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三大理论基础
《周易》作为一座宏伟的文化大厦,是建立在三大基础理论之上的。大厦越是宏伟,基础越加坚实,因此文化的上层建筑与基础理论正相关。《周易》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三极之道、六爻之理、六九之用。
(1)三极之道 三极之道是《周易》的思想源头,《周易》的所有推演都源自对“三极之道”的理解。天地交合而生变化——在天地交合之中诞生了《周易》的“三极之道”,即: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变之道(也叫立爻之道——后世易学把它误解为立人之道,对此我有文章做出了专门的分析和论证)。立天之道即乾道,用三个阳爻交合进行符号表示;立地之道即坤道,用三个阴爻交合的符号进行表示;立变之道即“八卦相荡”,用阴阳交错的爻变符号进行表示。在八卦阴阳交合的系统思维中,虽然乾卦用纯阳符号表示,坤卦用纯阴符号表示,但乾卦和坤卦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思想,以至于乾卦中有“潜龙勿用”的柔弱,坤卦中有“龙战于野”的刚健。八卦是《周易》64卦的思想前提,其中遵循一生二(天生地)、二生三(阴阳交合而生八卦))、三生万物(八卦包罗万象)的内在逻辑。《周易》同时赋予它们象征意义:“天”象征天时;“地”象征方位;“爻”也就是爻变,象征阴阳交合的矛盾运动,于是产生了《周易》“时位变”的系统思维。如果用当代哲学术语进行概括,天时也就是时间;方位也就是空间;爻变也就是运动。时间、空间、运动是宇宙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周易》用“三极之道”思想洞悉了宇宙的本质和起源,从而奠定了《周易》的本体论思想。
(2)六爻之理 从三极之道的组合关系中产生了六爻之动。六爻之动一共有64种排序方式,于是产生了“文王64卦”。从伏羲八卦的不同组合方式中推演出“文王64卦”,如果说伏羲八卦是由三极之道决定的,那么“文王64卦”就是由六爻之动决定的。在六爻之动的关系中不但产生了爻象、爻位、爻变的系统观念,也构建了一套运动对应、时位相映、爻位感应的思考模型,统称为“六爻之理”。六爻之理是《周易》最核心的方法论(具体内容我在解读坎卦的《导言》中有详细阐释,在此不再重复)。
(3)六九之用 全部《周易》共有384爻,分阴阳两类。所有的阳爻都称之为“九”,所有的阴爻都称之为“六”,《周易》用乾坤两卦统领384爻的全局。其中乾卦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说“用六:利永贞”。——这就是《周易》的“六九之用”,“六九之用”是《周易》最核心的实践论。“用九”是乾道的运用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强制暴,刚健威猛,“九五”是最佳用度,以“上九”(亢龙有悔)为戒;“用六”即坤道的运用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六二”是最佳用度,以“上六”(龙战于野)为戒。无论是“用九”还是“用六”都需要根据384爻的具体时位关系和爻变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其角度、适度、量度、力度和用度。六九之用属于实践判断,它是根据不同的时位关系和阴阳爻变而它进行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中正之道”和“恰到好处”。乾坤两卦是《周易》的大门,他们分别以“用九”和“用六”阐明了“六九之用”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法则。
中正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所在,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大禹谟》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概括了中正之道。“人心”强调的是虔诚和敬畏态度,在此指的是敬畏之心,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强调的是洞察精微的能力,在此指的是领悟和识别之心,所以说“道心惟微”。唯有态度上的敬畏和认知上的精微,才能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允执厥中”。不过,处在大禹时代的中正思想还处在理念阶段,而殷商时期的《周易》用“六九之用”将这种中正观念进行了思考的技术化,即建立了一个“允执厥中”思考模型,从而将“中正之道”的实践艺术建立在“用六用九”的思考技术之上。——要做到“道心惟微”需要深刻领悟和认识“三极之道”和“六爻之理”的广大和精微;要做到“人心惟危”需要谨记《乾》卦“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和《坤》卦“含章可贞”的虔诚和敬畏。
“三极之道”作为“道”的存在方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它的认知属于事实判断。
“六爻之理”具体表现在运动对应、时位相映、爻位感应的规律上。——矛盾运动的过程也是价值转化的过程,因此,“六爻之理”已经从阴阳交合的事实判断过渡到吉凶祸福的价值判断。
作为实践判断的“六九之用”,是建立在三极之道的事实判断和六爻之理的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周易》的三大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体现了思维过程的一致性。
揭秘《周易》的底层逻辑
“三极之道”是《周易》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周易》的思想源头,在《周易》的哲理观念中具有本体论的作用。从“三极之道”的本体论思维推导出“六爻之理”的方法论思路,进而引申出“六九之用”的实践论思想,由此构建了《周易》的底层逻辑。
“三极之道”具体体现在伏羲八卦中,它是《周易》的思想源头,是文化之根;“六爻之理”具体体现在“文王64卦”中,它是《周易》的思想主干;“六九之用”具体体现在384条爻辞中,它展示出《周易》这棵文化常青树的枝繁叶茂和硕果累累。
