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繁体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鸡你太美”、“瘪老仔”、“中式教育你赢了”等网络流行词汇完全洗脑着青少年,人民网针对此现象称:绝不能让网络烂梗荼毒孩子!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各种网络烂梗层出不穷,引得青少年无脑追捧,肆意玩梗,再这样下去,下代人可真的是要没救了。

恶俗网络烂梗为何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拯救快要垮掉的一代?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网络烂梗泛滥成灾·】——»

所谓“烂梗”,大多源于某个网络事件或亚文化圈层的内部黑话。

比如“鸡你太美”源自明星表演的恶搞剪辑,“一坤年”是粉丝圈对时间的戏谑计量。“细狗”起初是健身圈对瘦弱者的嘲讽,而“老六”则是游戏玩家对阴险对手的代号。

这些词汇原本是小圈层的“暗号”,却因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网民的跟风模仿,迅速破圈,演变成全网通用的“烂梗”。

更讽刺的是,许多使用者根本不懂其背后的恶意或低俗内涵,比如“电摇”本是外网游戏中对失败者的羞辱动作,却被孩子当作“潮流”在现实中模仿,顶胯抖腿,不伦不类。

有人质疑:梗还分三六九等?“学霸”“打卡”这类网络词,不也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了吗?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区别在于,健康的网络用语往往语义明确、符合语言规范,而“烂梗”则多带有攻击性、低俗性或语义混乱。比如“芭比Q了”用烧烤谐音指代“完蛋了”,“栓Q”是“thank you”的扭曲发音,这类表达不仅缺乏逻辑,还让语言失去精准性。

更恶劣的是如“化粪池警告”这类梗,竟从刑事案件中提取噱头,将暴力娱乐化。

当这些内容通过短视频、弹幕、表情包无差别轰炸青少年时,语言环境便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场。

中央网信办的调查报告显示,97.2%的未成年网民中,近七成家长担忧孩子陷入“文字失语症”。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那么说烂梗到底有什么危害?以至于人人都在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正在被毁掉”?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烂根潜在危害·】——»

烂梗与玩梗只有一字之差,危害却天差地别。

在校园里,教师批改三年级作文时,看到“我真的会谢”“芭比Q了”等词已见怪不怪,甚至有学生在组词作业里写下“栓Q”。

还有老师提问时,一位学生答不上来便甩出一句“我红温了”(意为崩溃),全班哄笑后,课堂知识早被抛到九霄云外。

这些空洞表达正在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

而且长期浸淫在烂梗中,青少年的语言系统会逐渐退化,就像写作文时,词穷到只剩“绝绝子”,还将“emo”“cpdd”等成人化词汇挂在嘴边,过早接触烟酒、恋爱等话题,扮成熟却丢了童真。

烂梗的毒性不止于孩子。成年人同样受害:网络黑话的泛滥让语义不断泛化,多少人回复别人,觉得无语、可笑,或是想表达别人很厉害,却纠结再三只剩下一个“6”。这种表达实则让语言失去精确性,最终导致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观点表达只剩“笑死”“谁懂”。

更深远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的浅薄化:当人们用“那咋了”“如何呢”敷衍一切严肃讨论时,理性思辨的空间便被压缩殆尽。

正如学者警告,烂梗的流行背后是“娱乐至死”的倾向:对暴力、歧视的梗一笑而过,甚至将恶性事件编成段子,这种麻木比语言退化更值得警惕。到底是什么让烂梗在短时间内内达到如此恐怖的传播速度?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背后的推手·】——»

网络烂梗能像野草般疯长,平台算法和资本流量是最大的“肥料”。

过去流行语的传播需要报纸电视层层过滤,如今一个主播的随口脏话,第二天就能通过短视频推流席卷全国校园。比如“鸡你太美”源自某明星表演的恶搞剪辑,平台发现这类内容点击量高,立刻用算法把它塞进更多未成年人的首页;游戏主播故意用“寄了”“嘎了”代替“死了”,孩子们马上模仿,却不知道这些词隐含着对生命的轻蔑。

更讽刺的是,某些平台一面喊着“青少年模式”,一面纵容谐音黑话绕过审核,把“神经病”写成“双肩包”,把“笑死我了”缩写成“XSWL”,这种“加密通话”成了青少年的社交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黄楚新一针见血:“平台为流量放任黑话泛滥,本质上是在吃人血馒头。”

早在2023年中央网信办就出手整治,专项行动直指热搜榜单、弹幕中的低俗谐音梗,但治标难治本。某小学教师尝试在班级禁用网络用语,结果学生反问:“全网都在说,凭什么管我们?”这背后是更深层的矛盾,当资本把“猎奇-传播-变现”的链条玩得炉火纯青,单靠学校围堵如同螳臂当车。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阻止烂梗向青少年们蔓延?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阻击烂梗需要全民行动·】——»

要遏制烂梗的蔓延,需从源头掐断传播链条。网络平台首当其冲:算法不能只追求流量,而应主动过滤低俗内容。例如,某短视频App已屏蔽“鸡你太美”等关键词,但更需完善青少年模式,杜绝谐音梗、黑话的漏洞。

学校则应开设媒介素养课,像武汉某小学那样明确网络用语“禁用令”,同时用经典阅读和辩论赛重塑学生的语言审美。

当孩子体会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比“绝绝子”更有韵味时,自然会对烂梗脱敏。

家长的角色同样关键,与其一刀切禁网,不如带着孩子分析烂梗的恶意。比如解释“老六”背后的攻击性,或一起翻译“YYDS”的苍白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幽默不是踩低别人”。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官方行动已释放信号:2024年10月11日,中央网信办专项治理黑话烂梗,教育部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社会可鼓励优质内容创作者获得流量扶持;媒体应减少“标题党”式传播,多用“走心”替代“走肾”。

说到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我们在网络上慎敲每一个字时,守护的不仅是孩子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尊严。

来源:趣事情报局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04,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04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