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繁体

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1975年,湖北孝感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是墓主人“喜”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又称“云梦秦简”。| 湖北省博物馆

秦始皇真的暴虐成性吗?1975年冬天,云梦县睡虎地在新挖排水渠时发现了一批古墓,当考古学家清理到11号墓葬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里几乎没有金银珠宝,墓主的枕部、脸的右侧,肩膀右肩以及整个身体的右侧都布满了一束束的竹简。这些竹简上的文字,甚至连写《史记》的司马迁都没见过,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消逝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王朝禁律。

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睡虎地11号墓葬平面图,从中可以看出尸体周围的陪葬全是竹简。| 湖北省博物馆

一生抄录律法的“公务员”

云梦县睡虎地古墓的主人名叫“喜”,这1155枚竹简和80枚残片是他生前工作时抄录的法律笔记,几乎完整记录了一个秦朝的法律条文。

喜的一生极为平凡,他从未去过国都咸阳,三次上战场,但没有立下任何军功,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案要案。

据竹简记载,喜一生最高的职位是“令史”,负责管理地方的狱讼,审理司法案件,终其一生只是地方上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但他却是一个有清醒自觉意识的人,想方设法把自己存在的痕迹留下来。他为自己撰写年谱,将之与国家大事编在一起,死后跟随自己下葬。

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考古研究团队依据“喜”的头骨,利用重建高精度颅骨三维模型等技术、借助计算机辅助曼彻斯特复原法,最终还原了“喜”的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

在喜41岁的时候,秦王嬴政扫荡六国,一统天下。

竹简中没有提到喜的心情,但上面写过这样一句话“秦始皇廿八年,今过安陆”。“今”指的就是秦始皇,“过安陆”就是秦始皇巡游经过了他所在的安陆县。这一年喜45岁。

一年后,喜死了。

喜热爱自己的职业,考古人员在睡虎地11号墓葬中出土了铜削刀和毛笔,说明喜生前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用以写作。

这些庞杂琐碎的秦朝法律都被喜一一记录,他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一笔一画写下他当天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

被误解的秦始皇

在云梦秦简出土前,由于史料缺失,对秦始皇的第一印象通常停留在暴虐上。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秦王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禁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

他认为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秦律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司马迁记载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追着秦王在朝堂围着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声叫喊,却不敢上殿。

因为秦律严格规定,没有秦王命令不准上殿。秦国制度的严苛,也由此可见。但参与云梦秦简发掘的专家介绍,西汉初年的儒生们,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对前朝全盘否定,这里边既有意识形态因素,也有感情因素。

正是这些评论性的东西,遮蔽了史实本身。

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复制的睡虎地秦简。| 湖北审计博物馆

秦律的出土,让人感受到秦制度并不是后人所说的苛政,而是“秦代有法可依、执法甚严,秦法于吏于民都有绝对权威”。

真实的秦律

经过考古学家的翻译,云梦秦简主要记载秦朝的法律,包括《田律》《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杂问》、《封诊式》等等。

比如关于粮食问题。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法律还规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

秦军征伐楚国时,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兵力。为了供应60万人马每日的消耗,后方运送粮草的车辆连绵不绝。可以推想,没有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

幸运的是,“喜”抄写的1000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线索——在秦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

秦律还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田律》明确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到七月而纵之。”

这是说,“春天严禁砍伐山林和修筑堤坝堵塞河水。不到夏天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打幼兽、取鸟卵和伤害幼鸟。”

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

《国家宝藏》展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央视网

这些法律都来自一个小小基层“公务员”的抄录。

公元前217年,喜去世了,他要求家人将自己生前一一抄写的全部法律文书都存放在自己的棺室,特别是那捆记载他一生大事的竹简。

王侯将相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历史的底层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幸好有了喜,所以,有了喜的世界。

撰文:Arvin编辑:Arvin版式设计:Arvin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