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解决不了,任何强大的根基都会腐朽坍塌

繁体

自古滥官,何以不绝,体制性腐败是不治之症

朱元璋哀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史学家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朱元璋尽管是最有威权的皇帝,他能够杀人,却改变不了社会制度。”

“体制性腐败是不治之症,在专制王朝衰减律的加速度下,这种体制性贪腐犹如癌细胞那样急遽扩散,严重恶化。”

与大明共存亡的朱由检临终时亦感叹:“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

自“洪武之治”到“永乐盛世”到“仁宣之治”再到“弘治中兴”,“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朝强大根基到了崇祯这里轰然塌陷。

朱元璋铁腕治贪,杀官如麻,权力反腐败,却是越反越腐。朱元璋迷恋专制独裁的皇权帝制,绝无可能遏制腐败蔓延。当崇祯帝的最后时刻来临时,侍奉左右的朝臣官员作鸟兽散,早已不见踪迹,这位勤勉的皇帝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只有用血衣遗召痛斥官场腐败。

腐败解决不了,任何强大的根基都会腐朽坍塌。“腐败亡国”这个命题,朱元璋先知先觉却无奈,朱由检后知后觉而绝望。

其实,岂止明朝,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社会,没有哪一朝能逃脱污吏泛滥的厄运,就算是所谓的清雍正“追到山穷水尽处,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决意“一朝无官不清”,最终也不过是“一体施恩,悉行免追”收场罢了,而到了乾隆,还出了个天下巨贪和绅。

腐败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与生俱来、如影随形,这种体制性腐败是不治之症,是专治王朝的致命病根。特别是王朝中后期,滥官污吏加速了王朝的覆灭,衰亡悲剧不断上演。

腐败与专制集权为何是与生俱来呢?

在高度集中的皇权专制之下,天威不测,难以待从,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人身依附成为必然,宦官依附皇帝,大臣依附皇亲,外官依附朝臣,士绅依附地方官,在千丝万缕、纷繁复杂的人身依附网络里,根本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皇帝首先就不希望有人监督他,“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样的专制集权体制之下,贪污腐败成必然。

同时,体制性贪腐逼使卷入其中的每个官员在向上送贿与向下贪赃的两极之间恶性循环,饮鸩止渴而欲壑难填,最终把不断扩大的送贿负担转嫁给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崩溃,把广大民众逼上“穷且盗以死”的绝境。

那么,又为什么说“体制性腐败是不治之症”呢?

为了巩固专制集权,统治阶级就得繁殖扩张,势必导致冗官冗员,官僚机构恶性膨胀泛滥,官场低效而腐败,朋党居位食禄而浮于事。臃肿是溃烂的开始,高昂的俸禄支出引发政府财政危机,庞大的统治阶级利益集团于是对百姓盘剥无度,毫无节制,导致贫富失衡,民不聊生,进而威胁到政治稳定,陷入“官逼民反”的恶性循环。

在皇权专制王朝的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非生产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人口”的增长,而非生产人口中,又以统治阶级的人口增长为主要部分,坐轿子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寄生阶级人口大多以进入政府机构为官致富为目的。而王朝通常会广开仕途,扩大统治阶层,使官员互相牵制,服务于专制皇权。

官僚机构的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俸禄和财政开支的增长。在过度增长的统治阶层人口中,还有庞大的各级官员家族,“一人升天,鸡犬得道”,而他们又往往是高消费炫富的主要人群,其衣食住行所需都是奢侈和昂贵的。随着王朝的发展,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支出成为国家越来越严重的经济负担。

看看宋朝的“恩封”和“荫补”制度便能知晓其中缘由。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授予官阶虽然不意味着有实权,但有官阶即意味着有俸禄,朝廷就得用财政去奉养。

与此同时,专制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实行“差遣制度”,通过分权制约来实现中央集权,其中的一个策略就是“官”“职”分离,跨部门调动但人事编制不调整,“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泛滥,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办事效率低下而人事成本居高,人浮于事、官官相护、贪污腐败成风。

生产增长的速度总是落后于统治阶层人口过度膨胀的速度,是造成王朝周期性财政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往往是财政危机越深,贪腐愈甚。因为专制集权的中央政府对付财政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将危机转嫁给老百姓,想方设法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而各级官员就会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入私囊。官僚士绅越来越富,平民百姓越来越穷,两极分化。

寄生官僚繁殖得越多,贪腐就愈甚,统治阶级利益集团对老百姓的剥削就愈深,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当矛盾激化到无可调解之时,残酷的战争往往成为唯一的解决之道。

“滥官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梁山好汉道出了起义原委:“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情愿协助宋江,替天行道。”

腐败导致严重不公,百姓仇官仇富情绪滋长蔓延。于是,秦人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唐人黄巢要说“天补均平”;北宋王小波宣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南宋钟相杨么呼喊“等贵践,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等贵贱,均田免粮”;清太平天国制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有人成功,更多人虽未立时得手,但都无一例外地加速了王朝的分崩瓦解。

专制集权王朝不断积累的荫庇繁殖、相互依附的庞大既得利益群体和增长相对缓慢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纠正过来,腐败问题亦无法根本解决。杀伐皇帝朱元璋办不到,抄家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也不中用。

来源:盐族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