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1950年11月,朝鲜北部山区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一场50年不遇的寒冬悄然而至。

在凛冽的寒风中,麦克阿瑟亲自指挥的东线联合国军含美第10军、韩第1军团,共5个师10.3万人一路北上。

这支军队都是美军实打实的精锐。

美7师组建于1917年,先后参与了一战、二战,在阿留申群岛等著名战役中屡立奇功,由于其执行作战任务一直准确无误,被称为“滴漏器师”。

而陆战1师更是大名鼎鼎,组建160余年来未尝败绩,瓜岛、冲绳岛都成为了它荣誉的注脚。

9月的仁川登陆,正是美第10军的代表战役,仁川登陆后,这支部队势如破竹。

到了11月21日,美7师的先遣部队就已经到达了鸭绿江边,这是美军地面部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眼见到鸭绿江。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拥有着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踌躇满志,彷佛胜利就在眼前,他深信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就像麦克阿瑟所说的一样,战士们可以回家过圣诞了。

为了尽快达成目标,他下令第十军全速前进,将战线推到鸭绿江边。

但出身海军的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却表示了拒绝,在他看来,陆军不是极度乐观就是极度悲观,没有中间状态可言。

这次第十军的行动就太过冒进,完全无视了朝鲜北部山地的崎岖以及气候的严苛。

于是,他下令陆战一师保持一个安全的行军速度缓慢前行。

01

11月24日,陆战一师已经全部进入了长津湖地区。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此时,寒冷的天气已经超乎了想象,气温达到了零下30多度,部分美军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疮。

“一些受伤的士兵因为医生无法给他们输血而失去生命,血浆会在瓶子和软管中被冻住。”

但阿尔蒙德的命令却没有因为天气而发生任何改变,每天都是同样的内容——

前进!迅速前进!全速前进!

史密斯师长望着风雪肆虐的盖马高原,心想,从中国俘虏单薄的衣物上看,他们不可能经受住如此的寒冷,他们如果一动不动地在这里趴上哪怕半个小时,都会被冻死,毕竟中国士兵也是人!

然而史密斯错了,彻彻底底地错了。

就在他的正北方,数万志愿军战士正潜伏在迷蒙的冰雪之中,他们没有被冻死,他们还活着,他们等待着攻击的命令。

02

时间回到11月初,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辖20、26、27三个军)15万人入朝,接替42军,全力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这支部队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一直驻扎在东南沿海一带,在朝鲜战争中作为第二梯队,原计划第二年春天再投入使用。

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得已提前投入战场。

原本以为只是去东北换防的第九兵团指战员,直到登上了列车才接到了入朝通知。

官兵只能穿着单薄的温区冬装一路北上,虽然在鸭绿江边领到了一批补给,甚至东北的部队也拿出了5万余套御寒衣物,但这些对于15万的大军来说远远不够。

有的士兵只能领到一顶棉帽,更残酷的是,由于战况紧急,列车停靠时间短,物资还没等送上车,火车就载着志愿军战士向朝鲜驶去。

后续物资只能依靠汽车送往战场。

11月7日,第九兵团先头部队进入朝鲜,对于很多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士兵,这是人生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这样的大雪。

长长的队伍除了行军外,一切都被冻结。

首先过江的20军仅行军第一天就有700多人被严重冻伤,更致命的是,大量运送物资的汽车被美军飞机炸毁,粮食、被装、弹药根本运不上前线。

为了按时进入作战地域,志愿军官兵只能轻装简行,每个班只有1到2床棉被,战斗打响前,官兵几天都没能吃上一顿热饭,甚至连口袋里的饭渣都要保存起来,当作冲锋时的“冲锋粮”,用以维持体力。

但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第九兵团官兵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夜行军昼宿营,躲过了美军24小时不间断地空中侦察一路南行。

27军79师更是创下了在隐蔽伪装、没有补给的条件下,连续18天在山地徒步日行军30公里的记录,被美国舆论界称为“当代战争史上奇迹”。

03

此时的联合国军方面,史密斯依旧命令龟速前行。

但正是他的这份谨慎,致使陆战一师彻底掉入了志愿军的包围圈。

本来按照双方的行军速度,第九兵团绝对不可能先敌赶到长津湖一带,但史密斯却为了部队的安全和修筑临时机场,刻意放慢了行军速度,自己主动走进了志愿军的口袋。

时间来到11月26日,志愿军在大雪的掩护下已经从三面秘密包围了柳潭里的陆战一师5团、7团,彻底切断了其与指挥部的联系。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27军80师则包围了新兴里的美7师31团,阻止其向西救援。

