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繁体

来源:人民日报、生活录、作者:郦波等、原标题: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这10句网络流行用语,全部脱胎于古诗词,原诗句诗意更浓

这10句网络流行用语,全部脱胎于古诗词,原诗句诗意更浓

有很多精美的网络用语,我们读来感觉诗意满满,颇具韵味,例如“春风十里,不如有你”、“树深时见鹿,海深时见鲸”、“你与春风皆过客,我携秋水揽星河”等,其实它们就是脱胎于古诗词,或者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的诗句。

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下面将流行的10句网络用语和古诗词一一对应起来,对比一下,读完方觉奇妙。

第1句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网络流行版更直白和通俗易懂,杜牧版更加含蓄和有诗意,两者各有所长。

第2句 你与春风皆过客,我携秋水揽星河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出自元代唐温如的七言绝句《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古诗词版更加有意境,网络流行版“春风”、“秋水”不知所云,我给改了一下,要比原句好很多,改后为“你与青春皆过客,我携岁月揽星河”。

流经岁月,将此句送给初恋,或送给曾经错过的人,多么得恰如其分!错过的人和青春一起远走,徒留自己带着岁月之痕独揽星河,令人感慨万千。

第3句 树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斜倚两三松。

很明显,网络流行版脱胎于李白的原版,但改得并不好,因为“合掌”了,“树深时见鹿”和“海蓝时见鲸”明明就是同一个意思嘛,这其实是文学审美水平下降的集中体现。

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第4句 时间是把杀猪刀,紫了葡萄,软了香蕉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此句出自南宋蒋捷的《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网络流行版脱胎于蒋捷的原版,“紫了葡萄,软了香蕉”少了些许诗意,多了一些其他东西。

第5句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五律《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网络流行版是韦应物诗句的“高仿版”,安慰了无数网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网络版实际是出自韦应物的这首诗。

第6句 认真你就输了

对应的古诗词句是“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对酒》: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网络流行版口语、直白,白居易诗句委婉、有诗意,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时光飞逝,人生之短暂犹如电光火花,转瞬即逝,有什么好争执的呢?

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第7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对应的古诗词句是唐朝李白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这首诗本身就含“诗与远方”,有碧山、有流水、有桃花、有诗意,生活如此诗情画意,夫复何求?

第8句 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只怪造化弄人

对应的也是一首诗,唐代的《铜官窑瓷器题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多么的无奈,这首诗写的就是“造化弄人”,除了唏嘘不已,我已无话可说。

第9句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对应的古诗词句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此句出自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网络流行版直白、通俗易懂,古诗词版利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同一个道理,更加诗意盎然,富有理趣。

第10句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对应的古诗词句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自北宋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网络流行版除了对应秦观的佳句外,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有一定的关联,朋友们可以深入地体会一下。

这10对网络用语和古诗词都很精彩,对应几乎完美,古诗词更胜一筹。

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力旺盛的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古典诗词,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有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古诗词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分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诗词总是可以激发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古典诗词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当,诗词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迷人光彩,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

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诗词也浸润着我们的日常。前不久,一位名叫沈俊博的高中生在征得社区同意后,和家人自发打印了许多印有古典诗词的图片,将其贴在地上作为“两米线”,人们排队检测核酸时低头就能读到这些诗句,“诗意的两米线”得到社区居民和广大网友点赞。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这至为简单的三个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尤其“志”字,显示出个人和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在中华诗史上,唐诗是一座高峰。开唐伊始,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社会呼唤刚健有为的价值重建, 加之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格律诗经过漫长的积淀终于定型。接下来,一种全新的“盛唐气象”通过唐诗喷薄而出。

诗词文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海内存知己”,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比如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果,随着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无比珍贵的月壤,中国人的“月亮”情结随之被点燃。网友们在品味唯美的从古流传至今的“明月”诗句时发现,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个文学母题。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感动于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坚持“两创”,让诗词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

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作者郦波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