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四十四 领袖之子捐躯大榆洞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一事,众人皆知,但有关细节许多人不一定清楚。在毛岸英牺牲几十年后,关于这件事,又出现了许多离奇的说法。比如,1999年2月14日,占去了半个版面的一篇奇文《一份记录阴谋绑架毛岸英的真实报告》刊登在上海出版的《党史信息报(月末版)》上。这份“真实报告”编造了许多“内幕”: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后,美军和南朝鲜特工策划了一个绑架毛岸英并轰炸志愿军总部、刺杀彭德怀的阴谋、毛岸英与敌特工浴血奋战,等等。当时,由于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几十万大军开入朝鲜,与“联合国军”进行了第一次战役,给美军和南朝鲜军当头一棒,但美国连中国到底出动多少军队、志愿军统帅由何人担任都不知道,基本的判断是: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毛岸英到朝鲜当时是保密的,没有几个人知道,据说连他的妻子刘思齐都不知情,以为毛岸英是出长差了。

据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回忆,连他这个同在志司工作的副处长都不知道毛岸英到底是何许人也,怎么会有美国和南朝鲜特务绑架毛岸英的计划呢?另据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的其他人员回忆,按照彭德怀的指示,毛岸英只在彭德怀办公室附近活动,也没有查哨任务。

主动请缨

1950年10月初,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委副书记的毛岸英得知中国将组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消息,就立即找刚刚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对于毛岸英的这一要求,彭德怀没有立即答应,他知道毛岸英在毛泽东心里的分量。岸英是个苦孩子,在他5岁时,为了革命的需要毛泽东就离开了他。他陪母亲杨开慧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母亲被杀害后,他和弟弟岸青、岸龙流落街头,受尽了苦。后经党组织的多方寻找,才在上海找到了他和岸青,而岸龙则一直生死不明。1936年毛岸英经法国到苏联。1939年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曾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岸英报名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并加入苏联共产党,曾任苏军坦克连党代表。因作战勇敢,斯大林亲自送给他一支手枪以示鼓励。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终于见到了分别近20年的父亲。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一次次受到失去亲人的打击,现在看到5岁的小毛孩子已经长成英姿勃发的大小伙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让岸英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毛泽东没有让他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他去当农民,去了解中国农村。他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在泥土中摸爬滚打,懂得了稼穑的艰辛。毛岸英拜农民为师的故事在延安乃至全国流传开来。

当和平受到威胁的时候,毛岸英决定自己做出一个决定。毛泽东支持岸英的选择,他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有毛泽东的支持,岸英如愿以偿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担任彭德怀办公室秘书(俄语翻译)。他告别了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刘思齐,毅然跨过鸭绿江,走上前线。

后来彭德怀曾对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党中央、毛主席刚任命我当志愿军司令员,他就找我报名了!”

祸从天降

毛岸英不以领袖之子自居,平易近人。除担负俄语翻译任务外,办公室未分配给他作战值班任务,但他积极主动地做办公室的其他工作。据彭德怀秘书、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杨凤安回忆,第一次战役刚结束时,金日成和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到志愿军总部大榆洞和彭德怀会晤。毛岸英首次在朝鲜担任翻译工作。他用流利的俄语为拉佐瓦耶夫翻译了彭德怀关于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及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会谈结束后当夜,毛岸英即在办公室蜡烛光下整理会谈记录。

1950年11月24日,进入志愿军口袋的“联合国军”发起圣诞节结束战争的“总攻势”。此时,西线志愿军各军按照彭德怀的命令完成攻击准备,准备于25日晚上对“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反击。一场好戏就要开台。

但是就在这一刻即将到来的时候,祸从天降。上午11时左右,4架美军飞机突然飞到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大榆洞上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从司令部办公室上空飞过,后又飞来4架美军轰炸机,一股脑儿地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所在的南山坡投下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弹。

原来,几天来志愿军司令部紧张地准备着第二次战役,收发的电报很多,不同寻常的众多无线电信号,引起美军的注意。

11月24日黄昏,有几架美军侦察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侦察。通过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测向,他们发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位置。