就这样,陆战一师彻底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包了饺子,自己还没有发现。

11月27日晚,盖马高原北风呼啸,陆战一师士兵蜷缩在战壕内,忍受着极度的严寒。

突然,一声嘹亮的军号声响起,第九兵团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发起了全面攻击,空前惨烈的“冰雪长津湖之战”拉开了序幕。

冲锋号吹响时,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的志愿军士兵从雪地里一跃而起,依托夜色的掩护向美军阵地发起了冲击。

由于装备火力上的劣势,士兵只能尽可能地隐蔽前行,直到敌人进入手榴弹投掷射程,再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弹,然后用步枪和刺刀与敌交战。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1282高地。

1282高地是柳潭里北面的制高点,一旦占领了这里,柳潭里的敌军就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火力范围内。

担负1282高地突击任务的是79师235团。

志愿军士兵在突击过程中,踩到了美军布设的绊索照明地雷,攻击阵型完全暴露,当即遭到了陆战一师密集火力地猛攻,许多志愿军战士还未冲到手榴弹投掷范围就已经阵亡。

眼见强攻不成,235团迅速调整攻击战术,以班为单位从正面轮番冲击,吸引美军防御火力,而大部队则趁机从侧后迂回,冲上阵地与敌人展开近身攻击。

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肉搏,到后来甚至连刺刀都折弯了,只能看到阵地上互相扭打的身影,互掐脖子,甚至互挖眼珠,E连连长菲利普斯把带着刺刀的步枪猛插到地上:

“从这条线起一步也不许后退!”

话音未落,就被志愿军密集的火力击毙。

04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驻守1282高地的美军伤亡200余人,而进攻的志愿军也损失了半个营。

经过一夜的激战,28日凌晨5点,79师攻克了包含1282高地在内的数个高地,成功穿插到了柳潭里美军的北侧。

与此同时,南侧的志愿军59师也成功切断了柳潭里敌军向下碣隅里撤退的道路。

这一战,志愿军将分割包围的战术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89师从正面压迫陆战队防线,79师、59师则迂回到两侧,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包围网,一举扼住了陆战1师5团、7团的喉咙。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但美中不足的是,59师未能成功拿下7团F连驻守的福克斯高地。

一夜地猛攻,F连仅20人阵亡。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失误,在59师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导致包围网出现了缺口。

05

28日天亮的时候,志愿军持续了一夜的猛烈攻势开始缓和,中美指挥官终于得以空隙审视战场态势。

此时,美陆战一师5团、7团被包围在了柳潭里,1团和师指挥部被包围在了下碣隅里,美7师则被包围在了新兴里。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美军指挥官绝望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大批的中国军队分割包围,如果不采取措施,28日晚上可能会成为陆战一师官兵最后的夜晚。

但此时的志愿军也不好受,他们发现这一带的美军数量比预想的多出一倍,并且装备的精良程度远超自己,甚至超过了普通的美军。

同时,志愿军还发现,美军已经在下碣隅里修筑简易机场,得知这一消息的宋时轮果断调整进攻战略,集中兵力攻击相对薄弱的新兴里美7师31团和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指挥部。

下碣隅里成为了决定陆战队生死存亡的关键。

师长史密斯在这里安排了近4000人的兵力,配置了12门105mm榴弹炮,阵地前设置了大量的地雷、绊索照明地雷、各类爆炸物和蛇腹形铁丝网,与机枪、无后坐力炮、迫击炮、榴弹炮、坦克,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静静地等待着志愿军的到来。

28日黄昏,随着夕阳的逐渐落幕,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只有簌簌的雪花飘落声。

突然间,一声炮响从下碣隅里远处的阵地发出!

