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公司经营管理各方面都比较到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可是毕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如恒大这样的,财务作假,虚报营收,欺骗大众。
下面笔者就以某科技公司为例,聊聊有些所谓的初创公司是如何套取投资方资金的。
声明,仅是举例,不针对某公司,某行业,只是为了让大家引以为戒,擦亮双眼,投资的时候谨慎有选择,以免上当。另外,择业求职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开这样的公司。
1,高起点精包装
寻找所谓的热点行业,项目,辅以高科技,新技术,各种所谓的专利等噱头包装公司,起初一般比较守规矩,虽然在精心包装下起点本来就不低,因为刚起家还没有吸引力,需要逐步成长,此时公司人员相对比较固定,经营管理中规中矩,同时“等风来”。一是等行业风头吹过来,二是等“风投”资金。此为“四两拨千斤”。
2,寻求社会认可政府支持
公司成立了,经营管理步入正轨后,开始和相关部门对接,借助国家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吸引扶持资金,拿各种证书,开始争名。比如有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是业绩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培育价值初期的小企业。而有的公司就瞄准了这样的政策着手量身打造企业特征。此为“有的放矢”。
说明:
国家对初创企业有各种扶持政策,比如土地,资金,税收各方面,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助力,辅助企业健康成长。但有的极少数公司专门钻政策空子,不好好经营,就为了套取各种政策扶持。扯虎皮拉大旗,为下一步逐利打基础。
3,吸引风险投资
企业的包装皮实了,政府扶持也到位了,在加上职业经理人的超强公关和沟通能力,就开始忽悠风险投资了。
中国比较牛的风投有“红杉、IDG Capital、高瓴、深创投、纪源、经纬”等,第一笔投资称之为天使投资,因为此时的投资方需要冒很大风险,完全出于看好企业发展前景,为了吸引下一轮的更多投资方而投资。
然后,随着发展,一般进行多轮融资,有的称为“B轮”“C轮”“D轮”融资,看上去挺洋气,其实就是第几轮融资。
雪球越滚越大,这时的企业有的会发展壮大,有的还是原地踏步甚至经营倒退。
但是,资金到位了,有钱了,能干更大的事情了。
期间和银行,资方,管理部门等关系处理也是一门学问。内部管理当然也是和国际接轨,啥部门都齐全,人事管理也比较规范,因为此时的目标是“上市”。此为“步步为营”。
4,寻求上市
中国的股市,有目共睹,确实为企业融资了,或者说给企业高管们融资了,股民们也挣到钱了,我不说瞎话。
言归正传,接着说上市。
先挂“创业板”,具体的上市流程我不懂,但是没吃过猪肉,我见过猪在街上走,反正是想方设法能上市。就像中国足球,踢好踢不好,反正目标很一致——“打死不进球”。
此时,有的公司能上市,有的上不了市,因为国家对上市条件有诸多限制和考核审查标准,也就是说,不是你想套股民钱就能轻易套的。
上市的就不说了,说上不了市的。
重点来了,上不了市,也有办法搂钱。此为“始终利于不败之地”。
怎么搂呢?搂谁的?
先说搂谁的,搂投资方的。已经给公司投资的资方的钱。
怎么搂?
1,开始对公司人员进行清洗,换成自己人。
起码聘一个自己人当仅次于自己的副总裁或者啥名头,由他当自己的白手套。由这个副总裁对公司人员深入清洗,把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员都换成自己人。除了资方比较关注的财务管理等部门,能换的尽量换。腾笼换鸟之计甚善。
说明:一般的这样的公司,创始人,也是总裁或者董事长,资方委派的人员一般就是监督,或者负责具体工作,并不是一把手,而且融资的时候资方一般会尊重创始人意见。细节不聊。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2,高薪用自己人
既然都是自己人,那工资薪水必须高。
先说那个副总裁吧,起码百万年薪起,然后他招的所谓的销售部经理,大区经理,或者生产部经理,那也是数万月薪。企业要发展,不吸引人才怎么行?一切都是为了公司发展。
至于对付资方,有的是办法,编故事,编经营,反正编的是公司前途一片大好,沿途一路坎坷。必须接着投资,招人,才能迎来更广阔天地。
招新人(自己人)进来,得辞退老员工吧,那简单,能轻易辞的就直接辞,讲究劳动法的就多给点,反正不在乎你那一个月万八的工资,我们自己人一个月就几万工资。走十个也不如我一个月拿的多。
就这样,整个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人了,上下一盘棋了,接着忽悠。业务业绩是次要的,故事是主要的。编。
一年下来,一个“自己人”,拿五六十万薪水,副总裁百万年薪,大家一个戏台上唱戏,因为都是自己人,套的是资方的钱,套一年,接着争取套下一年。套几年算几年。
反正不少挣。尤其是暴利行业的,比较医疗行业,这么玩的公司大有人在。
最后有人要问了,这么玩下去,咋收尾啊?
你想多了,公司经营不善好多原因,有大环境因素,有各种因素,反正不是某个人的因素。赔赚很正常,你当初就是风险投资,没风险就不叫投资。
该辞职辞职,该走人走人,你说了算。反正我挣了几年钱了,而且是高薪,大不了换一家,接着忽悠。
此可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总结
大概得流程介绍完了,各位求职,投资的时候一定小心。至于那些天使投资方,大的风险投资方的资金来自何处,我就不懂了。反正我介绍的这样的手法比较“LOW”,也比较常见。至于许家印恒大集团的玩法,我是捉摸不透的。
来源:戏说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