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繁体

我国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一时纷起,形成了一个众芳竞秀的局面。中有一宗,以奉阐《四分律》为本,并在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议规,名之为“南山律宗”,又称“南山宗”,通称“律宗”。这一宗的开创人,就是在平时生活中“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的一代名僧道宣。他一生精持戒律,依佛制筑戒坛为人授戒,撰述疏钞解释戒律,大演毗尼,后世尊为中国的律宗初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而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

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释道宣(596一667),唐代律僧,中国戒律本土化重要创始人。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世称律祖。京兆人,俗姓钱,字法遍,吴兴(今浙江北部)人,(一说长城人;《宋高僧传》作丹徒人)。道宣研究戒律,盛名远播西域。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十六岁时落发出家,二十岁时,依止大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示寂于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8年)十月。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唐、宋二代,分别追加谥号“澄照律师”和“法慧大师”。

示生出家

道宣律师,唐代僧人,南山律宗创始人,世称律祖。俗姓钱,字法遍。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四月初八,降生于京兆(即都城)。父亲钱申任吏部尚书,母亲姚氏怀孕时,梦见白月贯怀,有梵僧对她说:“这孩子是梁代的高僧僧祐再来,将来适宜出家弘扬释教。”

坐胎足有十二月后出生,九岁时已遍览群书,能吟诗作赋。十五岁时善习文墨,但厌倦了世间书典,喟然叹曰:“世间荣禄,难可常保。”于是来到长安日严寺,随智頵(又称慧頵)学习佛法,开始诵习经典。十六岁诵《法华经》仅两旬,就已经了彻。十七岁落发出家。

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二十岁,依止大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在受戒前,顶戴宝函,绕塔行道,感舍利降函,乃进受具戒。智首律师戒德清净,博览三藏,开坛讲律,独步长安三十余年,有“钞疏山积,学徒云涌”之美誉。

不久,律祖随智首律师听受四分律。听了一遍就已通达,想归隐修禅定。智首律师就训诫他说:修习禅定也应该循序渐进,要先打好基础,由戒生定,因定生慧才行,所以必须戒律圆明以后才可以修定,你还要继续学戒!律祖于是虚心受教,继续在智首律师座下听受四分律学。后来智首律师命令其复讲,律祖不敢受,辞不获已,才按照智首律师教导的复讲。律祖这样听讲《四分律》二十遍,前后经六年,然后才往林间一心修习定慧。

修行要依次第,戒定慧三学相因而生,学戒到一定的时间才可以修习禅定。佛制出家受具足戒以后,五夏以前,要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才可以习教参禅。律祖虽已通达,智首律师还要他继续学戒,这为律祖后来的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留下榜样。

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戒行高洁常行般舟

律祖一生戒行高洁,不允许自己有丝毫违犯之处,好习禅那,正定清明,智慧显现。穿着布麻的三衣,不着丝绸;坚持佛制日中一食,即使艰苦的时候,只有菽豆之类的食物,也是如此。蚤虱在身上纵跳而不觉,浑然无我;日常的行住坐卧皆依照戒律,随顺法行;长行不倒单,坐不倚床,威仪具足。

律祖追随智首律师十载学律之后,正逢唐朝初年,高祖李渊沙汰僧尼,遂隐居于终南山的“仿掌之谷”(手掌状的山谷)。最初那地方缺水,神人指一处,穿地一尺多,有泉水迸涌,白泉寺因此得名。猛兽驯服,常有来皈依。奇花异果芬芳蔓延,非一般人间所有。某次静坐,护法神相告,净业寺为宝地,可成道业。

律祖不仅戒行高洁,而且定力精深。贞观四年,在清宫精舍,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满九十天,感得群龙化人形,前来礼觐听法。般舟三昧,在连续九十天的时间内,但行但立,不眠不坐不卧,持名念佛。非大定力之人所不能行。般舟三昧译为“佛立”,以行此三昧可得诸佛现前之故。常人一生中行一次,能够坚持下来,都属希有难得,而律祖一生中前后共行了二十一次。在相关的记载中,是行般舟三昧最多的一人。可见律祖之定力不可思议。

这样地精进修行,常感天童来听侍。某日经行,心劳累犯病,忽然毗沙门天王前来,供养补心之方,就是后来传世的“天王补心丹”。

贞观年中,某日夜半,律祖在西明寺经行,突然一阵踉跄,行将跌倒之际,一位身着介胄的少年及时上前扶持。问他的身份,少年说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张琼,受其戒德感召,来做护卫。临别时并以佛牙和宝掌相赠。

乾封二年春,感天人来谈律相,指出钞本中,有的地方因为翻译有误,而非律祖著作之过,恳请律祖更正,因此而作《律相感通传》,说明佛在世时,以及佛灭度后像法时期的一些情形,并将翻译时遗漏的地方做了补充,所以后来的著述都是重修本。

