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四十 “好战分子”韩先楚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海南岛战役结束不久,1950年6月底,美国派兵干涉朝鲜内战并入侵台湾,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此时,上级正在考虑韩先楚新的任职,提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等三个职务,让他考虑选择,征求他的意见。韩先楚说:“我是个打仗的人,还是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锻炼吧!”他毅然选择了到准备与武装到牙齿的有高度现代化装备之敌较量的部队去。

7月13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从中南等地抽调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安全和随时准备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韩先楚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7月下旬,韩先楚率领第40军等部从海南岛出发北上,到达东北边境执行临战准备任务。兵团司令部进驻鸭绿江边安东(今丹东)。

挥戈北上跨过鸭绿江

韩先楚作为东北边防军先遣兵团的副司令员,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积极协助邓华司令员进行入朝参战的准备工作,到基层调查研究,教育部队树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克服恐美情绪,苦练杀敌本领。认真研究美军的装备、战斗力,以及朝鲜人民军同美军作战的情况。他联系我军长期的作战经验,倡导近战夜战,猛打猛冲,大胆穿插、迂回、包围,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法。在具体组织指导备战训练中成效显著,为志愿军入朝参战,打败敌人的猖狂进攻,准备了有利条件。

10月9日,韩先楚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会后,他积极协助邓华组织兵团所属部队实施临战准备,随时待命入朝参战。兵团各部召开誓师大会,决心打败美国侵略军,支援朝鲜人民的解放战争。

10月19日,志愿军第13兵团部队奉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命令,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20日,韩先楚同兵团其他领导人根据19日晚第一批部队过鸭绿江的经验,给后续过江部队发出《部队过江桥应注意事项》的指示。为了秘密入朝和防止敌机袭击,指示对部队过鸭绿江桥的起止时间,组织指挥,汽车、火炮、人行的道路和间距等,均做出明确要求,及时指导后续部队迅速和安全过江。同日,他还同兵团其他领导人为了实现入朝作战的第一步战略企图,签署《给各军师团贯彻出兵指示》的电报,提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停止敌人的进攻,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捕捉战机,很好地防空隐蔽,求得能歼敌伪三个师,战局即可改观。”

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10月24日,韩先楚同兵团其他领导人及机关,在大榆洞同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的志愿军领导机关会合,组成志愿军总部机关。25日,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从此,他协助彭德怀司令员精心计划和组织指挥志愿军在朝作战,并成为得力助手。

志愿军主力入朝后,由于“联合国军”是高度机械化装备,运动速度快,先期进至我预定防御地区,战场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电示志愿军将原定阵地防御改为运动歼敌的方针,要求打好出国第一仗。彭德怀立即改变原计划,集中西线4个军,采取军、师分途歼敌,经过一系列战斗,争取全战役歼敌一两个师的兵力,制止敌人的进攻,稳定朝鲜战局。

韩先楚对此坚决赞同。他认为,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敌,是我军的长处,有利于初战必胜。他要求参战部队必须严格准时地赶到预定攻击地域,尤其是担负向敌侧后实施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更不许稍有懈怠。

为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实施指挥,韩先楚深入到前沿作战部队中,直接了解掌握战场情况,及时指挥前线部队的作战行动。他指挥部队连续突击,取得先机之利。为稳定战局做出了贡献。

韩先楚指挥作战,善于根据敌情、地形和我情,灵活用兵,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听取下级的正确意见。他指挥坚定,关照全局,用小的代价去争取大的胜利。

挥师西插堵击美第9军

1950年11月上旬,第一次战役刚结束几天,志愿军决定发动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是“节节抵抗,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先将敌诱至预定地区,尔后突然发起攻击。战役的突破口选在德川、宁远等地。

德川等地能否顺利突破,直接关系着整个战役的进行。首先要歼灭南朝鲜军第6、第7、第8师,打开战役的缺口,并以有力一部,突击敌人纵深后方,断敌退路,为整个战役扩张战果创造战机。这是关系战役全局的一着险棋,也是第二次战役中十分重要的一招。韩先楚亲临前线,独当一面,坐镇指挥。

