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在三峡大坝开建之际,黄万里多次上书领导表示反对:
“若建了大坝,长江上游每年上亿吨的砾卵石将无法出川,而在上游淤积起来。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
最终不得不炸坝,而两岸直壁百米,石碴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阔之地倾倒。航运将中断一两年。不知到时将如何向人民交代。”
黄万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据他预测,三峡大坝在建成最迟10年后,就会因巨量卵石堆积而引发洪灾,到时只能炸毁。
如今距离三峡大坝建成已经15年了,距离黄万里先生去世也23年了,他的担忧虽然并没有成为现实,但下一个十年呢?三峡大坝还会安全如故吗?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自提议初始,就争议不断,甚至遭到了众多专家的大力反对。
黄万里
三峡工程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千百年来,如何兴水利、除水患,一直是悬在人们头顶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实地探查,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终于通过了较为可行的三峡工程决议案。
但在签名时,九位来自地理、水利、生态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像郭来喜、侯学煜、方宗岱、李玉光等人,一致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他们认为修建三峡大坝会带来以下四点不可忽视、且不可逆转的危害:
第一、会破坏长江的生态环境。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上游的急流险滩将变得平缓,许多生物的生长环境就会被破坏,特别是对一些大型鱼类,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中华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华鲟是一种回游形鱼类,它虽然生活在长江里,但每到繁殖季节,中华鲟就要上游到金沙江产卵,待幼鱼形成后再回到长江生活。
若修建三峡大坝,就会拦住中华鲟回游产卵的通道,如此一来,中华鲟就有可能面临灭绝。
中华鲟
第二、会破坏长江地区的地质环境。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诱发地震。
三峡大坝若建成后,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巨大的水压应力场和超孔隙的水压力,会使地表层的岩石构造发生变化,从而诱发地震,这种地震,一般叫“水库诱发地震”,又叫“水库触发地震”。
有人曾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与三峡大坝的修建有直接关系。
第三,会面对巨大的战争威胁。
一旦发生战争,若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向三峡大坝投掷炸弹或原子弹,那整个水库的水将会倾泻而出,从而对下游的六省一市,甚至是半个中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
比如,1943年二战期间,为了迫使德国投降,英国空军仅用一枚炸弹就炸毁了德国的鲁尔大坝,1.3亿立方米的洪水从决口喷涌而出,冲向鲁尔工业区,致使125座军工厂受损停产,农田淹没3000公顷,伤亡人数更是数不胜数。
这次行动给德国带来了沉重打击,也直接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灭亡。
受损的鲁尔大坝
第四,会对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有专家认为,三峡大坝由于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这个近2000亿的成本换算到电费上,每千瓦造价要比一般的大中型电站贵3-4倍,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非常不划算的。
除此之外,修建大坝带来的百万移民问题,“风险也是大得不得了”。
三峡大坝若建成,需要淹没632平方公里的土地,迁移120余万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在如此广袤的面积内、迁移如此大的人口,工作量堪称“巨量”。
更为棘手的是,中华民族向来安土重迁,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相当排斥,这就要求当地在保障移民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要确保社会稳定,因此,当时有人将三峡的移民问题称为“世界级难题”。
巨大的战争威胁,生态体系被破坏,当地居民原有的收入来源和社会关系也被破坏,弄不好还会引起贫困和社会动荡,既然三峡工程的修建会带来如此多的负面影响,我国为何还要举全国之力非建不可呢?
三峡百万移民
三峡大坝为何非建不可?
长江是我国境内的第一大河流,含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俗话说,长短相形,福祸相依,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带来无穷无尽可利用的电力同时,也为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带来了避之不及的洪涝灾害。
在史书的记载中,每隔十年,长江就会发生一次甚至多次比较严重的洪灾。
新中国建立前夕,当百万大军挥师南下时,万里长江突发洪水,淹没了数以千计的田地、房屋、百姓,然而,仅仅过了一年,长江又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
尽管数百万居民拼死抗洪,最终保住了武汉,但还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原本沃野万顷的江淮大地变成了一片泽国,遍地都是失去亲人、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
长江洪灾
正因为一直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饱受洪灾的威胁,所以,自1919年孙中山首次提出“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的伟大设想,到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数代领导人一直在为三峡工程做着努力。
1953年2月,毛主席在视察湖北时,曾向时任长委会主任的林一山问道:“在长江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梯级水库,能否抵得上三峡一个水库?”
思索片刻后,王一山认真答道:“比不上”。
“既然比不上,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毛主席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可由于当时国力、技术、国际等多方面的原因,他老人家最终没有看到“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实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过多次科学的论证后,很多人意识到三峡大坝“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这才有了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超过半数以上的代表,对“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投了赞成票。
1993年6月,湖北宜昌等县开始进行移民试点,这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花费了2485.37亿元、经过长达16年艰苦的移民、输变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后,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全部竣工。
如今15年过去了,三峡大坝的情况如何?九位专家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吗?
