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二手平台,一类特殊商品正在交易:100个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5元包邮;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网友留言:“这真的有人要吗?”店家回复,“有,这是学生的环保作业”。
环保,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科普环保知识外,许多幼儿园和小学还会以改造旧物、回收废品的活动为“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回收牛奶盒的活动,在浙江、上海一带尤为流行。
据媒体报道,2023年杭州教育局曾联合多个部门对全市少先队员组织环保活动,钱塘区一所小学,还发布过牛奶纸盒回收与利用方案的细则。
回溯到2022年,有杭州家长在网上反映,“交牛奶盒的作业真的很烦”,但孩子的上交数量与“三好学生”评定挂钩,只能号召全家喝奶“内卷”。
随着环保教育在校园的深入推广,类似二手牛奶盒、二手笔芯的“环保”产业链悄然兴起,背后伴随着庞大的需求市场。形式主义背后,环保教育到底该如何做?其中的难点有哪些?真正的环保又是什么样的?
01
“变形”的环保教育
“当父母不容易啊!”2023年,一位杭州家长在网上发文感慨,“孩子刚上一年级,学校要求学生每个月上交牛奶盒,每学期上交数量最多的小朋友,可以参观工厂”。
但全家人习惯喝桶装奶,一个月下来,他们攒不了多少纸盒。为了不给孩子“拖后腿”,家长特地找开蛋糕店的朋友拿了一批奶油盒,“特别难洗,洗到怀疑人生”。
帖子下方,几十位家长纷纷留言表示有类似经历——“我们攒了两个月,交了一百多个牛奶盒,班上的冠军交了一千多个”“有一次坐地铁,那个垃圾桶里有好多牛奶盒,我居然有一种想去翻垃圾桶的念头”……
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空牛奶盒”,可以发现,不仅有人在售卖清洗干净的牛奶盒,100个起卖,售价30元,甚至还会备注“江浙沪包邮”。媒体曝光后,这些店铺仍未下架。这些原本只能按废纸卖,大约5毛钱一斤的牛奶盒,因特殊需求的增长,市场价格暴涨近20倍。
二手平台上售卖的空牛奶盒
“收集牛奶盒不是一件新鲜事”,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环保教育专家荔枝(化名)说,在她的印象中,回收牛奶盒在环保教育领域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常见的牛奶盒包装——利乐包,主要由75%的纸张、21%的低密度聚乙烯和4%的铝组成。
每一吨废弃牛奶盒可回收约600公斤纸浆、200公斤铝塑原料,回收1000个利乐包纸盒相当于保护了一棵大树。据爱思唯尔机构2024年发布的一则论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利乐包装回收率在30%左右,而中国对利乐包装的回收率则更低,只有1%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推广利乐包装的回收至关重要。
但环保不是一场数字游戏。她了解到,部分幼儿园也在回收牛奶盒,但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这更多需要家长的协助,“老师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给学生的任务,还是给家长的任务?”
“收集牛奶盒,不应该只是一项任务”,一家研学机构负责人苏威告诉记者,他们也经常与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收集牛奶盒,“但不是强制的,需要获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才能继续推进”。
在课堂上,苏威举起牛奶盒,带领学生一层层扒开包装,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同时讲解它的填埋方式、腐烂过程,以及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
课后,他们会定期到校园,回收学生清洗整理好的牛奶盒。根据孩子上交的数量,转化为积分,兑换相应礼品,小到橡皮、纸笔,大到桌游、图书。
而当牛奶盒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机构便负责将其送往纸厂再加工。从打印物流单、装车送货,再到厂家运输,全程透明化操作,让学生见证自己的环保成果。
苏威所在机构正在转运环保物资/图源:小红书账号@东君文化
一年来,该机构已回收约2吨牛奶盒,可生产再生产纸浆约1.35吨,相当于保护22棵大树,节约140吨水,1.4吨石油,3.4吨铝矿石,减排二氧化碳约5吨。
面对近期关于牛奶盒回收的众说纷纭,苏威不理解,“好好的环保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02
体验式教育
“很多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郭爽更能理解老师在学校里的“无可奈何”。
郭爽在分享环保知识/图源:小红书账号@郭郭老师的绿色智囊
她深知,一部分学校为了应对上级要求,必须通过量化标准,体现学生环保意识的提升。压力下放给老师,他们便会设置一系列奖惩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完不成,压力又落到了家长头上。环保教育,就这样一步步沦为“表面功夫”。
作为可持续品牌创新领域的博士,郭爽希望孩子能把环保变成一种习惯,“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她认为,现代教育最缺乏的部分是,“每个人都知道要环保,却不知道要在哪些方面环保,会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
在动身做环保之前,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环保的一些基本事实。比如,温室气体从哪来?
