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特别是白话文运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当后人谈及他二人的关系时,总会用一句“分道扬镳”来形容。既然是“分道扬镳”,在这场友谊关系中,是谁先离开的谁?
查阅相关档案不难发现,还是鲁迅主动远离胡适,并多次撰文抨击他…
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远离胡适?
初识胡适,鲁迅将其引为知己
20世纪初,正在国外留学的胡适在一场“文学革命”后声名大噪。还没等拿到博士学位,便于1917年应蔡元培邀请来到北京大学任教。
彼时的胡适不过26岁,他在北大一口气开办三门课程,并创办哲学研究院。正是从这时起,胡适与鲁迅展开密切交往…
1918年8月,鲁迅在日记中明确提到:收胡适及二弟的信。可见,此时的鲁迅与胡适已有交往。往后的6年时间,二人观点基本一致,互相支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在那段时间主攻白话文小说,随便列举下就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传世经典。倘若没有这几部经典作品的诞生,文学革命乃至新文化运动将会逊色许多。
在小说创作方面,胡适自认为不如鲁迅。但他也不羡慕嫉妒,每当鲁迅发表作品后,胡适会立即给予高度评价,他还多次称赞鲁迅为“白话文学运动健将”。
对于《狂人日记》《阿Q正传》,同样不吝啬赞美之词。
二人的关系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投稿时达到顶峰。当时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多篇杂文,胡适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详细拜读。他还曾经对友人说过:看了鲁迅写的杂文,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睡,时时想到这段文字。
当然,鲁迅对胡适也多有支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过一篇名为《贞操问题》的文章,文章主旨是批判封建贞操观,遭到当时社会各界一致批评。
鲁迅紧随其后,发表一篇《我之节烈观》,内容与胡适观点一致。后来胡适每每遭到其他学派攻击时,鲁迅也予以回击。在大多数观点上,二人几乎保持一致,所以这段时间的鲁迅与胡适除了相互支援、不时通信外还私下一起约饭,为对方的著作提供资料和指正。
总而言之,在长达6年时间,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可以说是知己好友。或许有人会说:鲁迅曾对陈独秀和胡适有过截然不同的评价,从这番评价中不难看出,鲁迅对于胡适谈不上亲近,甚至认为他有些“阴险”。
但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直爽性格。他虽然不赞同胡适一些行为作风,但并不代表他就全面贬低这个人。
不过,二人的关系还是在1924年之后彻底断裂。
分道扬镳后的鲁迅与胡适
1922年前后,胡适的思想愈发保守,他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正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对胡适的这种思想很为不满。
当时《新青年》的同事们一部分高举共产主义大旗,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而以胡适为首的一些人提倡走改良道路,坚持自由主义。
鲁迅虽然未就这一原则问题明确表态,但实际上他对胡适的观点不满。所以鲁迅先生在那段时间先后写了许多文章,没有点名道姓地批判胡适。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些文章就是指责如胡适这样理想主义者。
1922年5月,胡适应邀和清朝末代黄帝溥仪相会,并称呼对方为“皇上”,此举遭到社会广泛谴责,就连与他关系较好的周作人也写信提出异议。
从此,鲁迅与胡适不再像之前那样关系密切。再往后,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一些高官走得十分近,鲁迅也越来越讨厌他。
这段时间的胡适还说过一句名言“希望永远保持独立精神,不依附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但胡先生说的话与他的实际行动却截然相反。
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鲁迅与胡适从之前的知己好友成为陌生人,甚至鲁迅还时常发文抨击他。
1932年,胡适前往武汉讲学时与蒋介石共进晚餐,此后,他的一些反动词语也多了起来。对于胡适见蒋介石一事,鲁迅肯定出言讥讽,用旧话重提,将胡适以前见溥仪的事情一起挖苦。
1932年底,宋庆龄、蔡元培在上海组建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立即加入保障同盟,并担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胡适当然不会加入,他还在为国民党政府进行辩护。
鲁迅对他的立场持蔑视态度。在给友人的信中直言不讳地说:他与胡适早已彻底断绝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侵华脚步,胡适不希望中日爆发大战,提出两国代表交涉等折中办法。胡适此举遭到鲁迅的痛骂,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他称“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这已经是相当严厉的指责了。
无论鲁迅是讥讽还是批判自己,胡适从不接招,而是以沉默应对。鲁迅于1936年病逝后,他才对鲁迅有过一次评价。
1936年11月,女作家苏雪林致函胡适,她在信中破口大骂鲁迅,称对方是沽名钓誉之辈。
胡适在回信中虽然将鲁迅化为“敌党”,却以客观评价了他的贡献,间接维护鲁迅的声誉。
鲁迅病逝后,遗孀许广平希望能尽快出版《鲁迅全集》,胡适得知此事后积极奔走,两次写信给商务印刷馆总经理王云五,后者答应此事。最终《鲁迅全集》顺利出版,许广平特意写信给胡适表示感谢之情。
鲁迅为何主动远离胡适?
