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繁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核心经要,也是佛家最为经典的经卷之一。

现存世有多部译本,其中有七大版本传世最广,分别是:

西晋姚秦时期鸠摩罗什版本

唐朝初期三藏法师玄奘译本

摩竭提国三藏法门法月的重译本

罽(jì)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本

,唐上都大兴善寺沙门智慧轮奉诏译本

大唐国大德三藏法师法门译本,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本。

而在这七个版本之中则以唐玄奘法师译本最为流通,也最为经典。

下面就将玄奘法师译版,及白话翻译奉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译文】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深入的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经时

就会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本就是空的

会化解一切苦难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

菩萨说:舍利子呀

色相跟空没有差别

空跟色相也没有差别

色相就是空

空就是色相

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

舍利子呀

一切法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

既不是污秽,也不是干净的

既不增多,也不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译文】

所以空里是没有色相的

也没有受、想、行、识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边界

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边界

没有不能明晰的

也没有不能明晰的终点

直到没有老和死

也没有老和死的终点

没有苦、集、灭、道四谛

没有使人觉悟的智慧

也就谈不上得到这种智慧

四谛

苦谛

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有三苦、八苦。

三苦

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

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

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

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色、受、想、行、识)。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是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

灭谛

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指涅槃寂灭果。《俱舍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道谛

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道是能通义,证涅槃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槃城故。

《俱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

正是因为一无所得

才会觉悟

正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经修行的原因

所以心里没有碍

由于心里没有碍

所以不会心生恐怖

因为不会恐怖

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最后达到彼岸圆满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经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智慧觉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译文】

所以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经

神通广大的大神咒驱除烦恼魔,解脱生死苦

破除众生愚痴无明的昏暗释放光明的大明咒

一切诸法的最高智慧的无上咒

至高无上的涅槃的无等等咒

除一切苦,破一切虚妄,是真实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所以在说般若波罗蜜多经

就是说它的咒语

去呀,去呀

走过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

每个人都到彼岸去吧,去觉悟证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以上所说的七种版本中,玄奘法师所译经文共268字,除去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8字则为260字,是这是这七个版本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卷。其次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版本,此版本不含标题共298字。

导语:鸠摩罗什(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鸠摩罗什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后秦时期,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他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而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便是其翻译的佛经。

鸠摩罗什的心经原文以及译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鸠摩罗什的心经原文以及译文,以供参考。

原文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明咒。是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僧莎呵。

译文:

掌握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根本核心经典。

能够自一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所度脱化解掉。

徒弟呀: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基本颗粒)是色(可见物体)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告诉你吧徒弟们:凡是有形象或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存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识。(人也非实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要归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归于空。(法是事物的性质与演变)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觉悟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这一生命流转的一系列过程)。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果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染,最终觉悟而得道。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有以上铁的事实,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枉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玄奘译本最为经典

鸠摩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都是非常著名的译经大家,而鸠摩罗什更是被称作“佛教八宗之祖”,原因便是佛门之中诵持的经卷大多都以鸠摩罗什版本为范本,八宗的立宗之经正亦多在此列,但唯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以玄奘版本为经典。这是何缘故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缘由。

鸠摩罗什所翻译佛经多是其口述经中要义,再由汉人记录,所以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简而精悍,能够直表经义,又因译本是汉人执笔,所以文笔优良并能朗朗上口。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初高僧,也称作唐僧或唐三藏,玄奘法师的事迹因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演义而被世人广泛熟知,他生于公元602年圆寂于公元664年,曾在天竺那烂陀寺驻修17年,深蔼佛法。同时他也是我国佛教八宗之一的法相宗创始人,他与鸠摩罗什大师、真谛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翻译以精准著称,他翻译的经文与原本契合度最高,多是逐字逐句翻译,事无巨细表述严谨,世人认为其翻译作品可反译为原本,可见其翻译功力之高。

综上对比,可见两位大师各有所长,但对经文的译本来看,玄奘所译经文略显冗长,而鸠摩罗什的则更加精准简要,然而唯独《心经》背离此道。并且鸠摩罗什版本还要早玄奘版本200余年,却未被称作经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鸠摩罗什并没有翻译《心经》。鸠摩罗什所译《大藏经》皆有记载,并且记载非常详实,在玄奘译注《心经》之前并没有《心经》的传世说法,鸠摩罗什的版的出现也是在唐朝以后才有人提出,所以《心经》此版本为鸠摩罗什所译,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后人在玄奘译本基础上稍作修改。

而对比两篇《心经》也可看出,此两版本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鸠摩罗什版本增添几段文字,倘若唐朝以前便有此版,那么玄奘再复译精简则无此必要。

所以,之所以玄奘版本为经典译本,是因为此版本是《心经》最早的版本,而鸠摩罗什的版本极有可能为后人借用其名杜撰而来。

4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