他带着彭德怀的重托,离开志愿军司令部,赶赴作战部队。他不顾连日指挥作战的疲劳和敌机的狂轰滥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同广大指战员一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发现凡是能扬长避短,敢于大胆穿插、渗透,猛打猛冲的部队,都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敢打近战夜战,就能减小敌机和炮兵火力的杀伤作用;敢打运动战,使敌人不易展开火力,便可有效地减低敌人机械化装备的威力。

他同老战友梁兴初军长等总结经验教训,精心研究部署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方案。决定将第38军兵分三路行动,一部越过大同江,穿插到德川以南地区,从敌侧后进行攻击;一部通过海拔1000多米的妙香山,插到德川以西,切断敌西逃的道路;一部歼敌炮兵营后进到德川以北;第38军侦察支队,连夜急进60公里,插到德川以南的武陵桥,监视并阻击南朝鲜第6师,从而形成对德川南朝鲜军第7师的包围。

11月6日起,“联合国军”以一部兵力向志愿军阵地作试探性进攻后,执行防御任务的部队,利用敌人恃强骄横的情绪,故意示弱,纵敌前进,以小部兵力节节抵抗,各部主力秘密隐蔽在敌侧翼和山区,待机出击歼敌。

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发起后,第38军很快拿下德川。随后,韩先楚命令第38军火速向美军第9军后方价川、三所里穿插迂回,抢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配合正面进攻部队歼击该敌。为实现战役目标,他亲自打电话给该师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和副师长刘海清,直接下达指示,他要求说:“第一,你们必须保证在今天下午6点以前从现地出发;第二,在路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伤亡,你们没有权力停下来;第三,到达三所里以后不论会付出多大代价,你们必须把敌人截住。”第113师不负众望,及时穿插到三所里,牢牢切断“联合国军”南逃之路。

韩先楚在这次战役中的卓越指挥,对夺取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指挥右翼兵团,前出三七线

第二次战役后,整个朝鲜战局已大为改观,“联合国军”退至三八线,并转攻为守,并且由轻视我军转向对我军产生畏惧,志愿军已夺取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950年12月下旬,志愿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突破“联合国军”既设的三八线防御阵地,“歼灭临津江东岸迄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布防的南朝鲜第3、第6、第2师及第5师一部”,如发展顺利,即相机占领汉城和春川—洪川—襄阳—江陵一线,尔后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

韩先楚受命指挥志愿军右翼突击兵团的第38、第39、第40、第50军等,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首先集中力量歼灭南朝鲜军第6师,再歼第1师;然后向议政府方向发展攻势。他根据战场情况和两次战役的经验认为,突破的口子不能张得太大,一次歼敌也不能太多,应逐次歼敌。12月23日,他决定,部队以突破汉滩川、临津江,歼灭南朝鲜第6师为目标,令第38军自板巨里—楼垈一线突破汉滩川后,首先歼灭永平里之敌,主力迅速向东豆川东南进攻;令第39军自石湖、新垈段选择第1师与第6师结合部,突破临津江后迅速向东豆川以南进攻;令第40军自麻田里突破临津江、汉滩川后继续向南攻击。

彭德怀等于12月24日复电,基本同意韩先楚的部署。同日,根据总的作战企图和新的情况,他对原部署做了修改,以第50军配合第39军作战或打南朝鲜军第1师。此后,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敌情通报,又对第38、第39军作战部署等进行了调整。

他为了打好三次战役,实现上述目标,于12月27日发出《各军在战术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指示,要求巧妙运用战术,迅速歼灭南朝鲜第6师,以便对付美军增援及开展第二步作战,强调各级应展开大部兵力进行攻击,加强炮火掩护,打敌坦克,摧毁敌炮兵阵地,合理使用弹药,各级应派指挥员随先头部队前进。