志愿军58师的炮火准备开始了。

30分钟的迫击炮轰击将整个天空照得明亮,随着军号声的响起,志愿军如沸腾般向着美军阵地发起了冲击,在美军密集的火力面前,志愿军伤亡惨重,但他们却依旧前赴后继地冲了上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冲破了美军强大的正面火力,等真正短兵相接的时候,美军士兵就不行了。

经过一轮又一轮悍不畏死地冲锋,58师终于在东西两个方向实现了突破。

172团攻占了东侧高地,对下碣隅里的美军形成了俯瞰之势;173团也从西侧突进了简陋机场,但很快就被美军的增援部队击退。

在茫茫的夜色中,美军的坦克集群如死神般收割着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缺少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志愿军战士只能用炸药包、爆破筒、甚至腰捆手榴弹,仰卧在公路上,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钢铁猛兽。

战斗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弹药耗尽的58师退出战斗,双方在下碣隅里一带陷入了对峙。

06

天亮时,一名中国营长接受了防守下碣隅里东侧高地的任务,他的名字至今仍是原20军的骄傲,他的名字至今仍为全中国人民熟知且敬仰,他就是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

营长向杨根思下达命令:

“下碣隅里外围所有的阵地都已经控制在我们手里,天亮以后,部队就会停止攻击进行修整,而天亮后,美军首先进攻的正是你防守的小高领,你要记着,决不允许敌人爬过小高领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领阵地之前!”

杨根思望着营长期许的目光,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有我就有阵地在!”

配属给杨根思的兵力是一个排,他们的口袋里除了三个已经冻得僵硬作为军粮的土豆,全部塞满了手榴弹。

黎明的时候,雪下得更大了,杨根思和士兵在漫天的雪花中登上了阵地,他们用积雪构筑工事,由于极度的严寒,士兵脚上的鞋袜早已冻在一起失去了知觉,手指也冻得弯曲,无法拉开枪栓,饥饿的袭击更是难以忍受。

随着爆炸声的响起,美军开始进攻了。

密集的炮弹如雨滴般泼洒向阵地,四处都是爆炸声和弹片声发出的尖啸,天空中,飞溅的泥土已经遮蔽了太阳;地面上,凝固汽油弹燃起了熊熊大火,硫磺味、枯焦味、血腥味四处弥漫,令人窒息。

年轻的中国士兵没有防空火力无法还击,只能蜷缩在简易的工事中忍耐,他们唯一的行动,就是把被泥土掩埋的战友挖出来。

炮火之后,美军向着小高领发起了第一次冲击。

很快就被志愿军密集的手榴弹打了回去,紧接着,又是更加猛烈的炮火轰炸。

在灼热的空气中,杨根思发现了美军坦克的身影,这意味着,更大规模地强攻开始了。

他亲自带上炸药,炸毁了一辆坦克,此时,阵地上只剩下喊杀声和搏斗声,就这样,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高地前美军士兵的尸体越来越厚,阵地上志愿军士兵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重机枪排排长、杨根思和一名伤员3个活人,杨根思命令他们:

“撤下去!向营长报告情况!”

排长问:“连长你呢?”

杨根思说:“我在这里守阵地!”

他独自站在高地上俯视着战场,下碣隅里的美军飞机还在不停起落,四周的大小山包依旧传来了战士们喊杀地呐喊。

这一刻,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

他带着枪支和炸药隐蔽了起来,等待着美军最后的冲锋。

07

上午10点,美军发起了第9次进攻。

进攻途中没有子弹打来,没有手榴弹投来,这让美军感觉这个高地已经没有活着的中国士兵存在。

在接近山头的时候,他们高高扬起了陆战一师的蓝色旗帜宣扬着胜利。

就在这时,一个中国军人从雪地中高高跃起,他的双臂里是一个巨大的炸药包,黄色的硝烟四处弥漫,如同死亡的宣告,在轰然的爆炸声中,陆战一师的旗帜被炸成了碎片,冲上阵地的美军也被炸成了碎片。

美军第九次冲锋再次被击退!

杨根思将他28岁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美军士兵再也没能踏上小高领。

“1950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第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怀抱炸药包与40多名敌军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直到现在,这里依旧立着一块白色石碑,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鲜血和荣誉。

08

就在下碣隅里一带激战的时候,志愿军80师也向被包围在新兴里的美7师发起了攻击。

根据情报,这一带只有陆战一师一个营,但是战斗打响后,80师才发现,这里竟然部署了一个团。

这个团正是“十月革命”后入侵过西伯利亚地区的美31团“北极熊团”。

但80师指挥官不为敌情变化所动摇,坚决命令部队穿插下去,残酷的拉锯战持续了整整两天,80师官兵在冻伤严重,后勤短缺的情况下,彻底击溃了新兴里一带的美军,击毙指挥官麦克莱恩团长和继任指挥官费斯,全歼31团。

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直到现在,31团的团旗依旧陈列在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厅内。

此时,下碣隅里的美军已经到了覆灭边缘,陆战一师指挥部随时都有可能被攻陷。

这时,志愿军再次发起了攻击。

这是一场决死的战斗,双方都表现出了必死的决心。

在反复的拉锯中,志愿军弹药几乎耗尽,士兵伤亡巨大,始终没能攻下下碣隅里。

11月30日,西线战场溃败的消息已经传来,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亲自飞到下碣隅里,宣布了向南撤退的命令。

史密斯师长面对损失惨重的陆战一师说:

“陆战队,向南进攻!”

