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神入化的一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繁体

关于“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陆游说“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李清照也有一首写“愁”的词,无一“愁”字,却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当真是出神入化。

李清照出神入化的一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词人,她生于北宋,却卒于南宋,一场靖康之难,将她的人生劈成了两半。

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门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李清照从小便才名远播,连苏轼的另一学生晁补之都对她赞不绝口。

她在18岁那年嫁给了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太学生赵明诚。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赌书泼茶,过了一段蜜里调油的日子。

李清照出神入化的一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可惜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后来赵明诚到外地求学,两人开始了异地相思。

在此期间,李清照写写下了很多相思之作,这首《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词的开头便营造了一种极其愁闷的氛围。

天空中布满了乌云,这样阴沉沉的天气,本就令人烦闷到了极点,在这样的佳节里,李清照又想起远方的丈夫,心中又添了几分愁苦。

这里的“永昼”耐人寻味,原本夏日才会给人“永昼”的感觉,秋天应该是白昼越来越短才是,可作者却反其道而行。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她才会度日如年。

接着的“瑞脑”一句便又从室外转回了室内。

“瑞脑”是一种熏香名,她在室内静坐,呆呆地望着香炉中冉冉上升的青烟。

而她的愁苦就像这缕缕青烟,绵绵不尽。

李清照出神入化的一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不是第一个以香烟来衬托愁苦的,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就曾言“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烟霭袅袅,情思难解,短短几字便将闺中少妇的轻愁写到了极致。

接下来的“佳节”一句点明了节令——重阳,就像王维所言“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本是团聚的节日,可是她偏偏和丈夫两地分隔,一个“又”字,境界全出,写尽她的孤独落寞。

而“玉枕”两句又从夜间之景落笔。

昔日丈夫在身边的时候是怎样的呢?“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这里的“凉”是清凉之意。

而《醉花阴》的“凉”则是寒凉,玉枕纱橱依旧,只是没了丈夫的陪伴,她的心中该是何等地凄凉。

从心头涌起的凉意扰了她的梦境,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安睡。

上半阕寥寥数语,便将她昼夜的愁闷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伤感。

而下半阕她从东篱饮酒赏菊说起。

李清照原本就是好酒之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而重阳本就是饮酒赏菊的时节,何况心中愁苦,她也想借酒消愁,于是便有了“东篱把酒”的一幕。

李清照出神入化的一首《醉花阴》,最后一句,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她一边赏菊,一边饮酒,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淡淡的花香盈满双袖。

可是这花儿再清香,远方的丈夫也无法感受到,就像《古诗十九首》所言“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想到这里,诗人也无心赏菊了,又回到了闺房。

谁说这凄凉的秋景不会令人黯然神伤呢?

西风乍起,珠帘摇曳,那帘内的孤单的身影,比那凋零的菊花还瘦弱。

一句“人比黄花瘦”突出了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形容憔悴,这样刻骨的愁思,怎不令人动容?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