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三十一 慰问团三次赴朝

关怀慰问人民子弟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其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三次组织慰问团,慰问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及朝鲜人民,表达祖国人民对志愿军及朝鲜军民的热爱之情和抗美援朝的坚定决心。赴朝慰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是抗美援朝运动的精彩之笔。

首届慰问团赴朝“鼓励士气,扩大抗美援朝宣传”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运动陆续在全国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在全国更加普及和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鼓励志愿军英勇作战,中共中央于1951年1月22日下达《中央关于组织赴朝慰问团的指示》,决定组织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要求中央组织慰问总团,各大行政区各组织一个慰问分团。参加慰问团的条件:必须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政治面貌清楚,主要应由党团员和进步分子组成,吸收部分有代表性的中间分子或中间偏右分子参加,以便向各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日,抗美援朝总会立即决定组织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并向全国发出组织慰问团的通知。

首届慰问团,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以及文艺工作者及各界知名人士组成,设1个总团和8个分团,共575人。其中,正式代表210人、曲艺服务大队85人、文艺工作团94人、电影放映队17人、工作人员及记者78人,其他91人。

总团长由廖承志担任,副总团长由陈沂、田汉担任。直属分团团长李颉伯,副团长刘清扬、赵国有;第1分团团长李敷仁,副团长艾寒松、鲁世英、刘开荣;第2分团团长陈播,副团长刘野亮、廖亨禄;第3分团团长陈巳生,副团长李澄之、李开轩;第4分团团长郑绍文,副团长李洁之;第5分团团长张明河,副团长曾震五、方纪;第6分团团长高崇民,副团长周鲸文、周范文;第7分团团长王文彬,副团长黄中。

1951年3月底,首届慰问团肩负祖国人民的重托,带着全国人民献赠的一面面锦旗和数量可观的慰问金、慰问品,以及一封封充满深情的慰问信,离京赴朝。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和副主席彭真,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

4月初,慰问团抵达朝鲜,受到了朝鲜军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热烈欢迎。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副局长金日、朝鲜民主青年同盟委员长金顼镇、朝鲜民主妇女同盟副委员长李金顺为首的欢迎团到国境迎接。志愿军总部机关也派代表迎接。慰问团总团及直属分团抵达平壤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于4月20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4月19日和21日,总团长廖承志,副总团长陈沂、田汉,分别晋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枓奉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并献了礼品。21日,金日成设宴招待了慰问团全体代表。

4月17日,慰问总团和直属分团向人民军总部献旗献礼,并于4月30日慰问志愿军总部,代表全国人民向志愿军首长致敬致谢,并献旗献礼。慰问团总团长廖承志还将其母何香凝老人亲手画的一幅《猛虎图》献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志愿军领导机关特别举行千余人的文艺晚会,并向慰问团代表们报告志愿军英勇作战的光辉业绩,对祖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及生产建设,表示深切的谢意与关怀。

在平壤期间,慰问团总团及直属分团,参加了朝鲜人民军战斗英雄、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文艺界、教育界、医务界和工商界的座谈会,并分6个小组赴平壤附近的工厂与农村,慰问战斗中的朝鲜人民。

慰问团的另7个分团,分别到前线和接近前线的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战斗部队、后勤部门、民工大队及后方伤兵医院的驻地,亲切慰问中朝军队的指挥员、战斗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人员、民工和医务工作者。

慰问团将携带的祖国各地人民捐献的大批慰问信、慰劳品与慰劳金,赠送给志愿军指战员,并转达了祖国人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随团的文艺工作者们不辞辛苦,在“联合国军”飞机经常袭扰的情况下,为指战员送上精彩的节目。

在慰问中,第2分团副团长、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廖亨禄,曲艺服务大队副大队长、天津市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曲艺服务大队队员、天津市著名琴师程树棠,参加慰问团汽车运输工作的副连长王利高等4人,遭美军飞机轰炸扫射,光荣殉职。慰问团返回祖国后,首都各界5000多人,于6月2日为4位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郭沫若在追悼会上讲话,并向4位烈士敬献了花圈。慰问总团团长廖承志,介绍了4位烈士的简历和烈士们在赴朝慰问中积极、英勇工作的事迹。

