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阵阵稻香中的丰年愿景,是千里婵娟下的人月两圆。9月11日,央视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借文物之形,带领观众赴了一场中秋盛宴。其中,有一件文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一块来自1400年前的“月饼”,它的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在月满中秋之夜,这枚千年前的“月饼”,传达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团圆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
虽然说,与金银玉器这样的器物相比,食物要想穿越千年保存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颇有一些食物因缘际会,由于不同的条件得以留存,因而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明。
1400年前的“月饼”
这块现存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1400年前的“月饼”,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块“月饼”。
1972年,这块“月饼”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属唐代“宝相花月饼”。从外观可以看到,它制作精美,表面花纹精美清晰,富有规律感。
据悉,因为非常珍贵,这块“月饼”无法破坏性取样,因此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馅,但有研究者研究认为,馅中应当含有枣子、核桃、葡萄和其他果仁。所以说,在现代人争论五仁月饼到底应不应该退出月饼界时,或许1400多年前,月饼原本便该是五仁馅的。
不过准确来说,这块“月饼”我们只能称之为“月饼样的糕点”。因为月饼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被认为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北宋时期流行一种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则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
“月饼”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不过这种月饼和芙蓉饼、菊花饼、蟹肉包儿等等众多名点心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并没有与某个特定节日关联在一起。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如春茧、荷叶饼、月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月饼”只是众多蒸食中的一种。
直到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明代宦官刘若愚编写的《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可见那时,月饼不仅代表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已蔚然成风。
西周的鸡蛋
春暖大地,万物生长。春分来临时,白昼和夜晚这对兄弟又有了一样的“身高”。在民间,春分这天流行“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寄托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西周鸡蛋”,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鸡蛋。
1974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句容的一座西周墓里,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几十个鸡蛋。这些距今约有2800年的西周鸡蛋,每个长度约有4.2厘米、宽度约有3.1厘米,与如今市场上卖的鸡蛋相比,个头略小一些。
盛放“西周鸡蛋”的陶罐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座西周墓葬,学名为“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到4.2厘米左右。
据专家考证,“西周鸡蛋”距今约2800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由于年代久远,陶罐里的鸡蛋都已石化,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至今没有将这些鸡蛋提取出来,从入库到展览一直保持着出土时的原貌。
南宋的粽子
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对南宋古墓出土的粽子,被称为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实物粽子。这对菱角形的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如拳头般大小,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同时,从粽子的编织手法和技艺上看,保持着地方传统特色,与我们现代粽子的制作方法非常相近。
据悉,该粽子从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拿持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两个粽子。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显示墓主人周氏离世时没能赶上端午节。据推测,她的家人想让她吃上粽子,便把粽子带到棺木中去了。在早期粽子也有祭奠之意,放入其中以示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也象征吉祥如意。
或许有人问,“这粽子还能吃吗?”其实,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两件粽子早已碳化,不能食用。不仅不能吃,就连平时拿放这对粽子都特别小心,以免损坏。
新石器时代的长寿面
如今,大家生日会吃一碗长寿面,你可知道如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面条来自于哪里吗?
喇家遗址距离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68公里的官亭镇喇家村,被誉为“东方庞贝”,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2002年在喇家遗址发现一个倒扣的陶碗,其内发现有面条状遗存,外形与现今的拉面基本相同,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食物。研究者从碗内厚约6厘米的参沉积物中每隔1厘米取样,共提取六个部位的样品,三个取自面条状物所在部位,三个取自面条状物下的土层内。通过植硅体分析、淀粉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综合判定,面条的成分以粟为主,有少量的黍。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残留物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渣。有专家猜测,这些估计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可能还是一碗荤面。
唐代的饺子
普遍认为唐代已经有了饺子这种如今中国代表性的食物,但此前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支持。
但在1986年9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有了新发现,考古学者在那里发掘出8个古墓,并从其中一个墓穴中发现了8个唐代的饺子,它们盛在碗里,被通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
吐鲁番博物馆介绍道,出土的饺子总共4个,长约4.7厘米,宽2.4厘米,原材料是小麦,淡黄色,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据了解,中间的馅是肉馅,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基本不下雨,埋葬后水分很快被吸收,馅料、皮都没有腐烂,因而能保存至今。
既然唐代已有饺子,为什么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呢?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的名称是俗称,与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性,即吐鲁番等地区已经有饺子了,但还没有流传到文化中心长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请注意“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时代不同,“馄饨”曾有“乌冬”和“云吞”两种意思。“乌冬”当然不是半月形的,而“云吞”也不是半月形的。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应该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曾琦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布雷顿森林,开了一场为期20天的会议,主题是国际金融合作。会上,代表们讨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放银...
-
“年轻人!事情别干得太绝了,”何万春忿忿地说。“何老财,明明是你们站在老百姓的头上拉屎,变成了吸血鬼,压榨劳动人民,还觉得天经地义...
-
西夏从1038年正式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灭亡,历经189年、10位皇帝,全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了现在的宁夏北部、甘肃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部、青海东北部,有人口200多万。先...
-
去年年底,美国纽约法拉盛的“丁议员”丁一多在跑网约车的时候,居然将一名26岁女乘客给强奸了。目前他在新泽西州Union County监狱里享受美国政府提供的免费食宿以及捡肥皂的...
-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中式”服装、发型、妆容火爆出圈,这种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的风格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专家和年轻人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都表...
- 震撼!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秘诀,养生防病延年的秘密!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十二经络流注规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养生之道,从而...
- 功夫不大,来到一处典型清末民初的楚风式建筑,砖混马头墙提拉成型,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墙玄瓦,高垛翘脊,韵味古朴,精巧融合于自然,独显鹤舞飞檐之格风,沉浸于...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的鸦片贸易、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掠夺财富和领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但西方殖民主义者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为掩盖殖...
- 西史辨伪为什么总要揭露满清历史?因为西方伪史的总根源就是满清。现在的人们有一个误解,以为华夏古代是愚昧而生产力落后的,这是满清愚民华夏后的刻板印象。明朝军队的火器...
-
清朝的一个“富哥”王圭,帮穷朋友高鼎出诗集,其中一首小诗无人不晓
转自大河报博览说起《村居》这首诗,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然而,对于其作者高鼎,大家应该很陌生。01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