“三极之道”包罗万象,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三极之道”而存在。天地交合而生变化——在天地交合之中诞生了《周易》的“三极之道”,即: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变之道——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而存在;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位”而存在;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变”而存在。“天”象征天时;“地”象征方位;“变”也就是爻变,象征阴阳交合的矛盾运动,于是产生了《周易》“时位变”的系统思维。如果用当代哲学术语进行概括,“天时”也就是时间;“方位”也就是空间;“爻变”也就是运动。时间、空间、运动是宇宙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并且,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存在形式,运动是宇宙的存在内容,《周易》用“三极之道”概括了它们的统一性,从而奠定了《周易》的本体论思想。由于“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关于它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抽象性和具体性的认知,属于事实判断。
“六爻之动”是“六爻之理”的外在表现,它具体体现了爻位感应、爻变对应、爻象征兆的内在规律。“三立之道”和“三从之德”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组成了“六爻之动”,“文王64卦”的推演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六爻之动”的规律性认识之上的。如果说伏羲八卦是由“三极之道”决定的,那么“文王64卦”就是由“六爻之理”决定,这种“道”和“理”的统一性构建出了《周易》的方法论体系。在“六爻之动”的爻变过程中,由于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转化的过程,六个爻位的阴阳变化与“元亨利贞”存在吉凶祸福的对应、感应和征兆关系,因此对“六爻之动”的认知属于价值判断。
“六九之用”指的是“用九”和“用六”。乾卦说“用九:见群龙无首”。这里的“无首”即“勿首”,其关键在于理解“九五”的爻位、爻变和爻象,以“勿首”的方式避免物极必反和亢龙有悔。坤卦说“用六:利永贞”,其关键在于理解“六二”的爻位、爻变和爻象,始终保持“直、方、大”的品德。由于“六九之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时位关系和爻变特征以“得尚于中行”的方式把握行为的角度、适度、力度、量度和用度——而要准确把握其中的“度”必须深谙“六爻之理”。因此,对“用九”和“用六”的认知属于实践判断。
《周易》384条爻辞都是在解释如何根据具体的爻位感应、爻象征兆和爻变对应关系,准确把握“用九”和“用六”的角度、适度、力度、量度和用度。只不过《周易》爻辞大多采用暗示、隐喻、比附、象征和占卜的修辞手法,如果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文学修养,很难领悟其中的神韵。更为重要的是,《周易》将“六九之用”的实践艺术具体运用于西周“开国承家”“王用出征”“维用伐邑”“利涉大川”,体现了西周从偏邦小国“站起来”、“富起来”、最后实现“强起来“的实践过程,如果对政治和军事实践缺乏悟性和灵感,很难理解《周易》卦辞和爻辞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从“三极之道”的事实判断上升到“六爻之理”的价值判断,进而引申出“六九之用”的实践判断,形成了《周易》完善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受制于从本体论思维推导方法论思路,进而引申出实践论思想的底层逻辑。事实上,《周易》的整个思维体系和思维过程都是建立在这个底层逻辑之上的。一般来说,底层思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两大基本特征。
(1)《周易》底层逻辑的基础性 假如底层逻辑清晰,那么整个思维体系和思维过程就会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假如底层逻辑混乱,那么整个思体系和思维过程就会混乱不堪、莫衷一是。然而,由于《十翼》的注入改变了《周易》的底层逻辑。自两汉以来,《周易》思想逐渐变得逻辑混乱,故弄玄虚,以至于派系林立,鱼龙混杂。例如《系辞》把“立人之道”定义为“仁和义”进而构建出人道、天道、地道三足鼎立的底层逻辑。试问:人道怎么能与天地之道并列而立?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立人之道”在于“诚”,即按照天地运动变化之道的客观规律行事,不妄作、不自欺,人道不可与天地之道三足鼎立。其实,“立人之道”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立人之德”——“德”从属于“道”。立人之道的内涵体现为从天之德、从地之德和从变之德,简称“三从之德”。这个“三从之德”的中心思想就是要遵从天道、地道、运动变化之道的客观规律,这种遵从就是“诚之”。“三极之道”和“三从之德”奠定了六爻之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爻位感应、爻变对应、爻象征兆的分析方法,形成了《周易》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其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周易》是被篡改的“汉易”。“汉易”用“仁和义”定义“立人之道”进而篡改《周易》的三极之道,其目的是为了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推上“天地之道”的高度,为封建王权做说辞。仁义道德是汉易义理派的主张,它改变了《周易》的底层逻辑,混淆了“道生之,德畜之”的天人关系,进而以浑水摸鱼的方式推导出“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汉易”还有一个象数派,他们用“阴阳五行”篡改《周易》的“六爻之理”,进而将《周易》推向命相之术,这与东汉时期流行的谶纬之学有直接关系。在此我无意否定阴阳五行的思想价值,我并不否定阴阳五行对于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阴阳五行本质上不属于科学原理,五行生克的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是一种或然性,其关联性和准确性都是概率性的。
(2)《周易》底层逻辑的决定性 底层逻辑是第一性的,它是思维体系的基础建筑,并且决定着整个思维过程的逻辑思路。在底层逻辑的基础上会派生出第二性、第三性等一系列定理和法则。由于底层逻辑是底层建筑,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作为隐藏在《周易》之中的底层逻辑,具体如何从“三极之道”推导出“六爻之理”,进而引申出“六九之用”?对此,我将在《新编思考力教程》第三章案例分析中,通过分析《周易》的思维过程揭示这些内容。
来源:文化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