12月31日,韩先楚指挥右翼集团,在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配合下,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从茅石洞至永平地区34公里正面突破。在猛烈炮火支援下,4个军迅速突破敌三八线阵地,向纵深发展,一昼夜即前进15至20公里。至1951年1月2日,“联合国军”的部署被打乱。“联合国军”害怕被歼,开始溃退。韩先楚指挥部队向仁川、汉城、水原、杨平方向追击前进。1月3日,第50军于高阳地区全歼英军第29旅一个步兵营及一个坦克中队;第39军在议政府以西釜谷上里地区歼灭英军第29旅两个连。1月4日,第50军及第39军一部与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并肩作战,解放了南朝鲜首都汉城。接着渡过汉江,继续向仁川、水原方向前进。1月6日至7日,又在果川、军浦场歼美军和英军各一部,占领了水原、金良场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乘胜进占仁川。1月8日,志愿军的四个军,经过七昼夜的连续进攻,挺进了100余公里,前出到三七线附近,胜利结束了作战任务。

高干会上传经验

志愿军连续取得3次战役的胜利,为了总结前三次战役的作战经验,统一中朝两军的作战思想,部署下一步的作战任务。1951年1月25日至28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君子里联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

韩先楚在会上发言,他根据战争实践,在发言中主要讲了政治思想问题和战术指导问题,长达1万余字。对下一战役的战术指导问题,讲了8个方面的问题:

一、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但未大量歼灭敌人。第一至第三次战役,敌人处于败退的情况,无坚固工事,还不很顽强。三八线以南,山多、稻田多,纵深长,同时敌可利用我休整期间会加修工事,建立防线。

二、春季攻势作战,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作战,要求得大量歼灭敌人,必须在战术上力求迅速转移,避免拖延以及不必要的消耗战。要周密、充分准备,细密侦察,歼敌不要张得口大了,集中优势一点一股地歼灭敌人。担任侧后的部队,应该组织先头轻装团,以主力迅速向纵深穿插,插断敌之后路,如遇敌阻止,应以部队监视,主力迅速前进,不要因小失大。正面的部队不宜过多,不要过于集中,从侧翼迂回到敌人之后路包围歼灭。攻击部队应该集中力量全力突破,求得迅速解决战斗,避免消耗战斗。

三、小部队起大作用,协同大部队歼灭敌人。以小部队轻装,配好轻便火器,插到敌后,破坏桥梁,对付敌人快,以小部队破坏敌人的火炮阵地(打炮阵地,虽伤亡可能较大,然减少了我大部队的损失)。

四、下次战役,我兵力使用上,应是集中优势雄厚的兵力,按梯队配备使用。在思想上对梯队的连续突破作战,必须加强突击部队的火器,炮兵配备到营、团,能及时展开火力。

五、在纵深发展连续战斗,指挥员应走在前面,随时了解情况,捕捉战机。在两个部队执行穿插任务时,谁先到位置,应主动地执行任务,占领前部的位置。

六、通信联络问题。在三八线作战有的师与团失去联络,这在下次战役中各级司令部及指挥员要很好地研究与转变。

七、大胆使用炮兵,发挥火炮的威力。科学计算时间,选好运动道路,帮助炮兵解决困难。炮兵应该是积极地协同步兵作战。防止消极思想,下次战役纵深伸长,运输道路要很好地计算区分,防止拥挤,提高部队运动的速度和火炮效率。

八、关于利用白天作战问题。他说,白天作战是有条件的,利用朝鲜雾多;利用山大路小森林多,可以队形疏散地进行战斗;平坦地要在敌人溃散混战的情况下,可白天作战,敌机辨不清。要严密组织防空。与现代化的、多军兵种的敌人作战,我们的作战复杂了,各级干部要专门分工负责,掌握战役关键,战役战术的思想,必须与之一致。

韩先楚的报告,是根据前三次战役的经验,结合下一步的作战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汉江两岸斗顽敌

