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做个现代人,远离王阳明》给我,问我什么看法。那就随便写出来一些出来吧。虽然可能阳明先生在天之灵不会同意这么做,但还是请先生见谅一下了。
下面我会对原文做出引用,同时写出我的看法。
原文观点:
“我好奇他们对王阳明的喜爱乃至崇拜最根本的驱动在哪,大多数人说知行合一。我后来大概是理解了,对这些创业者而言,结果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能把说到的做到了,那就是最厉害的知识分子,不仅能著书立说,还能上马杀贼,官至部级,所谓立德立功立言。
这段核心意思就是写创业者崇拜王阳明主要是因为其“知行合一”的实践成就。
沙海认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实践成就的体现,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在当今的社会创业环境中,我觉得“知行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是可以鼓励创业者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时刻提醒创业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创业者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
原文观点: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是经管学院的老师,还是企业家,都很少谈到朱熹,言必及王阳明。宋明理学里的两大代表人物,在当代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朱熹的理论诱惑力不如王阳明,格物致知是渐修,很苦逼;吾性具足,对于创业者来说,多有吸引力啊,每个人都有成龙成凤的潜质,你现在只差名师的点拨。商学院、EMBA常用的营销术。
王阳明有一群好弟子,徐爱,陆澄,钱德洪,王龙溪,齐心协力将老师PS成前无古人的导师。其语录体延续到20世纪乃至今天。
朱熹和王阳明修身治学之道,是宋明知识分子的两条路径,现如今,朱熹成了程朱理学禁锢个人自由的代表,王阳明则是圣人三不朽的传奇。
沙海认为: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对个人潜能的肯定,鼓励每个人都能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的高度。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理念完全契合。同时,这也不是排斥现代教育,反倒是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让你枯坐自己去想,需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和培养挖掘每个人的道德潜能。
另外,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各有侧重,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对培养现代人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的心学则更侧重于道德实践和个人修养,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我们既需要科学的探究精神,也需要道德的自我修养。
原文观点:
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圣人可欲说”,在诸多人眼里被当作是历代士大夫的典范。
但追求这种德性完美圆满的圣人观,对于塑造有限政府的法治却是有很大的障碍。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认识的误区,只会让人匍匐于权力之下,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这是我认为他作为思想家的第一个重大误区。
沙海认为:
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并非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而是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良知,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我觉得,这一理念不仅可以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追随圣人言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实现个人的道德成长。
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排斥法治,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与法律规范的统一。道德修养可以作为法治的内在支撑,帮助人们从内心认同和遵守法律。法律也可以为道德实践提供外在的约束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原文观点:
王阳明的致良知,在当年就对年轻人有魔幻剂的作用。
我们先不论王阳明这样的道德修心是否恰当。但他的良知确实是大大限制了后世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王阳明死后的心学,呈现出反智的倾向和弊端,确是不容抹杀的历史。
经典常常靠误读被传世。比如,心即理。每个人发明本心,那确实不需要学习经典,只需要靠悟,就能抄近道走捷径了。
不夸张地说,知识这个概念,在王阳明那里被大大地缩小了范围,明代之后在科技层面的困顿和萎靡,跟心学兴盛不无关系。致良知,能不能拓展中国人的道德境界,我不知道,但会缩减中国人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这是确定无疑的。
沙海认为: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强调的是内在道德自觉,并不排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王阳明也提出了“事上磨”,教导人们要在具体的事上致良知,激发人们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同时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类道德价值相协调。良知可以引导科学家和研究者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始终坚持伦理原则,避免科技滥用。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一理念对培养现代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绝对与反智主义无关。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会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原文观点:
王阳明的心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圆融无碍。
这种圆融无碍,也体现在天台宗、华严宗及禅宗这样的中国式佛教里。在今人看来,这种绕口令式的语言,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故作深奥。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知行看上去不是同一个东西,但实际上是同一个。
清晰的逻辑能力,而不是和稀泥,或者所谓的圆融,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这是我认为他作为思想家的第三个重大误区。
沙海认为: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性理解,这并不排斥逻辑思维。这种整体性思维有助于人们形成全面、深入的思考方式,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同时,王阳明的心学也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理念完全契合。
原文观点:
在思想层面,尤其是涉及到中国人近现代转型方面,王阳明的诸多理念是大有问题的,心怀圣人,就难以树立现代人的理念;道德完满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既不能在政治人物中去寻求,也不能在现实生活里去塑造,与其期盼明君跟圣人,不如期待法治约束残缺的人性。翻看我们的历史和不远的现实,有多少人间灾难是因所谓的明君而起的。
王阳明的良知说,对于逻辑和科学观念,也是有强烈的限制作用的。国人的逻辑和科学意识薄弱,有诸多因素,但阳明心学在其中是起到了消极作用的。
沙海认为: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如果都能从自身良知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那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更和谐,更容易形成国泰民安的稳定生活环境呢?
心学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这些思想,对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在我们国家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法治理念,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
最后,总结一下。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我认为在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对心学的深入理解和恰当应用,就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和支持,构建国人的文化自信,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文化繁荣。
来源: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