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KPI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二八原理”同样适用,即80%工作任务是由20%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KPA(Key Process Are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这些关键过程领域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些关键过程领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能力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Goal),并且指明了一组相关联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s)。实施这些关键实践就能实现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从而达到增加过程能力的效果。KRA(Key Result Areas)意为关键结果领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
采用KPI制度后,大公司的创新力急速下降
公司上了一定规模之后是很难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办法就是设定KPI,而只要采用了KPI制度的公司绝大多数都会发生创新力急速下降的情况。
并不是说KPI制度不好,没有这制度一个团队的人数就上不去,但KPI制度不能滥用,不是什么样的公司都要盲目追求规模的。
最近中国的人工智能软件DeepSeek震惊世界,但更令人震惊的是DeepSeek的员工规模才150人,却搞出了世界最顶级的科技创新。而创造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公司,所有员工才140人。大疆无人机第一版发售的时候,全公司仅有约50名员工。
而那些人数几千乃至于几万的大公司,却好多年都碌碌无为,啥创新都没有,一天到晚炒冷饭。比方说苹果公司,雇佣了16万员工,已经足足十几年了都还在吃苹果手机以前的老本,每一代新手机除了换最新的芯片基本啥都没有。而从苹果公司的组织架构来分析,这家公司已经彻底完了,再给10年也不可能创新出什么东西。
小公司创新力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创新这个东西就是要乾纲独断的,一个人创新效率是最高的,实在不行非要拉一个团队,那也必定会有一个核心人物来构成大脑,其他人都是辅助,都在这个核心的指引下前进。
一个人就能鼓捣出震惊世界的新发明,能直接赚大钱的那种,那个黄金年代早就过了,工业时代的时候那些前辈已经基本把一个人能搞定的创新全部都搞定了,剩下的都是那些一个人搞不定,必须要团队合作的。
一旦需要团队合作那就麻烦了,需要这个创新者不仅具备创新的大脑,还具备管理的能力,还要能发的起工资买得起设备,这样才能把成功创新。难度激增,所以后工业时代之后发明创造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但质量在急剧上升。
到了今天,那个创新的平衡点在一百多人左右,人少了不行,但人多了也不行。人太少,很多活忙不过来。人太多,那个核心人物就管不过来。想管理大团队必须用KPI制度,这是目前最优的制度,但KPI制度的精髓是怎么定KPI,知道怎么把活给细分拆解,谁谁谁每天需要完成哪些哪些。
优点是就是利于管理,利于计算工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如果公司执行了KPI制度,那KPI规定我要做的,我会非常积极的去做,KPI没有规定我要做的,那我就不很乐意去做。如果KPI没有规定我要做,而且做这个事会有很大风险,那绝对不做。
因此KPI是创新的天敌。对于大公司来说,或者说大多数大公司来说,创新的KPI没法定,因为创新就代表着要做出还不存在的东西,既然这个东西还不存在,那就没人知道要做出这东西需要哪些步骤。
如果不知道步骤,那你就不可能去定出KPI,而创新风险极大,收益不明,你也没法用收益去衡量创新。比如阿里巴巴以前搞了个达摩院,立志搞科研创新,但后来发现没法管理,决定让达摩院自负盈亏,差点被人骂死。不是阿里定政策的人脑残,而是确实没法管理达摩院,严重依赖KPI的阿里管理层对于管理达摩院完全无从下手,而上级的命令是必须要把达摩院搞起来,必须要科研创新,那最后只能放权给下面人。单纯的放权但不加以约束,那必定会滋生贪腐,最后必定是一地鸡毛,所以只能加一条盈亏自负。但是如果要盈亏自负,真有能力的人就自己创业去了,谁还待你达摩院啊,反正是盈亏自负。所以曾经声势震天的达摩院迅速就偃旗息鼓了,现在已经很久没人提及了。
听起来似乎只要是大公司那就没法创新了,但这个世界上有华为和比亚迪啊,这不仅是大公司还是巨无霸公司,他们是怎么创新的?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华为去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700亿,比亚迪去年的研发投入超过400亿,这个规模远远超过了个人以及一般小公司的承受能力。别说1700亿,就算是400亿研发费,那意思都是一天投入超过1亿元了。
而DeepSeek团队的总研发费用才0.3亿人民币,差距巨大。
所以华为和比亚迪进行科研立项的时候,亿只是基础计量单位,只耗资1个亿的项目都不好意思立项,这就让它们科研创新的东西是普通个人及小公司无法涉足的。个人和小公司的创新力和创新积极性是一定比华为比亚迪要强的,同样100个亿砸出去,个人砸的100亿绝对科研成果更多,而且要多的多。但个人砸不出100个亿,甚至能砸1个亿的个人都基本没有,而很多大型科研领域光基础设备都好几个亿。所以双方并不是竞争对手,因为不在一个领域进行竞争,能和华为比亚迪竞争的只能是大公司,还是巨头级大公司。
华为的制度论创新力确实比不过个人,但华为只要比其他大公司创新起来更灵活就足以胜出。但仅仅科研投入资金规模大并不代表能赢,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那个能力把创新这件事给拆分成KPI,在这一点上华为有独特的优势,也是华为最终胜出的根本。华为无法把人类所有科研创新都给拆分,但华为有能力在一些科研创新领域把每个工作步骤都给拆分,然后组成KPI,把科研攻关这个活给工业化流程化,剩下的就是投钱不断的试错。只要能拆解科研的步骤形成KPI,那华为的制度就会开始发力,科研就会迅速取得进展。