慰问团在朝慰问期间,正值中朝军队紧张进行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祖国人民代表亲切的慰问,给了志愿军指战员们极大的鼓舞,他们像欢迎亲人一样欢迎和接待祖国人民的代表,并赠送战利品给代表们作为纪念。他们还纷纷写决心书,坚决表示要消灭更多的敌人,争取更大的胜利。慰问团所到之处,都会听到“为世界人民立功!为朝鲜人民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不把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决不回国!”“用更大的胜利回答祖国人民的慰问!”等口号。朝鲜军民在接受慰问和接到慰问品后,也向慰问团表示,要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密切协同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来回答中国人民的热情支援!

志愿军某连连部派人把从祖国送来的许多慰问品领回来,很快就分发给各班。1班顿时轰动起来,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祖国人民的礼物。战士们边抽着祖国的香烟、吃着甜蜜的水果糖,边谈论着要多杀敌人,报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平时不大讲话的朱永年也在大家面前表决心说:“我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平时爱说爱笑的班长姜永和却一声不响地低着头,两眼盯着手里的慰问袋。一个战友向姜班长打趣说:“班长怎么了?难道看到了祖国寄来的东西就想家了吗?”姜班长激动地抬起头来,把慰问袋举得高高的,对大家说:“你们看,这个慰问袋多漂亮啊!”这个红色的慰问袋,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慰问袋上面缀着一个五角星,中央绣着金黄色的字:“献给我们最可爱的战斗英雄——黑龙江省绥化姜淑珍赠”。原来,这个慰问袋是姜永和的妹妹亲手缝制的,谁能想到,它竟然奇迹般地送到了哥哥手里。

第二天,连队墙报的挑战栏内贴出这样一张挑战书:

亲爱的本班全体同志:

我们要用胜利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的热爱。我提出下列几点向大家挑战:一、在这次练兵中,保证学会一元化的射击要领;二、确实学会新武器;三、争取在战斗中立功。

姜永和

不到半个小时,班里战士们的应战书就贴满了决心栏……

1951年5月29日,慰问团圆满完成赴朝慰问任务回到北京。第二天,首都各界举行欢迎集会。慰问团带回志愿军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和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深深的感激之情,也带回美国等国军队屠杀蹂躏朝鲜人民的滔天罪行的证据。

他们根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安排,分别到全国2050个县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更加激励了全国人民支援前线的热情。

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前夕,再组慰问团慰问前方将士

1952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的通知。通知高度赞扬中朝军队两年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要求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两周年的日子,应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他们的家属及烈士家属表示敬意和慰问。同时通报:最近本会已组织了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进行慰劳。

第二届慰问团的人数约为首届慰问团的两倍,共1091人。其中,各方面的代表共361人,由歌舞、京剧、评剧、曲艺等优秀演员组成的各文艺工作团团员共495人,其余是记者及慰问团的工作人员。慰问团由1个总团9个分团组成。

慰问团总团长由刘景范担任,副总团长由陈沂、李明灏、胡厥文、周钦岳担任。第1分团团长吴觉农、第2分团团长辛树帜、第3分团团长王文彬、第4分团团长胡厥文(兼)、第5分团团长张轸、第6分团团长张明河、第7分团团长陈先舟、第8分团团长王向立、第9分团团长宁武。除担任慰问团总团和各分团领导的许多是知名人士外,慰问团成员中也有许多知名人士,如马恒昌、叶盛兰、杜近芳、小白玉霜、常香玉、金焰、赵丹、高元钧、董存瑞烈士的父亲董全忠、志愿军空军英雄张积慧的父亲张本周等。

慰问团除第9分团留在后方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总分团和其余8个分团于9月18日离开北京,10月上旬先后到达朝鲜前线。