美军轰炸机飞过后,作战室的木板房和周围的山林、小屋已是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了。幸好,彭德怀在此之前由负责志司防空的洪学智等的强拉下进了防空洞。

美军飞机轰炸时,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参谋徐亩元和彭德怀的两个警卫员从火海中跑了出来,成普脸部受了轻伤。忙了大半夜才休息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还没有吃早饭,当时他俩正围着火炉热饭,来不及跑出,不幸壮烈牺牲。牺牲时毛岸英年仅28岁。由于无情的烈火肆虐,已经无法辨认哪个是毛岸英哪个是高瑞欣了,因为毛岸英戴着一块苏联手表,人们这才能够断定他们的身份。

几个小时后,行政处的张仲三副处长叫工兵钉了两口薄木棺材,并用白布将两位烈士的遗体包裹好,将两位烈士安葬在大榆洞山上。

志愿军总部的许多同志为失去战友失声痛哭。彭德怀脱帽伫立,脸色苍白,眼含热泪,悲愤交加,沉默良久。彭德怀为没能保护好毛岸英而深深自责。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几次来电督促彭德怀要注意司令部的安全。其中11月24日深夜毛泽东给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发去的一封电报,仿佛对第二天将要发生的重大变故已有预感。毛泽东在电报中除肯定11月24日7时的作战部署外,特别提到“请你们充分注意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研究对策”。

对总部机关的防空问题,彭德怀也是很重视。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11月中旬,志愿军党委常委专门开会研究志愿军司令部的防空问题。会议决定,志司机关全体人员在25日拂晓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并注意防空,但没想还是出了这么大的事。

中午,司令部机关几乎没人去吃午饭。

当天下午3时,彭德怀和志司党委成员商量后,决定把这次不幸事件报告军委。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25日16时

中央机要室收到电报后,立即将电报送给周恩来。周恩来考虑到正在病中的毛泽东还在通宵达旦地指导着刚刚开始的第二次战役,决定先不把这一噩耗告诉毛泽东,他在电报上写道:“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周恩来又找刘少奇商量此事,并要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暂时不要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毛泽东赞同把毛岸英遗体留在朝鲜土地上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取得巨大的胜利,“联合国军”被赶回三八线以南。1951年元旦过后,第三次战役已发起,一举突破“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既设阵地,毛泽东非常高兴。因此,周恩来在1951年1月2日致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中报告了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的情况,并随信附去志愿军司令部11月25日的来电。

周恩来在信中说,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一同牺牲的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待战争结束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他还在信中解释说,迟告的原因是因毛泽东和江青当时都在病中。

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毛泽东内心充满痛苦是可以想见的。据毛泽东机要秘书叶子龙回忆,毛泽东得知这一噩耗后,只说了一句:“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关系。”当天,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日记中写道:

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得胜(即毛泽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本书作者注:即程潜,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些人包括金日成建议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中国安葬。彭德怀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11月25日当天,他给周恩来写信,明确表示:

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

中央采纳了彭德怀的这一建议。

刘思齐请求毛泽东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泽东表示不同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1951年2月,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报告战场形势、讨论国内部队轮番出国作战安排和空军出动计划等问题。在玉泉山静明园,彭德怀向毛泽东说明了毛岸英牺牲和遗体处理的情况。

彭德怀说:“您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岸英工作很积极,他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承担责任,我和志愿军司令部的同志至今还很悲痛。”

据杨得志说,彭德怀曾向他讲过当时的情景。毛泽东当时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为了反对侵略、为了世界和平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牺牲了许多优秀的战士,岸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是党的主席的儿子,但他首先是一个和别人一样的战士。”毛泽东还说,“岸英也是志愿军战士,就让他和牺牲了的志愿军同志在一起吧。”“你们做得对,做得很好。”

朝鲜实现停战后,坐落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出现了一座水泥建造的“毛岸英同志之墓”。这是中国抗美援朝总会为他立的碑。在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