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最新消息!榆林到西安仅需2小时》。
这条消息还真是惊到我了!
2023年6月底,我从西安回了一趟榆林。唉,这回是伤感之旅,参加我二爸的葬礼……
伤感之余,交通工具的变化倒是再次勾起我的思绪。
从1981年我上初一的暑假算起,40多年来,我回过榆林多次,从最初的硬座汽车到后来的卧铺汽车,再到普通火车;从中途休息一晚到后来直达。当然了,榆林早已通达飞机,只是我没坐过;高速公路早已开通,许多人选择自驾,而我也没有相似经历。
所以说,此次坐的动车就是我往返西安—榆林最快的交通工具了,因为6月30日早上的动车4个多小时就抵达了西安火车站。
■ 图源 西铁资讯
也许正因为这些,所以一直以来,对于1959年父亲16岁时如何从榆林横山到杨凌武功水利学校上学,一方面疑惑,一方面也充满好奇。
为此,近年来,我断断续续与父亲聊过几次。也悄无声息有意识地通过手机“记事本”记录下来,想着有朝一日写一篇文章,让父亲的回忆成为我的记忆。
父亲1943年生,1959年初中毕业,被当时的武功水利学校(当年的初中专)录取。谈及当年的初中毕业考试,父亲显然有点轻描淡写,让我还是有些惊诧的。后来想想,可能与他早年的经历和内向性格有关系吧。
父亲:初中毕业生嘛,年龄小,自己学的也不是最好,对于考上考不上没啥特别感觉。
我在西安本地上大学,开学报到时,由于扛了一个木箱以代替现在普遍使用的皮箱,所以是父亲送我去的学校。我自然而然地问起父亲当时的情况。
父亲:夏天陕北天亮的早,早早地就出发了,有啥送的,没有人送,自己去的车站。
当我问当时穿的带的东西时,父亲依然平静应对。
父亲:脚上穿的是布鞋,身上穿的夏天的衣服。铺盖卷自带,再带上录取通知书、户口簿等。想着中间回不了家,还带了几件秋冬的衣服。不记得带了多少钱,主要是你爷给的路费吧。
当我问到当时的交通工具时,父亲的情绪显然有了些许变化。
父亲:当时的县汽车站,运营的客车都是卡车,唉,总共也没有几辆。
当我问在车上怎么坐时,父亲的音调突然高了一点。
父亲:哪里有什么坐的,在卡车箱中坐自己的行李,几十个人互相挤着。
当此之时,我一下子想起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的镜头。
■《人在囧途》剧照
关于当时的客运工具是否为卡车,我专门查过《陕西省志公路志》,证明应该就如父亲所说。
当我问父亲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时,没想到父亲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父亲:当时清涧县要饭的很多,跑上车要饭,(乘客)根本没办法在食堂吃饭,因为食堂里面要饭的人比坐着吃饭的人都多。那时的物价其实很便宜,在清涧县和子长县汽车站的路边,5分钱就可以买一个熟鸡蛋。
我第一次回陕北老家,是父亲带着回的。第一晚住延安甘泉,第二天下午到达榆林,所以我问父亲他当年的情况。经过60多年,父亲对于一些细节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了。
父亲:先从横山坐车到鱼河(镇),再倒车。第一晚到延安,记得是住在延安供电局招待所;第二晚住铜川,记不清住在哪了;第三天早上坐火车去的杨凌。
这倒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一直以为中途只需要住一个晚上。后来想想也能理解,依当时的交通工具和路况,应该就是这样。因为1981年回陕北时,我只记得清涧地段有一座隧道。当我问票价时,父亲显然已经记不清楚,但是对于从铜川去杨凌的票价,他说得很确定。
父亲:一块五,就是一块五,学生票半价。
为了印证父亲说的一些情况是否属实。我想到了《横山县志》。
《横山县志》: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给横山县人民政府美制“威力斯”牌小吉普汽车一辆。这是横山县有史以来拥有第一辆汽车。
《横山县志》:汽车站创办于1956年,时驻党岔区阴湾,后迁至横山。
■《追凶者也》剧照
我也查了其他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汽车客运1958年每人每公里0.026元。
榆林至铜川不到500公里,票价应该是12元左右。看来当时的票价已经很贵了,因为父亲1963年参加工作后拿了15年的38元5角。我1981年与父亲从西安坐汽车回榆林,西安至榆林票价为17元,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如此,我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在工作15年后才第一次回老家,而且是在得知爷爷已经患了食道癌的情况下。第二年,爷爷去世,父亲本应该回去奔丧,但却没有。我在想,这些应该都与当时收入不高而交通票价高有一定关系吧。
过往的经历,使父亲对司机印象很深。
父亲:上了三年学,只有1961年暑假回过一次横山,为了省钱,坐同学姐夫的卡车,先到延安,再倒车回横山。
父亲还专门补上一句。
父亲:那时候,汽车司机在陕北最吃香,×××家的两个女婿都是司机。
其实,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在哪里不是呢?而如今,汽车早已成为许多人的代步工具。
于是不由得感叹,时间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的改变了世界,甚至打破了人的认知和想象!
来源:贞观、作者 | 长安 | 陕西人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这些耳熟能详的姓氏背后藏着多少满族家谱的秘密?
转自华舆《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宫戏都是饭余茶歇、聚会之后的谈资,为大家塑造了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蔡少芬饰演的乌拉那拉皇后、刘雪华饰演的乌雅·成璧皇... - 25岁的浙江人林芳大学毕业已有两年,如今还在为大学期间借的网贷发愁——上学期间,林芳每月生活费1200元,平时日常花销还够,但为了和别人一样买漂亮衣服、化妆品以及外出旅...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用车需求的改变,汽车经历了多次的升级换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以前的汽车设计,既简单又经典,不像现在...
-
来源:网易号刘白惜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苦难之中,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战后对他们的惩罚性限制,以及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都令德国人感到无比窒息。正是...
- 曹雪芹作为传世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一生备极兴衰,尝尽人世荣辱。他的祖上曹世选原来是明朝军官,在和满洲军队的战争中被俘,成了满洲皇族的包衣,也即奴仆。曹家也由...
-
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这句话提到的两个人有多厉害?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叫“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里面提到的子敬和周郎又分别是谁,究竟有... -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2023年8月10日浅论长城与中国式现代化——王立华同志在中国长城学会山西忻州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的发言论坛主题是“长城与中国式现代化”,下面谈点粗浅认识...
-
杜车别——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
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一)有朋友让我看一篇许倬云写的公号文:《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点进去一看,劈头是一个秃顶长...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阿联,编辑:傻狍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在大城市,年轻人的第一笔贷款可能不是房贷,而是牙贷。对于那些刚...
-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柴静时隔八年的回归,尚未正式开始就已失败,还未转腚就被看穿。在她淡出的八年时间,中国的网民没有忘记她,但也没有原谅她,没有忘记主要是因为没有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