10月20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和赴朝慰问团在志愿军总部所在地联合举行大会,热烈欢迎赴朝慰问团的到达,慰问团亲切地向志愿军领导机关表示慰问。大会气氛热烈,会场的主席台上摆满了祖国人民献给志愿军的各种慰问品的样品,会场两旁悬挂的标语上写着“我们衷心地感激祖国人民全力支援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坚决以实际行动争取抗美援朝斗争的最后胜利,回答祖国人民的热望”。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政治部副主任杜平,慰问团总团长刘景范,副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及志愿军领导机关各直属单位干部和慰问团代表500多人参加了大会。双方领导及志愿军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1日,志愿军代表团抵达平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特组织迎接委员会,并派迎接委员会委员长、共和国政府人民检阅委员会副委员长朴泰俊亲往迎接。次日晚,平壤市各界人民举行盛大欢迎晚会。23日上午,以总团长刘景范为首的19位代表晋见了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金枓奉委员长,并献旗献礼。

26日下午,刘景范总团长与19位代表晋见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晋见会上,刘景范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向金日成和他领导下的朝鲜军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接着,由慰问团向金日成献旗、献礼。长达8尺的紫红金边的湘绣锦旗上绣着“中国人民将永远坚定地与英勇的朝鲜人民在一起,为彻底战胜美国侵略者而奋斗”。礼品中有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的湘绣像,彩色壁毯等贵重物品。壁毯上绣有中朝两国国旗,正中是“中朝两国人民团结万岁”10个大字。

金日成在致辞中,对中国人民给予朝鲜人民无私的援助和巨大的鼓舞表示衷心的感谢。晋见毕,金日成举行盛大宴会亲切招待刘景范团长及各位代表。25日上午,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亦举行大会,热烈欢迎刘景范团长及慰问团代表。

慰问团在朝鲜共进行了40多天的慰问活动。采取慰问大会、座谈会和访问等形式,共开大小会3100多次,比较普遍深入地慰问了中朝部队的指战员、伤病员和一部分朝鲜民众。慰问团员把祖国人民的关怀送到前线连队,送到前沿阵地,还分别到烈士杨根思、罗盛教、姚庆祥等坟前举行了扫墓仪式。文工团和电影队为中朝战士们和部分朝鲜人民演出了近3000场歌舞、曲艺、杂技、京剧、评剧和电影。第2、第5分团在开城期间,向朝中停战谈判代表团及当地政府、劳动党地方组织和各界人民进行了热烈的慰问,并向他们献上珍贵的礼品。

慰问期间,代表团转达全中国对中朝部队的关怀和中国3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向中朝部队献旗和赠送各种礼品。同时,代表们广泛收集了中朝战士的英雄事迹。

各分团的代表们为完成全国人民所托付的神圣使命,不怕困难,不惧危险。有的带病涉过一尺多深的烂泥,去到海岛上慰问守卫海防的英雄战士;有的冒着大雨,步行10多里,到铁道部队进行慰问;有的穿过“联合国军”炮火封锁线,到白马山附近的高崖山、晓星山前沿阵地慰问志愿军英雄部队;有些代表还到上甘岭前线慰问顽强进行6昼夜坑道战、打退“联合国军”20余次冲锋的机枪班长卢何等英雄们;有的代表深入文登公路一带前沿阵地慰问坚守400天的某部功臣团,写信向坚守鱼隐山阵地的英雄们致敬……

慰问团到达朝鲜前线的消息,通过无线电、电报和电话,通过人与人的交谈,飞快地在朝鲜前线、后方的朝中部队和朝鲜人民中传开。战斗在火线上的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口上扎上松门,贴上“迎接亲人”“以战斗的胜利迎接祖国人民的使者”等标语。战士们敲打着用炮弹壳制作的锣、钹等乐器迎接祖国亲人。

中朝部队用强有力的反击战和坚强的阻击战,在10月份创造歼敌6.3万余人的光辉胜利,以此胜利作为对新中国国庆节、志愿军出国两周年和迎接慰问团的献礼。

短暂的慰问,加深了前后方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起战士们更大的战斗热情和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决心。

