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三大理论基础
《周易》作为一座宏伟的文化大厦,是建立在三大基础理论之上的。大厦越是宏伟,基础越加坚实,因此文化的上层建筑与基础理论正相关。《周易》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三极之道、六爻之理、六九之用。
(1)三极之道 三极之道是《周易》的思想源头,《周易》的所有推演都源自对“三极之道”的理解。天地交合而生变化——在天地交合之中诞生了《周易》的“三极之道”,即: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变之道(也叫立爻之道——后世易学把它误解为立人之道,对此我有文章做出了专门的分析和论证)。立天之道即乾道,用三个阳爻交合进行符号表示;立地之道即坤道,用三个阴爻交合的符号进行表示;立变之道即“八卦相荡”,用阴阳交错的爻变符号进行表示。在八卦阴阳交合的系统思维中,虽然乾卦用纯阳符号表示,坤卦用纯阴符号表示,但乾卦和坤卦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思想,以至于乾卦中有“潜龙勿用”的柔弱,坤卦中有“龙战于野”的刚健。八卦是《周易》64卦的思想前提,其中遵循一生二(天生地)、二生三(阴阳交合而生八卦))、三生万物(八卦包罗万象)的内在逻辑。《周易》同时赋予它们象征意义:“天”象征天时;“地”象征方位;“爻”也就是爻变,象征阴阳交合的矛盾运动,于是产生了《周易》“时位变”的系统思维。如果用当代哲学术语进行概括,天时也就是时间;方位也就是空间;爻变也就是运动。时间、空间、运动是宇宙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周易》用“三极之道”思想洞悉了宇宙的本质和起源,从而奠定了《周易》的本体论思想。
(2)六爻之理 从三极之道的组合关系中产生了六爻之动。六爻之动一共有64种排序方式,于是产生了“文王64卦”。从伏羲八卦的不同组合方式中推演出“文王64卦”,如果说伏羲八卦是由三极之道决定的,那么“文王64卦”就是由六爻之动决定的。在六爻之动的关系中不但产生了爻象、爻位、爻变的系统观念,也构建了一套运动对应、时位相映、爻位感应的思考模型,统称为“六爻之理”。六爻之理是《周易》最核心的方法论(具体内容我在解读坎卦的《导言》中有详细阐释,在此不再重复)。
(3)六九之用 全部《周易》共有384爻,分阴阳两类。所有的阳爻都称之为“九”,所有的阴爻都称之为“六”,《周易》用乾坤两卦统领384爻的全局。其中乾卦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说“用六:利永贞”。——这就是《周易》的“六九之用”,“六九之用”是《周易》最核心的实践论。“用九”是乾道的运用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强制暴,刚健威猛,“九五”是最佳用度,以“上九”(亢龙有悔)为戒;“用六”即坤道的运用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六二”是最佳用度,以“上六”(龙战于野)为戒。无论是“用九”还是“用六”都需要根据384爻的具体时位关系和爻变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其角度、适度、量度、力度和用度。六九之用属于实践判断,它是根据不同的时位关系和阴阳爻变而它进行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中正之道”和“恰到好处”。乾坤两卦是《周易》的大门,他们分别以“用九”和“用六”阐明了“六九之用”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法则。
中正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所在,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大禹谟》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概括了中正之道。“人心”强调的是虔诚和敬畏态度,在此指的是敬畏之心,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强调的是洞察精微的能力,在此指的是领悟和识别之心,所以说“道心惟微”。唯有态度上的敬畏和认知上的精微,才能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允执厥中”。不过,处在大禹时代的中正思想还处在理念阶段,而殷商时期的《周易》用“六九之用”将这种中正观念进行了思考的技术化,即建立了一个“允执厥中”思考模型,从而将“中正之道”的实践艺术建立在“用六用九”的思考技术之上。——要做到“道心惟微”需要深刻领悟和认识“三极之道”和“六爻之理”的广大和精微;要做到“人心惟危”需要谨记《乾》卦“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和《坤》卦“含章可贞”的虔诚和敬畏。
“三极之道”作为“道”的存在方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它的认知属于事实判断。
“六爻之理”具体表现在运动对应、时位相映、爻位感应的规律上。——矛盾运动的过程也是价值转化的过程,因此,“六爻之理”已经从阴阳交合的事实判断过渡到吉凶祸福的价值判断。
作为实践判断的“六九之用”,是建立在三极之道的事实判断和六爻之理的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周易》的三大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体现了思维过程的一致性。
来源:文化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