所以这种事一般是科学界先出了东西,甚至大学的实验室已经有了半成品,一个大概的方向已经确定了,然后华为等企业来负责把剩下的落实,从科研到生产出工业化成品。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办法也都差不多,所以产学研不是互相冲突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即便如此,对于已经可以拆解为KPI的科研项目,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对于那几个科研的灵魂带头人物也是谈感情谈理想,让他们愿意为了梦想而战,少了那几个灵魂人物也是玩不转,并不是能把科研项目拆解为KPI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最源头的那几个创新人员所做的事情,真的是太难拆解成KPI了,甚至走哪个方向去科研都是他们来给公司制定的,其他人等级再高都没有插嘴的份,因为真的搞不清楚,只能选择相信。
因为科研方向是这几个灵魂人物定的,所以KP其实也是他们定的,只有他们几个知道怎么去拆解步骤,因为终点打算落在那里只有他们清楚。而这几个科研灵魂人员所做的决定也不是每次都对,严格自负盈亏只会让这些人彻底丧失工作积极性,但也不能完全不考核。所以为了让这些人尽心尽力就只能谈感情谈理想了,钱当然给够,但更多的是为了梦想而科研。所以带头人是怎么带团队的,以及企业文化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华为和任正非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公司的高层人人都想赚钱,但并不是只为了赚钱。
而苹果公司作为反例就是另一番光景,其带头人库克只想更快更多的拿到股权激励给自己赚钱,而这些只和股价有关,所以库克给下属制定的KPI也都只和股价有关。正常来说也没啥问题,但库克团队有点太钻钱眼了,过于的追求自身奖金,不考虑苹果公司的未来,只想尽快让自己发财。库克自身过于注重个人私利,过于注重短期私利,那就没法和手下去谈理想,所以最后大家的理想都是迅速从公司身上合法套钱而已。那就没人愿意去冒风险搞科研,没有那几个科研的灵魂人物带头,你根本没办法定出科学合理的KPI,最后就会发现自己的科研资金砸下去之后,下面一群人看起来都很努力,但交出来的科研成果永远是稀烂无比的情况。你定的所有KPI他们都完成了,但就是没成果,不过奖金可不能少发。类似苹果这样的情况其实国内好几家大型科技公司都有,带头人靠技术起家,但公司庞大之后自己不干技术了,又过于注重私利,导致没办法靠梦想去笼络科研灵魂人物来帮忙定KPI后,整个公司再也没能搞出什么科研成果。
非科技公司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米哈游,也就是《原神》的制作公司,当初也是惊艳全球。这几年米哈游发财了,发大财,员工越招越多,游戏也越做越多,星穹铁道和绝区零一个接一个做出来,但质量是越来越差。人物建模是越来越精美细腻,说明招人多还是有用的,但故事越讲越烂。原神前期的故事相当的恢弘,而现在天天在那里嘤嘤嘤,说一些小孩子过家家的故事给你听,动不动就让你和一群小孩玩捉迷藏,字面意思的捉迷藏,相当的幼稚无聊。一个游戏如果讲不好故事,建模再好有啥用?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米哈游公司只依赖那3个创始人,甚至只依赖那一个核心创始人,整个公司就只有他们是愿意雕琢剧情的,是“大脑”,其他人全部只会按令行事,按KPI做事。因为大脑数量有限,所以游戏越多越不愿意费尽雕琢,然后自己也发财了,财务自由,想享受生活了,不愿意再事必躬亲了,想让下面人动脑子替自己赚钱,但又没法谈梦想,那下面人交上来的就是绝对不会犯错的嘤嘤嘤低龄游戏。你可以说这些故事讲的太普通,但不能说这故事讲的有啥错,作为一个混奖金的打工人真的没必要去搞那些恢弘精彩但吃不准老板喜不喜欢的故事,没必要去冒着被毙掉重新来的风险。看看米哈游你就知道,别说科研了,就算只是招人来写点好故事都那么的困难。
影视行业也一样,讲个好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严重依赖于好的编剧和导演,只有这些人独挑大梁才有可能拍出好电影,单纯砸钱一点用没有。美国也一样,当初的游戏天王暴雪公司被收购,换了那几个灵魂人物之后,直接就彻底废掉了,从此变成了暴雪出品必属垃圾。因此我们发现科研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定KPI,因为KPI这种东西天生就只适合已知甚至是熟知的事务,未知的东西是没法搞KPI的。而不搞KPI,大公司一般来说就很难安排下面人做事,能拉来科研领军人物为公司的普通人定出合理KPI,然后对这些科研领军人物给钱还是谈理想取得一个巧妙平衡点,这个只有少量公司机缘巧合下才能完成,而且其实并不稳定。
所以最适合创新的就是小公司,甚至是个人,他们创新效率最高,创新动力最足。所以中国对小公司征收的税率很低,特别低,低到在我看来只是培养小公司一个纳税习惯而已,实际上只对大公司收税,给小公司长大的机会,等小公司变成了大公司再收税。
有才华的创始人带着几个人甚至就自己一个人,先搞一点不能引领世界震惊世界,但可以赚钱的小创新,然后慢慢积累经验和资金,慢慢招几十个人,然后搞“大事”。
这个过程中能积累多少资金,和国家是富还是穷有极大的关系,富国一个普通个人为了梦想和好奇能拿出的资金,和穷国一个普通个人为了梦想和好奇能拿出的资金,差距极其巨大,那是几十倍乃至于几百倍的差距,特别穷的国家其个人能拿出来的此类资金甚至能接近于零,温饱线以上的才有资格拿钱去谈梦想和好奇。
起步差太多,积累和出头的概率就会差太多,等比例差距,所以我们会发现极具创新力的人才怎么全在富国。现在中国还没那么富呢,创新就开始不断冒出来了,就是因为我们达到温饱线以上的财富变得越来越多,然后我们受过教育的人多,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经大到了接近于不收税。
所以这几年创新才突然变得那么多。
来源:远方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