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及其各分团的代表们,怀着对前方将士无比崇敬的心情,满载着丰硕成果,于11月中旬先后回到沈阳,12月5日回到北京。

第三届慰问团赴朝慰问,分享胜利的喜悦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实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朝鲜停战的宣传指示,对宣传的基本内容、宣传口号和宣传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中央要求“停战协定签后,抗美援朝总会将会同军委总政治部,组织规模较过去为大的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人民军和朝鲜人民。各地抗美援朝分会亦应同当地军区机关和政府民政部门,慰问回国的志愿军及其伤病员,慰问志愿军家属。政府民政部门并应检查一次优抚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朝鲜停战的各项宣传和庆祝活动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于9月23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代表全国人民慰问在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事业中建立伟大功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会议推选贺龙担任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

经过筹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组成。慰问团除总团外,下设8个分团。总团副总团长是:邢西萍、章伯钧、蔡廷锴、章乃器、朱学范、陈沂、吴晗、刘芝明、康克清、梅兰芳、老舍、赵寿山、王维舟、吴克坚、邵式平、平杰三、张维桢、哈丰阿、周信芳等19人。8个总分团,第1总分团团长邢西萍、第2总分团团长赵寿山、第3总分团团长王维舟、第4总分团团长吴克坚、第5总分团团长邵式平、第6总分团团长平杰三、第7总分团团长张维桢、第8总分团团长哈丰阿。

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最大,总人数达5448人。其中代表1994人,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还有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革命烈士家属、社会知名人士、科学工作者和文教工作者的代表。其中有罗盛教烈士的父亲罗迭开、杨连第烈士的父亲杨玉璞、邱少云烈士的弟弟邱少华等。慰问团还有由全国40个剧团组成的文艺工作团,约3100人,几乎包括了全国主要剧种中最负盛名的演员,其中有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言慧珠,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时乐濛,歌唱家喻宜萱、周小燕、王昆、郎毓秀等。

慰问团与前两届一样,为志愿军和人民军携带了大量的慰问品,其中有金笔、搪瓷杯、手册、纪念章和彩色明信片等,还有中国最著名的土产和工艺品、近百万封慰问信、800多面锦旗,以及新中国建设图片。中国人民还特地为朝鲜人民选制了大批礼物,还有专门献给金日成和彭德怀的礼品。

1954年1月8日下午,抗美援朝总会举行常委扩大会议,听取贺龙关于第三届慰问团的工作报告。贺龙报告了慰问团在朝鲜对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工作,以及给予朝鲜人民和朝、中人民军队的鼓舞。慰问团在朝鲜的慰问,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朝人民的友谊团结,鼓舞了志愿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决心。

曾三次参加赴朝慰问团的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记录了3次赴朝鲜慰问的情况。他说:

祖国人民组织了三次赴朝慰问团,三次我都参加了。我记得第一次到朝鲜来,敌人的飞机贴地飞,一切慰问活动都得放在晚上。白天大家就隐蔽在树林里或是在又暗又潮的防空洞里。那时,志愿军同志们的战斗和工作都非常艰苦、紧张。他们吃得很苦,有时就吃炒面、喝凉水。我们慰问团的同志,有时也吃不上饭。有一次,我们整天每人只吃了几块饼干。但这还是部队省给我们吃的……我第二次来朝鲜就好了一些。咱们的高射炮和空军部队把敌机的威风打下去了,有的地区白天也能坐汽车。咱们一天三餐都可以吃得很好了,防空洞里还砌了暖炕。我们见到志愿军同志们的脸上也都红润了。这次到朝鲜,情况就更不同了,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火车一直来到目的地。

志愿军同志把我们的吃饭睡觉安排得跟在祖国一样舒适,晚上一开电灯,舞台上雪亮,成千成万的观众可以坐在台下看戏,不必再把白天当黑夜、黑夜当白天过了。这些生活上的变化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迫使敌人不得不接受了停战。

我来了三次朝鲜,就像上了三堂大课。……我衷心地祝福志愿军同志们在严守阵地、保卫和平和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新任务中,功上加功!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