课堂上,郭爽曾以农业领域的一个事实为例:牛在打嗝和放屁时,释放的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学生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奶业低碳白皮书》显示,农业系统约占全球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其中畜牧业占排放的14.5%。
又比如,环境污染到底怎样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在一次环保活动时,一位医生曾告诉郭爽,其在部分患者的母乳里检查出塑料微粒,这让她觉得“很心酸”。而2021年的一篇媒体报道中提到: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塑料成瘾》剧照
在环保话题上,郭爽推崇体验式教育。在她的体验中,一次citywalk(城市漫步)活动让她印象深刻。
她与自然教育老师漫步在上海街头,每走一步,只要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就停下来用小程序拍照识别,了解记录植物的名称、品种、开花时间……她发现,家门口的香樟树叶原来是众多香水的原材料,而叶片表面侧脉和主脉交汇处的腺点,轻轻一按,就能散发独特香气。
荔枝则见证过体验式教育的成果。她回忆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曾在幼儿园带领孩子们体验了解绿鬣蜥的故事。有天当她再次去动物园观察时,远处有小朋友正头头是道地讲述绿鬣蜥的习性和特点。她很惊讶,“一个小孩子怎么知道那么多”,凑近观察,原来是她教过的学生。看到教育带来的实际改变,荔枝觉得“孩子在给我们发一朵大红花”。
03
教育是一朵云
“入耳不入心”,是环保教育的普遍难题。这不仅体现在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时的态度,更反映了环保教育在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曾有人问过荔枝:“总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要灭绝,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它?”她解释说,如果把地球历史浓缩为一年,人类存在的时间不过是一秒钟。环保工作就是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然而,现实往往更为复杂,环保教育常被边缘化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苏威告诉南风窗,即使研学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仍有学校以“做不做无所谓”,或“与其他教学任务冲撞”为由反复推迟,“所以现在合作的学校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学生”。
但荔枝深信,环保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未来。她曾在北京“根与芽”机构任职,她记得,早年接受环保教育最积极的学生,如今大多三十多岁,不少已经成长为环境科学学者,这让她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她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地球责任感的公民”,相信“规则都是人定的,当政策制定者重视环保时,改变自然随之而来”。
环境污染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洪水泛滥之前》剧照
2020年9月22日,中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
但如何将环保教育融入公民日常,仍是待解之题。郭爽告诉南风窗,自己家乡在四五线城市,工作生活在上海,“我能很明显感受到上海的环保意识更强,老家的垃圾分类没那么严格,可做可不做,但在上海就不行;一些可持续企业还会经常在上海组织环保活动,但在老家这种活动就很少。”
她记得,自己刚去在英国留学时,“不做垃圾分类会被扣钱,还有人找上门来,非常严肃地告诉我,酸奶盒必须要清洗干净才能扔”。久而久之,她养成垃圾回收的习惯,并在读博时主动选择可持续品牌创新方向。回国后,郭爽继续践行可持续理念,但她承认,环保意识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后疫情时代-聚焦中国可持续时尚消费人群》报告也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于可持续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产品的购买率会相对较高一些。
在采访期间,不止一位环保人士提到,“环保是小众的”。但从事环保教育20年的荔枝,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以前乱砍乱伐、排放污水的事情太多了,现在虽然有不和谐的声音,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从小就背的诗词,早已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不会改变,如今只是缺乏持续的教育引导”。
她记得,自己在大学做志愿者时,曾遇到一位从日本退休的老教师。每次吃饭,老教师都会带上筷子饭盒,认真吃完每一粒米,把桌上剩余饭菜打包带回。当时她虽然心里清楚,珍惜粮食是从小就被教育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对环境保护“没什么感觉”,偶尔会觉得“剩点也行”。
直到见到这位老教师,她才发现,“原来真的有人能在环保道路上坚持这么多年”,这也成为触动她步入环保事业的瞬间。后来,她也学着带双筷子出门,但“人的习惯太难改”,她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克服惰性。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荔枝说,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遇到让他内心深处发生根本改变的瞬间,环保教育的任务就是去不断创造这些瞬间。她引用研究黑猩猩的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的话解释教育的过程,“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现在荔枝所在的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正在开展河流保护活动,机构网站上有张图片:一条河流旁的河滩栏杆上缠满了从上游卷入的塑料垃圾,有些是水流冲上来的,有些是居民随手扔弃的。另一张图是三个小时后,经志愿者清理后的对比图,河边的护栏变得干干净净,天上的云,也被推动着飘向远处。
河流保护活动对比图/图源: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网站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受访者 ,部分来源于网络,首图来源于人民日报
来源:南风窗、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乔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