整133团陆续参加战斗,并调动29师86团、87团逐次向上甘岭地区机动,同时部署了兵器的机动,陆续将火炮加强上去。第二阶段,我们力图使敌人的进攻限制在我前沿表面阵地上,为适时大反击,恢复阵地,打下胜利的基础。在大反击的关键时刻,兵团及时将12军91团、92团、93团、106团陆续机动到位,这对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敌疲我打,敌驻我扰,变劣势为优势,夺取战役全胜。所以,打仗没有后劲不行,作为整个战役胜利来讲,尤其需要有后劲。

有关上甘岭作战兵力机动的部署,据我们所知,兵团很快向上级做了报告,但是哪一天报告的我们不很清楚。报告很快得到毛主席的批示,他很赞成这个部署。11月5日部署下达以后,毛主席有个电报,主要是针对志愿军和兵团对15军作战部署的认可,他认为这个部署比较适当,另外还提出来:“你们对加强15军作战地区之决心和部署是正确的。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的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全胜而奋斗。”毛主席对这样一个机动兵力的部署表示同意,也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来的。主席的指示很明确,就是要“为争取全胜而奋斗”。这就表明任务来了。

25日以后,我军前线的作战形势那真是很鼓舞人心的!

相反再看看我们的敌人,他们是“将帅不和”,这个帅是克拉克,总司令克拉克,还有第8军的范佛里特,他们心里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后来这个仗打着打着,詹金斯觉着不行了,想着下去。范佛里特也想放弃:“算了,打了这两点(编者注:指597.9和537.7北山阵地)就行了。”于是他也就准备收摊子,这才把美7师撤离下去。结果等美7师下去以后,我们一反击,他又得仓促上阵来。上来以后又实在不行,克拉克觉得时机到了,发了话:“你不要打了,结果把总统都打下去了,还有什么打头啊?收摊子!”于是他只能宣布战役结束,这些与他们内部之间的争论很有关系。按克拉克的意思,他原本不赞成打这个仗,最后范佛里特坚持,克拉克才批准是“一个有限的战斗”。虽然这里克拉克有错,但范佛里特始终坚持要碰下去。但没想到这仗一打,却收不回来了。志愿军是一直拉着美军打下去,怎么打?当然是以我为主,我倒要看一看,你美40师走了,美25师还来不来!

我们采取的是这样一个指挥办法,自上而下,有始有终,打得都很有章法;反观美军,开头是气势汹汹,准备一下子就把五圣山拿下来,再搞到平康去,野心不小。但是开头一下子把他弄到这两点上,越打就越害怕,打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甚至他内外都争论起来。除了克拉克和范佛里特争,美国国内也争吵起来:“反正那个仗搞得是入朝以后啊,第二次伤亡精锐部队最多的一个战斗。你这两点叫什么呢?叫个‘无底洞’!你有多少炮弹?”国内让他们做交代,但仗还打着呢,你说他怎么能交代?他们的总统选举是11月5日最后开票,这个争论在10月底、11月初就争到高潮了,特别是在亮票之前,为争取最后的选票什么都抖出来了,争得一塌糊涂。他们从前线争到国内,甚至搞得美军和李承晚之间矛盾也很大。本来是美军进攻为主,两点都主要靠美军。美军由此很嚣张,597.9是韩2师正面的阵地,他非叫韩2师把阵地让出来给他进攻,但最后美军却把阵地丢了,丢了以后,韩2师是下也下不去,再攻也不行,只好又把一个韩9师搞来。最后李承晚一个编练师,还有3个补充团,都被牵到里头了。所以45师开始打的是敌人两个师,实际上打他的是三个师,还有韩军一个编练师嘛,把那三个编练团也丢在里面了,李承晚是非常不满意的!

归根结底他们是内部不合,我们的指挥恰恰抓住了敌人的弱点。为什么打成战役?当时正值联合国开会、美国总统大选,美军本想以胜利为杜鲁门拉票、造声势,于是发动一场“金化攻势”,期待这两点一打,弄出个大名堂来!志愿军一年没有打大仗了,当然会抓住机遇,必定要打出志愿军军威来。作为当时志愿军的战略指挥员和战役指挥员都考虑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发生的大事。由于部队作战目标明确,决心坚定,不失战机,最终反映到“指挥正确”里面。这一仗我们越打越主动,越打信心越足!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