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消化吸收、吐故纳新、融合统一的巨大洪流,她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气魄消化了外来文化,融合了本域多民族文化,清理和改造了落后文化,发展和壮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延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浸透了历代国人的情感和追求,滋养着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强盛的根和魂。
正是这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品格和区别于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标识,使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的东方,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风采。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深度挖掘和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我们整体上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主流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等重大问题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判断,因而一批学术成果也公之于世。
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进一步解放了学术思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探究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秦文化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陕西省、西北大学共同以“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出版为基础搭建了大平台,聚集了全国一大批秦史、秦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考证、考察、研究秦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在中华文化融合统一中的特殊作用,不仅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而且在资深专家的指导下,带出了一批青年学者,为这项工作培养了持续深化推进的人才,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秦朝统一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转机。
中华文明的起点在哪里?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这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究和争论的问题,至今也难下定论,因而只能认定为多点起源,多样发展,融合而成。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秦朝统一、中央帝国的建立是中国疆域内多民族文化融汇统一的重大转机。
其表现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实现政治统一为文化统一创造了条件。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在喜马拉雅山和阿尔泰山以东的高原大山、江河平原以至东海之滨,就有群落生产、丧葬、祭祀文化遗存。到了夏、商两代中华先祖已经从尊天命、敬鬼神、占人事的“神秘”文化进入了创造自然文化的时期,像大禹治水、甲骨文、青铜器铭等标志着那个时代人类文化创造。
尤其是到了周朝,礼乐文化出现,礼乐文典的修编,以及诸子百家学术开放性的百家争鸣,影响到各国的治国理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风俗及丧葬礼仪的变革,加上周王室礼乐文化并没有走出贵族的大院,对封国、方国及较远地方的影响很小。及至春秋争霸、礼崩乐坏,各国的文化自然是五花八门,独自生长了,谁也无法统其唯一。而秦王朝实现了政权统一,必然为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统一奠定了制度、法律和行政基础。此后秦国统一文化的措施也证明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二,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能够借助政权政令的力量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统一。
夏商周三代实际是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形态,没有形成国家体系,更没有“中央权威”,对于封国闹事、叛臣造反,多是“借兵”讨伐平定,封国自成一统,政令难以统一。此种局面,哪里还谈得上“文化统一”。而秦则不同,他统一之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机构和郡、县治理体系,政令一统,号令全国,强硬地推行了书同文等一整套文化政策,从文化基础要素上重点解决文化融合和统一的障碍,使中国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三,在强力推动文化融合中提炼主流思想文化,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意识。
由于长期的群落、部落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导致政治实体林立,文化样态多元,直到周王朝域内亦是万邦并存,争夺地盘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而秦国在其中期就把握了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以建立统一的帝国霸业为主流思想文化,指导兴业治世,教化百姓。正如荀子考察秦国后言之所见:山林川谷美,地是形胜地。风气清、百姓淳朴,都邑官府恭俭,百姓肃然,士大夫出入公门,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古风也。观其朝廷,处理百事立决,佚而治,约而详,治之至也。(原文: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这种文化景观,充分证明,秦在“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进程中,十分重视主流文化的建设,秦王霸业既成后,经过吕不韦、李斯等代表性人物的大规模修编历史,进行广泛的学术争鸣,进一步解决了正统的历史观和秦王朝意识形态主导方向。自此以后,这种正统文化就成为历朝历代继承的遗产和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客观上也巩固了统一文化的地位。
第四,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秦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担当了主体责任,改变了中华前3000年以来的文化面貌。
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秦国较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是秦国在凤鸣岐山的周兴腹地创业,继承和接收的周初文化要比六国多得多,含有“三代”文化血脉。其次是地处西部,养马为业,较早吸收了西来的欧亚草原文化。再次秦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比邻而居,交往互动比较多,深受影响。而与中原农耕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秦国活动的重点是在泾、渭之间及泾、渭、汾构成的黄河三角地带,所以其也是黄河文化的创造者。正是这种开放文化扩大了秦人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能力,才使他们扫六合,定一统。因为强大的文化力量和奋斗精神,造就了秦国足以吞并六国的军事实力。秦统一政权建立后,就用政治、经济、交通、传播的多重力量把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推向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主体性。秦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必须予以肯定。
总而言之,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多个分散的多元多样的文化实现融合统一,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体系,这是不言而喻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帝国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政策,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个论断是非常明确的,这个基调是非常正确的。
特别是北大秦简、岳麓秦简整理、修复、译介、研究公开出版后,我认为许多历史公案值得重新审视、重新求证,秦代的文化成就需要重新评价,使之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这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对于中华主流文化血脉的传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期待专家、学者继续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科学和专业的精神,深耕秦史、秦文化研究,力争在多方面有新发现新成果。
资料来源:长安街读书会,作者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来源:封面中国、作者|柳斌杰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唐诗究竟是怎么样流传的?别说,古人还真有一套法门。题壁诗唐诗是当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或许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题壁诗”是唐代文人青睐的诗歌传播方式,也是...
-
五子登科有何典故?“五子”指的是哪五子?古人留下的祝福别用错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自古以来,便有科举制选拔人才,为了考取功名利禄,无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一门心思扑在学术的钻研上。甚至于当时范... - “忧国忘家”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来歙活动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也就是与马援属于同一个时代,他们也共同效力于刘秀,算是同僚关系。刘秀用“...
- 2024年9月9日,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8周年纪念日。北京“心悟”问我准备写点什么,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该写点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一生中多次参观韶山的经历,发...
-
美国3400亿巨头WeWork申请破产,犹太裔创始人是如何起高楼、楼塌了?
市值曾达470亿美元的办公室共享公司WeWork,于11月6日向美国新泽西联邦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这间昔日万众瞩目的“独角兽”公司上市仅一年多,到6日停牌前,市值竟已蒸发逾9... -
南宋有七大“异姓王”,他们都是谁,为何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南宋时期,为了纪念南宋初期的7位抗金将领,南宋朝廷便先后追封他们为王,他们也被称作南宋“中兴七王”。这七人分别是:鄜王刘光世、蕲王... -
外蒙古独立始末及蒋经国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外蒙古独立细节的回忆
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王世杰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迫使国民政府坐到谈判桌前,和苏联商议解决外蒙问题的,还是国民党自... - 中国古代男女服饰,这份合集值得收藏!商周的服饰以“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为主要特征。上穿衣,下穿裙,裳即是裙。春秋战国时期,胡人服饰出现,将过去的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
-
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这些耳熟能详的姓氏背后藏着多少满族家谱的秘密?
转自华舆《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宫戏都是饭余茶歇、聚会之后的谈资,为大家塑造了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蔡少芬饰演的乌拉那拉皇后、刘雪华饰演的乌雅·成璧皇... - 前 言庄子曰:“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其意为:“小偷”会受刑惩,“大偷”贵为诸侯。然而出乎庄子意料的,竟有偷盗异族历史或遗产的。韩国岂不就是!但它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