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生活禅时代编辑部 繁体
【执笔】高彦国
时光似水,不可挽留。犹如电光石火之间,一代禅门宗匠净慧长老往生安养已经整整十年了。
至今,我仍然清晰记得十年前的那场纯净的大雪,人们无不感叹竟然会看到谷雨下雪的奇景,晶莹剔透的雪花遮盖着嫩柳繁花,把省城装点得有如佛国净土。当时的我正好去裕华西路办事,可还没有尽情欣赏这难得的春雪时,就突然看到真际禅林大门上刺眼的黄底黑字的挽幛:“沉痛悼念本寺退居净慧长老。”刹那之间,我觉得浑身颤抖,心跳加速,这怎么可能?长老可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摩尼宝啊!他老人家走了,我们怎么办?感觉自己像突然掉进了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中一般失去了光明。
回到家,我马上上网查询长老的相关信息,讣闻已是铺天盖地,全国的四众弟子陷入了一片哀伤之中。
网上得知,长老是于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在湖北黄梅四祖寺安详示寂的,世寿81岁。
末学是一个福德浅薄的人,除了在有明长老涅槃法会上见过主法的净慧老和尚一面之外,其他一次都没有见过。但这次的印象却极其深刻,长老不怒而自威的德相真给人一种巍巍的禅门龙象之感。老人家在我身边走过的那一刹那,一种强烈的如同磁场般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无比的虔敬和仰望,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神奇感觉,不禁令人赞叹他老人家的摄受力和加持力。这也算是无始以来一种无上的福德因缘吧。
末学虽然没有机会亲近过老和尚,但他老人家文字般若的法乳,滋养了我很多年。每每读到长老的文章和法语,便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他老人家总能将禅宗高深的境界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那种亲切和受用,犹如父祖般娓娓道来,浸入心田、滋润灵魂。我深知他老人家幽深的文字之功,所以多年来一直尽力收集老人主编的刊物和资料,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禅》刊,我竟然东一册、西一册几乎零零散散地收集全了,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的加持,哪里能够有如此机缘?长老的《经窗禅韵》也是我非常爱读的书,那一首首从老人家自性佛慧流露出来的诗偈,就像醍醐灌顶一样启发心智。其他如《双峰禅话》《生活禅钥》及口袋书《心经禅解》《生活中的智慧》《家庭是道场》《禅的理论和实践》等,更是我经常随身携带的宝书,在哪里打开书,哪里就是道场,真是“随缘处处可安禅”啊!
净慧老和尚一生致力于弘扬生活禅,教会我们“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教会我们如何将高不可攀的禅宗教理植入衣食住行,教会我们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而不是走进丛林才提起那一念佛心,教会我们“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生活禅不知让多少人走出了学佛的误区,走进正信的佛教。
“生活禅开不二门”,末学学的是净土,一直将净土十三祖上印下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钞》奉为圭臬,老实念佛,但当看到2013年《禅》刊第3期老和尚纪念专刊上《净慧长老圆寂纪实》一文后,除了感叹他老人家“流水行云八十年,该担当时担当,该放下时放下”的生死自在的“禅者本色”外,更感叹于长老临终“清晰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末学愚钝地认为这是他老人家在用末后一著,向我们这些具缚凡夫展示亲身实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让我们知道禅净不二、殊途同归;让我们知道,我们这些业力深重的人,阿弥陀佛是永远的依怙,永远以无尽的悲心不舍我们、摄受我们、接引我们!
长老先后兴复赵州柏林禅寺、石家庄虚云禅林、邢台玉泉禅寺、黄梅四祖禅寺,当阳度门禅寺、黄梅老祖寺等大丛林,虽然我尚没有参拜过湖北的几所寺院,但柏林寺、虚云禅林、玉泉寺以及邢台开元寺等都是去过的,由老和尚中兴或者老和尚亲传弟子住持的这些寺院,无一例外,都非常注重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末学曾亲眼见到柏林寺真际国师塔下那些残损的石碑,都被妥帖地安置在玻璃罩中,哪怕只有几个字的小石块都不等闲弃之。这一切都和长老的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历不无关系,当然,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他老人家对佛教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无比敬畏与高度重视。
老和尚在世时,我曾多次想象有朝一日拜见他老人家时能够当面聆听教益的情景,可惜因缘不具,而今天人永隔,此愿在此娑婆世界再无实现的可能,好在我们有老人家倾注大量心血的法宝的教诲和指引,未来能够在极乐国土相见,想必也是并不渺茫的事。虽然如此,还是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不住安养,乘愿再来,广度有情。
在长老涅槃之后,末学曾恭敬地撰写了两副挽联寄托哀思,现附在文末,以志纪念:
其一:
净德圆满,净法圆融,
生活禅中圆成佛智,心传无生法忍;
慧炬高擎,慧日高悬,
赵州桥畔高竖法幢,广度有情众生。
其二:
河北主法,湖北主法,
而今一朝涅槃,几时复闻师子吼?
昨时依怙,今时依怙,
即此亿兆众生,无处再觅法王踪。
谨以此文,怀念一代伟大的佛教宗师、禅宗泰斗上净下慧大师往生十周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