编修律典南山开祖

佛言:以戒为师。并将住持传承佛法的任务交给僧人。僧宝的住世代表着佛法住世。在汉明帝时佛法传入中国,在曹魏嘉平年间,中天竺昙摩迦罗尊者(此云法时),来到洛阳,依四分羯磨,为人授具足戒。自此中国有了本土的比丘。此后经历代祖师撰述疏钞弘扬四分律宗,至道宣律师而大成。

南山律祖道宣律师

律祖本着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义,以大乘菩萨的圆教义理会通《四分律》,阐发律学精要。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撰著完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此书以《四分律藏》为基础,以三藏文字、圣贤撰述、古师章疏为补充,分三十篇说明律藏所摄的自修摄僧的各种事相行法。《四分律行事钞》一出,到处抄写流传,各宗的人都修习传诵,奉为出家人依律行事的重要律典。至宋代,对《行事钞》的解释多达六十二家。

《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后世称之为“南山三大部”,为南山律宗的根本著作。其中《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解释律祖所集的《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解释律祖所集的《四分律随机羯磨》,叙述出家众的受戒、安居、自恣、布萨等行法。

另《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钞》六卷,称之为“南山二大部”。关于律宗的著作,现存于世的还有《量处轻重仪》、《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释门章服仪》、《关中创立戒坛图经》、《祇洹寺图经》等。因其精博宏富,使律宗独盛于当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国情、风俗、气候有所不同,始终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本土化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偏差,有的随顺中国的风俗,而违反戒律,如后世所出现个别的手持金钱、自耕自食等。律祖的著作中,在遵守佛戒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对一些事项做了说明。

例如在印度,僧人平日都是赤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穿着革屣,在中国僧人可以穿鞋,不算违犯戒律。而日中一食、不畜金钱等戒律是必须严持不犯的。

有的戒条是佛通过两次或者数次制戒,才最终确定下来,律典在翻译、弘传中有时也会出现错漏和偏差,律祖对此也进行了修正或说明,使戒律的行持既符合佛制,又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南山律宗传承由是绵延至今。

只有佛陀才能制戒,后世祖师的著作都是对戒律的解释。律祖撰述疏钞解释戒律,无不以佛制为所依,体现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甚深禅定功夫。在律祖的著作中,深契佛意,如同其亲睹佛陀制戒因缘,法华一会,俨然未散也。

因律祖戒律精严,在当时就盛名远播西域。天竺三藏善无畏初到中国,帝问:“要往何处参学?”善无畏奏曰:“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戒律第一,愿往依止。”

又有证得三果的梵僧,前来礼道宣律祖所筑的戒坛,称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道宣所创南山律宗,因受玄奘法相唯识思想影响,所以用心识戒体说融会《四分律》和大乘义理,使“四分”小妄戒和大乘戒用心划分轻重彼此沟通。为此他指出:“戒是警意之缘也……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善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镜,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净妄源。”

弘律之外,他还理路通透地把佛行判为化教、行教两种:“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识达邪正,科其行业,沉密而难知,显其来报,明了而易述。二谓行教,唯局于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则准化教;外用施为,必获身口,便依行教。”

再之,道宣还用自己所创心识戒体学说,在《地事钞》中把佛的教法,判为性空教(小乘行)、相空教(小菩萨行)、唯识教(大菩萨行)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

律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终南山,所以后世将其撰述称之为“南山律”。佛教在印度是没有单独的律宗的,在中国由于道宣律师的弘扬,而形成单独的戒律一宗,与禅宗、净土、密宗等并列为大乘八宗,而其又为各宗所共遵守修学,尊道宣律师为中国南山律宗的初祖。后世中国学律者无不以律祖的著述为圭臬。

建坛传戒续佛慧命

出家僧众只有受具足戒以后,才真正的入僧数,传承佛法,令三乘道果相续。律明受具足戒,要由十位授戒师,行白四羯磨法而得。若欲行斯羯磨,必须要假坛场之功。如果没有戒坛,虽然受戒也很难得戒,正所谓:空地架屋徒费成功,无坛结界胜心难发。故如法建立的戒坛,关乎到续佛慧命的大事。

道宣律祖见当时的戒坛建造与戒律不相符,有的甚至不建戒坛在平地就为人授具足戒。故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二月,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全文共分为十一个部分,详细说明了创立戒坛的缘起,戒坛的由来,戒坛形重相状、高下广狭等,以及登戒坛受戒时的仪轨。令后世建筑戒坛有了明确的法式。并按戒律于净业寺重新创立戒坛,律祖事必躬亲,曾亲自背土筑坛。

律祖创立戒坛后,依其所制的仪轨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戒。至于夏初,四方的僧人云集来此求受具戒,很多都是远道而来。还有的是先前曾经受过戒的,而特意前来重新受戒。各方的大德,也都前来随喜,在坛外观礼,为做证明。在《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录了三十九位大德,此中包括禅师、法师、律师。律祖并就当时一些大德对戒坛的形重相状等的疑惑,做了解答,标示轨范,垂范后世。

诸方居士也都前来,站满院中,皆合掌随喜立而称善。祇园古风,再现于世。不久又有长眉僧(即宾头庐尊者)前来,随喜赞叹道:“立坛应法,勿过此焉!”