经过3次战役的打击之后,“联合国军”败退至三七线地区,同时亦逐渐摸到了志愿军作战的特点及弱点。他们利用志愿军人员疲劳、补给困难的弱点,乘志愿军后撤进行战役休整的时机,进行“反扑”。“联合国军”采取“磁性战术”“火海战术”,集中23万余人,发动追击,企图破坏志愿军的休整和补充,企图迫使志愿军退回三八线以北,乘机夺回汉城。

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为制止敌人的进攻,争取时间掩护二线兵团的集结,决定实施第四次战役。此役采取“西顶东反”的方针,一部分兵力在西线钳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则让敌深入,尔后集中志愿军主力实施反击。韩先楚负责指挥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西线进行防御,抗击敌人主要进攻集团。

西线防御正面上,是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天上有飞机掩护,地面以坦克打头阵,炮兵火力密集突击,掩护步兵进攻。而志愿军自第三次战役后,各部队的人员、物资消耗均未得到补充,不仅装备差,而且由于连续作战,大量减员,在兵力数量上也失去优势。由于构筑工事器材和工具奇缺,天寒地冻,时间仓促,无法构筑坚固工事,只能依托简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作战。

为了有效地在西线阻击敌人,韩先楚坐镇汉城,沉着指挥,精心部署兵力、火力,以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展开于金浦、仁川和汉城地区,担任海防及汉城的守备任务;志愿军第50军与第38军第112师,展开于野牧里以东、汉城以南和以西广大地区,依托高地、山峰等要点,构筑两道防御阵地。他坚决果断,指挥西线部队顽强抗击,浴血奋战。

1951年1月25日起,美军第1军和第9军,在大量飞机、坦克、炮兵的支援下,发起强大的正面进攻,沿水原至汉城的公路两侧猛进,直指汉城。这样,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和艰苦,每个要点都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争夺。敌人平均每天要付出900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

韩先楚冒着生命危险到各军了解情况,看望部队,根据战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部署,集中群众智慧。为了更有效地顶住敌人的攻势,他提出了“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器配置前重后轻”的办法,以劣势装备抗击敌人强大的兵力、火力突击,减少了我方损失,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2月4日,他命令第38军对前进之敌实施反击,歼敌400余人。2月7日,志愿军司令部转发韩先楚4日下达的对坚守与反攻的战术指导,供各部参考。他在战术指导中提出,各级应选择有利地形设置观察所,确保通信联络顺畅,及时了解当面敌情,适时指挥部队疏散和反击,加强阵地隐蔽伪装,阵地前沿和两翼多设地雷或以炸药手榴弹代替,破坏敌必经道路,注重杀伤敌有生力量。

此时,西线各军经过10多天连续作战,大量杀伤了敌人,自己的伤亡也较大。第一线阵地被敌人占领,为避免背水作战,他从实际出发,当机立断,于2月7日下达北撤部署的电报指示,令西线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并遵照志愿军司令部指示,将第38军留汉江南岸继续坚守防御,以掩护志愿军东线邓集团向横城地区集结,保障其侧后安全。由于西线的顽强阻击,为东线邓集团实施反击赢得了时间,取得横城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

韩先楚指挥西线集团,奋战23天,毙伤敌1万余人。为保存有生力量,为下次战役创造条件,等待第二番入朝兵团到达,根据上级指示,他令西线部队主动放弃汉城,以积极的运动防御,节节阻击,疲劳与消耗敌人。战至4月21日,胜利完成总部赋予的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的作战任务。韩先楚指挥坚定,善打硬仗、恶仗,展露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体现出他勇挑重担、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及全局观念等优秀品质。

协助彭德怀指挥建新功

韩先楚是一位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适合战争实际的作战思想和战术的高级指挥员。他非常刻苦、善动脑筋、有开拓精神。他在第四次战役指挥西线集团频繁的战斗之中,利用间隙,及时总结作战经验,汲取教训,提出了指导作战的真知灼见。他于3月29日向彭德怀司令员提出《关于防御作战问题的意见》,着重就防御作战的战术指导思想、防御战术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阐释。