按说鲁迅与胡适同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二人在长达6年时间互相支援,成为知己好友,可为何到头来两人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与二人的性格,还有对当时的时政以及革命的思想有密切联系。
不得不承认,虽然胡适一生的所作所为值得后人商榷,但他个性温良,一直主张走改良道路;鲁迅先生性格刚烈,主张走激进革命道路。
这两条道路不可能会“殊途同归”,只会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分裂,这便是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何况鲁迅先生一向嫉恶如仇,他最厌烦的人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胡适表面上说“大家保持独立精神,不依靠任何党派”,实则与国民党政府走得特别近。
尽管如此,鲁迅还是没有一开始就发文抨击胡适,只是对他的行为听之任之。到后来,胡适的行为愈发乖张,且离经叛道,出于一个作家,亦是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良知,鲁迅先生才发文对胡适的一些行为提出了批评和质疑。其本质上还是希望这位好友能幡然醒悟,不要再与国民党政府同流合污。
这也只是鲁迅的一厢情愿,胡适自始至终都在为国民党说话。既然这样,鲁迅必然会和胡适公开决裂。
中国有句老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鲁迅一生敢爱敢恨,如同古代的史家那样“秉笔直书”,对人对事不留情面,只讲道理。
若是继续和胡适这样的人虚与委蛇,那便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了。
来源:百晓生谈历史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一谁是犹太人?今天讲一下反犹主义,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至少在这一轮巴以冲突发生、部分人被舆论裹挟以前,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搞犹太人呢?犹太人可不是一般的民族啊:马克...
- 一、大清王朝的股灾1903年,英国人麦边,像成千上万的淘金客一样,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设立了一家名叫蓝格志拓植公司,蓝格志是一个橡胶产地的名字。一年后,1904年上海西商众...
-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许多人对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然而真实的智取威虎山是否与电视、电影上所演绎的一致呢?对此,上海知青夏文元有亲身体验可以分享,他曾...
-
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算起,中国已经有近4100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这个名字也经历过很多次演变,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正式将其定为了国名。而在这之前,我们...
-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许多小众的文明逐渐消失在...
-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国有两家巨无霸的企业一直在牵动着我们的心,一家让我们开心,一家让我们揪心。让我们开心的是华为,让我们揪心的是恒大。华为在面临着某些国家的刻意、...
-
一张“京都贵妇”照的流出,终究还是撕下了“名媛”最后的遮羞布
俗话说,先敬罗衣后敬人。当今社会,借助互联网的发达,已经让这句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媛”这个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现如今,打开手机,更是随... - 文 | 郭包肉一个人,即便是猝死,多少也会有一些征兆;一个统治集团的覆灭,更是诸多恶政积弊重压的结果。历代王朝的崩溃,总是会有前兆的。财 政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
- 万达王健林——首富太有名了。 几乎所有人都对万达不陌生,无论首富、思聪、商场、足球、电影、并购,甚至大马、演讲,都蕴含着群众们的好奇与演绎。 他也...
-
以下文章来源于方志江苏 ,作者金毓平曾纪泽(1839.12.07-1890.04.12),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中国近代史上继郭嵩焘之后第二位驻外公使。早年跟随父亲曾国藩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