戒坛以及传戒的法式,经历代律师的弘扬,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修典著论文以载道

道宣律祖学养深厚,严持净戒,精通大小乘经律,乃至世典文辞方面,也广学博究。对于佛教文史学的贡献亦相当卓越。

唐朝初年,唐高祖施行“崇老抑佛”的宗教政策,皇帝下诏,置道士女冠于僧尼之上,佛教面临危机。在此时局下,律祖编著《续高僧传》,立传僧格高洁,显扬佛陀圣教。《续高僧传》录入的是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和唐初的沙门。

《续高僧传》上承梁·释慧皎大师《高僧传》的余绪,下开《宋高僧传》的继作,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僧徒类传。共三十卷,有正传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的传记,都是律祖自行搜集史料并撰写。沿袭《高僧传》旧规,分十科,但略不同。

慧皎大师著《高僧传》时,源于又一次佛、道斗争的北魏太武帝毁佛之后。两教斗争零星,北方传来资料不多,故皎公书中仅为六位北魏僧人立传,并无《护法篇》的构思。

道宣律祖则不然,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次毁佛之后,释门之内口耳流传着教难期间,沙门虽然遁入山林或混迹民间,仍坚持守道的精神。律祖对教难的感受更为深切,尤其两次教难都跟外道斗争有关,因此特辟专篇记载,以表现其历史意义。以护法沙门的事迹,为后辈作榜样,重振释门之风。

《续高僧传》分科之严谨,其文辞之优美,为后世撰写“高僧传”一类史籍的僧俗视为典范。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著《释迦方志》二卷;后鉴于当时佛道二教论诤激烈,乃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撰述《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龙朔二年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律祖与彦悰、玄奘大师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完成《大唐内典录》十卷,为一部整理经典的目录书。律祖又针对道教之说编集《广弘明集》三十卷、《集神州三宝感应录》三卷;麟德二年完成《释迦氏谱》一卷等,凡此均为佛教重要文史著作,亦为后世治学之指南。

其中,《广弘明集》内分十篇,选辑许多魏晋至隋唐以来珍贵的佛学论文、辩论文章及帝王的诏启等,每篇加以编者的叙述及历代王臣对佛法兴废的辩论,与僧佑编纂的《弘明集》,皆为论述魏晋至隋唐佛教思想的重要典籍。而《集古今佛道论衡》则记载从东汉明帝至唐太宗年间佛道二家论诤的史实,及帝王对佛道二教的态度等。

道宣律祖的著作涵盖有:赞、集、观、仪、传、录、疏、钞八大类,即:《住法图赞》等二部赞;《广弘明集》等三种集;《净心诫观》之观;《轻重仪》、《章服仪》、《教诫仪》等五部仪;《感通传》、《续高僧传》等三部传;《大唐内典录》、《三宝感通录》二部录;《羯磨疏》、《戒本疏》等疏;《四分律行事钞》、《拾毗尼义钞》等钞,著作共五十七种,二百六十七卷。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西明寺落成,高宗下诏礼请道宣律师为上座。七月,玄奘大师亦奉敕入西明寺。随后道宣律师奉诏参加玄奘法师弘福寺及西明寺的译场,负责润文。暇时则着手撰著。

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春,天人告师,报缘将尽,当生弥勒内院。十月三日,坐化示寂,世寿七十二,戒腊五十二。众人看见空中幡花,交列异香,天乐同声,天人请师归弥勒内院。

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图绘道宣律师法相奉祀,以追念遗范。

唐穆宗并为之制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皈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追谥“澄照”的封号,律祖塔号为“净光”,所以道宣律祖又称为“澄照大师”。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又加谥“法慧大师”。

在道宣律祖门下受法传教的弟子有千余人之多,特出的有大慈、文纲、周律师、秀律师等。

日后,南山门下恒景律师教化的鉴真大师,更将南山律远播日本。鉴真大师从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受其教化,为律祖的第三代弟子,远赴日本传戒,开创日本律宗。日本后世称之为初祖,尊称道宣律祖为高祖。

道宣律祖一生,经历唐朝三代帝王从抑佛至崇佛的转变,在不同时期皆护法卫教,弘扬戒律,大演毗尼。本着遵照佛制的原则,使戒律的行持实现了本土化,奠定中国律学的基础,而为中国南山律宗的开宗祖师。如明·憨山大师所赞曰:如来设教,三学为师,定慧所发,以戒为基。大法东流,此教未光,南山杰出,一振其纲。

道宣一生钻研《四分律》,于各地讲说无数,著作等身,为当时各宗派学者所必读,其中除“南山五大部”为后世治律指南外,为区分佛、道,著有《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及其他经录、史传、资料集等著作,共二百二十馀卷,皆为研究佛教史之珍贵文献。道宣并于净业寺首创戒坛,标示轨范,成为后世建筑戒坛的法式,使律学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份,在佛教史上大放异彩。直至今日,中国的出家戒律仍以《四分律》为圭臬。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