他指出,朝鲜战场当前美帝侵略军是完全现代化的,拥有高度的技术装备,并握有制空权。他指出,志愿军在每次大的战役之后,必须争取时间进行下一战准备,往往要以防御手段取得战机。在进行战役反击或进攻时,也要进行艰苦的防御作战。由于敌我装备、技术的悬殊,我对付敌之进攻,必须采取运动防御,主力避免直接与敌主力对峙及死守固定防线,但也不宜频繁转移,必要时要坚决阻击敌人。要建立缓冲地带,以积极的运动防御阻敌进攻,争取时间,休整部队,补充兵员、物资。防御战的兵力部署,应是前轻后重,以一部控制要点,掌握动机力量,随时准备反击突入己方阵地及运动中之敌。要依托山地各制高点构筑阵地,在山两侧或谷地构筑坚固隐蔽工事,并应设预备阵地和假阵地。步兵工事以兵力分散、火力交叉集中为原则。要建立反坦克小组。加强战场观察与指挥,及时掌握敌人动向,调动兵力、火力,有力反击和杀伤敌人。他说,在防御作战中,均应选择与构筑坚固的观察所,观察所即是各级指挥所,沟通各阵地、反击部队与炮兵之多线联络,及时掌握当前情况,当发现敌攻我一处时,能及时调动部队及炮火,及时指挥被攻正面部队迅速疏散,留三人小组坚持之,甚至全部暂时撤于两侧,免遭敌人杀伤;并指挥侧翼炮火乘敌未展开之际,首先破坏敌进攻计划。如敌已展开炮火进攻,则指挥我炮兵准备射击目标,出击部队疏散隐蔽运动,隐蔽置于敌火威胁较小之两侧,乘敌各种弱点和抓住敌火转移步兵攻至我前沿之时机,我即在炮火掩护下从两翼出击之,以达歼敌于我阵地前沿。我军惯于进攻,而各级干部均缺乏对现代化敌人的防御经验。中高级干部,在防御作战初期,应亲自指导看地形布置设防,不断检查自己的防御部署。要反对上面层层只做计划、下命令、打电话而无具体深入检查帮助的毛病。高中级干部要深入前沿,检查指导防御部署,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个意见由志愿军司令部转发各军,指导防御战。

4月6日,韩先楚出席志愿军在金化郡上甘岭召开的党委第五次扩大会议。会议上彭德怀传达了中央关于“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战略方针,总结了前四次战役的经验,提出了第五次战役的方针和部署。会后,韩先楚协助彭德怀进行第五次战役的准备工作。4月18日,他同中朝联司其他领导人共同签署《五次战役歼灭汉江以西之敌的反击部署》的电报,决心以歼灭北汉江以西美军3个师(欠1个团),英军、土耳其军3个旅,南朝鲜第1、第6师为目的,以首先集中力量歼灭其第6师、英军第27旅、美军第3师(欠1个团)、土耳其旅、英第29旅、南朝鲜军第1师,然后集中力量会歼美军第24师、第25师。要求各部必须掌握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各个歼灭敌人及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的原则,力求干净、全部各个包围歼灭敌人。19日,韩先楚同联司其他领导人联名签署了第五次战役“决于22日黄昏开始攻击”的电报,通报了敌情,指出,美第24师和第25师在夹汉滩川北进,呈突出态势。要求各部必须加强纵深防御,在敌进攻时作短促反击,将敌两师主力钳制在阵地前沿。攻击前注意隐蔽,严密封锁消息。

至1951年6月上旬,中朝军队连续实施五个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联合国军”被迫于7月10日,同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但是,敌人不甘心其失败,还想在战场上同志愿军较量。为了防止敌人在西海岸登陆,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决定,加强西海岸的防御。1951年9月下旬,韩先楚兼任西海岸指挥所司令员,统一指挥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人民军第1、第4军团实施海岸防御任务。1952年7月11日,韩先楚任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1953年初,韩先楚因患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经抢救后送回国内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要求回朝鲜战场。当他到达安东时病情又复发,不得不回北京继续治疗。4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参谋长。

为了表彰韩先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越功勋,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