12月1日凌晨,被包围在柳潭里的陆战5团、7团向南发起了突围,志愿军各防御阵地奋力阻击,59师175团2营一部全部牺牲在1419高地。

应地面部队要求,美空军在扔下大量的照明弹之后,破例开始在夜间进行火力支援。

正是因为夜间空袭的出现,几乎没有任何空中支援和防空武器的中国士兵进攻的步伐被迟滞,美军得以一步一步向南撤退,拿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的话说:

“如果中国军队拥有一定数量的空中力量和足够的后勤保障,陆战队肯定一个也别想着活着跑出来。”

12月4日,美陆战5团、7团撤退到了下碣隅里,短短21公里的路程,美国人去的时候用了59个小时,回来时却走了整整四天,带回来的还有1500人的减员。

09

按照宋时轮的计划,12月5日,26军将向下碣隅里发起总攻。

但由于途中风雪弥漫,道路艰难,加上使用的地图还是日军30年代绘制的,直到6日晚,26军才到达下碣隅里,错失了攻击的最好时机。

而战后的通报显示,4号的时候下碣隅里的美军兵力仅有两个排。

此时的史密斯师长心里明白,中国军队吃掉他的决心已定!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史密斯(左)、阿尔蒙德(右)

北面志愿军两个军正在逐步逼近,南面也有五个师准备节节阻击,而军长阿尔蒙德下达的命令仅仅是一句话——

尽快南撤!

史密斯也想快,但他根本快不了!

因为有近5000名伤员拖慢了他的步伐。

就在这个时候,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派上了用场。

仅一天时间,所有伤员全部通过空运撤出了战场,地面部队也做好最后的突围准备。

就在突围前,史密斯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他亢奋地宣布:

“这不是退却,是一场向南的进攻!”

6日清晨,一支豪华的联合部队从下碣隅里出发了。

这是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掩护,从航母莱特号(Leyte)、巴丹号(Bataan)、福吉谷号(Valley Forge)、菲律宾海号(Philippine Sea)、普林斯顿号(Princeton)、培登海峡号(Badoeng Strait)、西西里号(Sicily)7艘航母起飞的舰载飞机,以及美军第五航空队的侦察机、战斗机、中型、重型轰炸机、轮番起飞,在陆战一师撤退的空域形成了恐怖的掩护火力网。

沿途阻击的志愿军官兵不顾头顶飞机的呼啸,把先头部队的坦克放了过去,然后向中间的步兵猛烈地进行射击,在连绵不断的冲锋号中,密集的子弹从两侧的山头射来,悍不畏死的志愿军士兵冲向美军进行搏斗。

陆战队士兵疯狂地想要夺取每一个高地,他们倾斜了所有的火力,但这些高地却始终牢牢攥在中国人手里。

虽然是白天,但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下,美军一天仅仅撤退了5公里。

这时,姗姗来迟的26军才抵达战场,他们与27军一同向撤退的美军发起了猛攻,喊杀声充斥着整个山谷,四处血光冲天,美军士兵后来把这条山谷称为“火炼狱谷”。

美航空兵司令哈里斯将军的儿子哈里斯中校也在南撤的途中被击毙。

12月7日,美军撤退到了古土里,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18公里的道路,美军走了38个小时,损失661人,平均每小时前进500米,每公里伤亡34人。

这里距离最终的撤退目标兴南港仅剩70公里。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恐怖的消息传来了,南撤途中的必经之路——水门桥,已经被中国士兵炸毁。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是南下兴南港唯一的道路。

一旦没有了水门桥,过往车辆无路可绕只能堵在这里。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对于机械化的美军来说,无异于宣告了死刑。

志愿军深知水门桥的重要性,12月1日就将其炸毁,但美军很快在这里搭建了一条木桥恢复通车;

12月4日,志愿军第二次炸毁水门桥,美军工兵又再次将桥梁修复;

