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据说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话。
师,老师;友,朋友;徒,徒弟。
理解这句话有两个误区:
其一,误解为选人之道,这句话说的是用人之道;
其二,忽略“用”字的含义,此次的“用”指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别人,与人相处,并非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以……(师/友/徒)之礼对待”。
这句话正确的翻译是“用看待老师的心态与人相处,这样的领导者必定能称王;用对待朋友的心态与人相处,这样的领导者可称霸一方;用看待徒弟的心态与人相处的领导者终将一事无成”。
再看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源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是谋士郭隗(wei)讲给欲兴国强兵的燕昭王: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者至者三”。
简单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求贤若渴,重金礼聘人才。
中国人讲究“近悦远来”,“礼贤下士”。贤能、名士、师父和朋友,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靠“处”出来的。你以什么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就可能变成怎么样的人,而且你这种处事风格也会吸引来这样的人来到你身边。而不是让你用分别心去对待周边的人,把他们分成了师、友、徒三类。
“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的也不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是讲的每个人都有所长,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管理学也有一句名言,“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我们要用人所长。
所谓师者,就不是那种言听计从,而是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你的目标、愿望、手段进行评估,进而与你进行交流,一起来优化你的路径,优化你的解决方案的人。
所谓友者,不是那些阿谀奉承,而是地位是平等的,能以相对比较平等地对话,而不是那种言听计从的跟班。是可以肝胆相照的,是放心把后背留给别人的,是愿意暴露伤口和软肋给他的人。
所谓徒者,就是他们的认知明显地低于你,他们从内心里真心地认为你是一贯正确的。这种认知差和地位差,就会导致整个信息传递方式和决策过程都表现为言听计从。
什么叫老师之礼?
就是不断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把每个人当成自己的老师。
什么叫朋友之礼?
就是以平等,对等的方式和他人相处,而不是控制,不是溺爱。距离不远,但不能突破边界感。可以更多解读为一种支持的态度:就是我提供资源和信息,决断你自己来。
什么叫徒弟之礼?
就是看谁都不如自己,高高在上,傲慢狂妄。总是想显示自己的能耐,缺少了敬畏。一个人永远不要自己的兴趣来对抗别人的专业。你业余的深刻教训可能对于专业人来说只是基本常识和基本功。如果领导者只懂得使用那些能力不足、只能盲目服从的人,最终会导致团队的局限性和失败。
讲到领导力,也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地强调“执行力”。
什么叫“执行力”?就是我下指令,你执行。这是忽略人性的机械论的管理方法,多见于古代君王、军队或机关,这是一种典型的“用徒者”。
现代的领导力讲究的是“支持”型领导力,就是在共识的基础上,给下属提供资源和视野,让他们在共同目标下去决断,去做事,去协作。因“太上”而“自然”。
支持型领导力讲究的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三个词:“去中心化”+“异质化”+“独立判断”。
什么叫“去中心化”,就是不是所有的决策都从领导中心出,而是采用分布式和分级决策。
什么叫“异质化”?就是强调团队的多样性,在重大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太过轻易通过的重大决策,太过整齐划一的决断很有可能会掉入万劫不复的结果。
什么叫“独立判断”?就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位置进行不受干扰的判断。这样的统筹绩效才可能有最优解。就像统计学所说的那样,“不随机独立发生”的数据点是没有意义的,应用到领导力中也如此。
“去中心化”、“异质化”和“独立判断”,不就是“用师者”+“用友者”另一种诠释吗?上千年前的曾子,和现代领导力学却在这里不期而遇,真是神奇神奇。
来源:一家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