三峡工程开工仪式
15年过去了,九位专家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吗?
咱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三峡大坝的修建确实影响到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盛景已成为过去。
三峡建成后,库水水流明显变缓,导致下泄含沙量减少,中下游的水质变差,复氧能力减弱,许多生物的生长环境被迫发生了改变,像猕猴、穿山甲、红华、铜鱼等珍稀物种,与之前相比,数量确实有所减少。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有些专家担忧的那么严重。
按照生物进化论,任何动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应的调整。
我们拿中华鲟举例,三峡大坝建成后,它们无法回游到金沙江产卵,为了生存和繁衍,中华鲟只能慢慢改变这种习性。
果不其然,三峡大坝建成后,一些生物学专家在大坝下游20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中华鲟的鱼卵和幼鱼。
中华鲟的灭绝风险不攻自破。
除了动植物自身的调整外,为了保护和挽救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专家们一直坚持不懈在实地勘察走访,将一些珍稀动植物进行迁地保护。
其次,三峡大坝在蓄水后,会增加地震的频率,但地震的震级都在3-4级以下。
三峡自建成后,就设置了多处地震观测站,据多年的数据显示,这些地震的震级不仅很低,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岩溶与矿洞地区,远没有反对专家担忧的那么严重。
至于“三峡大坝引发了汶川大地震”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说:
“汶川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面,向四川盆地过渡区中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映秀——北川断裂突然错动导致,三峡工程所在的黄陵背斜地区,属于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游地震带,两者之间并无区域构造上的联系。
而且,从距离上看,三峡大坝距汶川地震震中约 700 公里,库尾距震中也在 300 公里以上。多方面论证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压根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三峡大坝
第三,三峡大坝在建造之初,就对安全性和军事性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在建造时,工程队采用了混凝土重力设计,光坝体部分就用掉了2689万吨混凝土、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的钢材,按照国际工程标准,每一万平方米的混凝土一般都要出现一条左右的裂缝,而三峡每一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只有0.047条裂缝,这样的三峡大坝犹如铜墙铁壁,可扛起码7级左右的地震,更不用说一般的弹药轰炸。
而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和国家的核打击,我国在三峡的周围、上下都部署了密不透风的防御网和军事力量。
做了上述这些后,专家们还留有一条“后路”,就是万一发生战争,就及时降低水库水位,就算大坝被毁,也不会对下游大城市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峡大坝
最后,我们来看移民问题和财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有人说,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
为了解除移民的后顾之忧,三峡工程采用“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共拨付移民资金856.53亿元,历经十年时间,一方面将约16.5万重庆、湖北的原居民外迁到江苏、江西、湖南等11个省市,另一方面将120余万人从河谷搬迁到半山腰。
如今,百万移民已重建家园,在新的土地上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生活,当年百万移民跨世纪迁徙,已成为了古今中外最宏伟、最负盛名的行动。
除了原居民之外,三峡工程还有另一项亟待迁徙的工程,那就是名胜古迹。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们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方法。
比如,采用“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在水下40米处修建了世界上唯一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被联合国誉为“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完整保存了下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在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大昌古镇即将淹没在水下前,专家们按照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大昌湖旁,进行了1:1复建。
建造三峡大坝,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钱,根据预算,整个工程从动工到全部竣工,大约需要花费2000多亿,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国家财政能不能承担的起?人民能不能承担的起?
最终,三峡工程共投资2485.37亿元,平均每年花费156亿元,从我国年均生产总值来看,这笔支出约占总值的千分之一,以我们的国力来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之后,三峡工程又进行了改制上市,既扩大了筹资渠道,又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十多年的事实证明,三峡工程不仅危害不大,还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又能惠及民生的伟大工程。
三峡大坝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抗灾,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大坝已将江汉平原最薄弱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直接保护了长江中下游数以亿计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年均可发电882亿千瓦时,每年含税利销售收入约298.8亿元,与火力发电相比,每年可节约200~250亿元,从投资成本上来说,三峡大坝早已回本了。
除了水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外,三峡大坝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使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再不受电力供应瓶颈,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因此受益。
除了上述这些好处外,三峡大坝的建成还淹没了长江上139处险滩、 77处急流滩和23处浅滩,将数万块巨礁深埋于水底,将长江这条曾经的天堑变成了坦途,万吨级的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航运运输成本得以降低1/3以上。
如今的长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总结:
三峡工程虽然饱受争议,但它仍旧是一个集自然、科技、人类智慧为一体的伟大过程。
虽然九位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而且,正是由于他们的宝贵意见,才使得三峡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慎之又慎,才使得三峡工程在验收时远远高出设计标准。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际运行和反复测试,我国资深水利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才会无比骄傲地说:
三峡工程是长江上的钢铁长城,千年万年都不会垮!
来源:网易号,校长侃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