12月6日,志愿军第三次炸毁水门桥,这一次,中国士兵将桥基都炸断,想要一举切断美军的退路。

但此时,美国人却彻底爆发了强大的工业能力,由于美军现有的空投降落伞难以承载一吨重的搭桥组建,当夜,一支降落伞维修小组携带着更大的降落伞从日本飞往朝鲜。

7日上午9时,美空军8架C-119运输机就将8套搭桥组件空投到了古士里。

9日下午16时,不到三天的时间,远离本土作战的美军在朝鲜东北部偏僻山区的悬崖上,架设起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行所有型号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此时,冻伤减员高达40%的20军却依旧在进行着顽强的阻击,58师参谋长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在战斗中牺牲,58师172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激战数日,到后来枪声逐渐稀疏,冲上山顶后,美军士兵发现阵地上50多名志愿军战士已经全部冻僵在壕沟里。

驻守在水门桥附近的60师180团1营2连多次打退美军进攻,但9日却没有进行任何还击,美军顺利逃脱。

2连的失职让60师指挥员无比愤怒,但第二天打扫战场时,他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在隆冬的朝鲜土地上,全连129名战士没有一人后退,没有一人畏缩,他们硬邦邦的身体卧倒在战壕里,战士们的手已经冻结在步枪枪栓上,无法分开,枪口却冲着美军来的方向,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在总攻发起那一刻,全连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洁白无瑕的冰雕。”

他们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任务,没有一人投降,完全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到牺牲,无一人生还!

抗美援朝(三):冰血长津湖

抗美援朝中,有记载的成建制全员冻死在阵地上的,一共有九兵团3个连,让我们永远记住“冰雕连”的番号——

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二营六连;

二十军六十师一八0团一营二连;

二十七军八十师二四二团二营五连。

冻死在阵地上的177团6连战士宋阿毛绝笔信是这样写的: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战地上!”

10

12月11日,美陆战一师主力通过真兴里,终于摆脱了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的包围网,结束了这场“陆战队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志愿军对朝鲜半岛东线作战美军的阻击基本结束。

此时,朝鲜人民军已经收复了元山,切断了美第十军南撤的陆上道路,阿尔蒙德只能下令部队从兴南港沿海路撤出。

美海军300余艘舰艇被调至兴南港,掩护部队登船。

为了不给志愿军留下任何物资,美军向兴南港倾泻了34000发炮弹和12800枚火箭弹,黑色的浓厚烟雾久久笼罩在这片残垣断壁上空。

12月24日,圣诞前夜,最后一艘运有美军的舰艇从兴南港撤离,航母“普林斯顿”号的飞行员麦克上尉负责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当他准备在航母上降落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麦克阿瑟说过的那句“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的话,于是,麦克上尉通过无线电,向“普林斯顿”号航母全体美军喊了一句:

“圣诞快乐!”

11

至此,这场历史上最悲壮艰苦的战役全部结束。

根据美军公布的数据,陆战一师战斗减员4418人,冻伤7313人。

志愿军的伤亡没有公开的确切数字记载,根据27军战后总结材料,27军仅冻伤等非战斗减员就达到了一万人以上,即便如此,志愿军依旧重创了美军最为精锐的陆战一师,迫使其在东线战场进行了惨烈的死亡撤退。

世界上没有人再会认为中国的这支“农民武装”式的军队,是一支可以轻易侮辱的力量。

战后,九兵团总结了五点经验教训:

一、对作战环境调查研究不够;

二、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查不清楚,尤其是敌情不明;

三、26军南调时间过迟,兵团二梯队军使用不及时;

四、缺乏必要的对美军作战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

五、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用作战需要。

朝鲜战争结束多年后,日本出版了一部朝鲜战争的著作,他们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经渗透到骨髓之中!”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节节推进的志愿军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联合国军又会有怎样的举措?

咱们留到下期。

(本文完)

参考文献:

王树增著:《朝鲜战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美)布鲁斯·卡明斯著;林添贵译:《朝鲜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6月

(美)亚历山大著;郭维敬,刘榜离等译:《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2版》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4月

王正兴:《鏖战长津湖(上)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

《文史天地》,2018年第5期

王正兴:《鏖战长津湖(下)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

《文史天地》,2018年第6期

褚杨《记住历史,因为那是我们的辉煌——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湘潮(下半月)》,2016年第6期

李鹏:《亮剑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纪实》

《兵器知识》,2005年第12期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艾杰:《跨过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

《新长征(党建版)》,2010年第10期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