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阵阵稻香中的丰年愿景,是千里婵娟下的人月两圆。9月11日,央视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借文物之形,带领观众赴了一场中秋盛宴。其中,有一件文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一块来自1400年前的“月饼”,它的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在月满中秋之夜,这枚千年前的“月饼”,传达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团圆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
虽然说,与金银玉器这样的器物相比,食物要想穿越千年保存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颇有一些食物因缘际会,由于不同的条件得以留存,因而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明。
1400年前的“月饼”
这块现存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1400年前的“月饼”,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块“月饼”。
1972年,这块“月饼”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属唐代“宝相花月饼”。从外观可以看到,它制作精美,表面花纹精美清晰,富有规律感。
据悉,因为非常珍贵,这块“月饼”无法破坏性取样,因此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馅,但有研究者研究认为,馅中应当含有枣子、核桃、葡萄和其他果仁。所以说,在现代人争论五仁月饼到底应不应该退出月饼界时,或许1400多年前,月饼原本便该是五仁馅的。
不过准确来说,这块“月饼”我们只能称之为“月饼样的糕点”。因为月饼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被认为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北宋时期流行一种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则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
“月饼”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不过这种月饼和芙蓉饼、菊花饼、蟹肉包儿等等众多名点心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并没有与某个特定节日关联在一起。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如春茧、荷叶饼、月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月饼”只是众多蒸食中的一种。
直到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明代宦官刘若愚编写的《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可见那时,月饼不仅代表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已蔚然成风。
西周的鸡蛋
春暖大地,万物生长。春分来临时,白昼和夜晚这对兄弟又有了一样的“身高”。在民间,春分这天流行“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寄托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西周鸡蛋”,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鸡蛋。
1974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句容的一座西周墓里,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几十个鸡蛋。这些距今约有2800年的西周鸡蛋,每个长度约有4.2厘米、宽度约有3.1厘米,与如今市场上卖的鸡蛋相比,个头略小一些。
盛放“西周鸡蛋”的陶罐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座西周墓葬,学名为“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到4.2厘米左右。
据专家考证,“西周鸡蛋”距今约2800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由于年代久远,陶罐里的鸡蛋都已石化,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至今没有将这些鸡蛋提取出来,从入库到展览一直保持着出土时的原貌。
南宋的粽子
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对南宋古墓出土的粽子,被称为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实物粽子。这对菱角形的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如拳头般大小,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同时,从粽子的编织手法和技艺上看,保持着地方传统特色,与我们现代粽子的制作方法非常相近。
据悉,该粽子从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拿持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两个粽子。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显示墓主人周氏离世时没能赶上端午节。据推测,她的家人想让她吃上粽子,便把粽子带到棺木中去了。在早期粽子也有祭奠之意,放入其中以示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也象征吉祥如意。
或许有人问,“这粽子还能吃吗?”其实,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两件粽子早已碳化,不能食用。不仅不能吃,就连平时拿放这对粽子都特别小心,以免损坏。
新石器时代的长寿面
如今,大家生日会吃一碗长寿面,你可知道如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面条来自于哪里吗?
喇家遗址距离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68公里的官亭镇喇家村,被誉为“东方庞贝”,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2002年在喇家遗址发现一个倒扣的陶碗,其内发现有面条状遗存,外形与现今的拉面基本相同,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食物。研究者从碗内厚约6厘米的参沉积物中每隔1厘米取样,共提取六个部位的样品,三个取自面条状物所在部位,三个取自面条状物下的土层内。通过植硅体分析、淀粉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综合判定,面条的成分以粟为主,有少量的黍。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残留物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渣。有专家猜测,这些估计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可能还是一碗荤面。
唐代的饺子
普遍认为唐代已经有了饺子这种如今中国代表性的食物,但此前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支持。
但在1986年9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有了新发现,考古学者在那里发掘出8个古墓,并从其中一个墓穴中发现了8个唐代的饺子,它们盛在碗里,被通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
吐鲁番博物馆介绍道,出土的饺子总共4个,长约4.7厘米,宽2.4厘米,原材料是小麦,淡黄色,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据了解,中间的馅是肉馅,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基本不下雨,埋葬后水分很快被吸收,馅料、皮都没有腐烂,因而能保存至今。
既然唐代已有饺子,为什么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呢?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的名称是俗称,与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性,即吐鲁番等地区已经有饺子了,但还没有流传到文化中心长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请注意“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时代不同,“馄饨”曾有“乌冬”和“云吞”两种意思。“乌冬”当然不是半月形的,而“云吞”也不是半月形的。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应该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曾琦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壹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的山间岩石上刻着一种岩画,记录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历史上,匈奴人的武力指数跟他们内部分裂指数有着直接关系。秦末时期,...
-
清朝的一个“富哥”王圭,帮穷朋友高鼎出诗集,其中一首小诗无人不晓
转自大河报博览说起《村居》这首诗,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然而,对于其作者高鼎,大家应该很陌生。01最... - 报复社会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防不胜防。这些“个人恐怖分子”,社会中的“独狼”,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这些人的行为逻辑有什么共性?本文选了2015-2019年间的20...
-
西方透露曾截获俄军机密情报:俄罗斯模拟遭中国入侵,引发高度关注
当前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各国间的军事策略与动向往往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近日,一则关于俄罗斯军事机密情报泄露的消息,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泄漏内容很详细在这批被...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化,诸多事物都在与时俱进,其名字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外出时都得随身带钱,用...
- 最近,云南出台的一项政策引起很大争议,就是民间聚餐五桌以上的要进行报备。对此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管得太细太宽,也有的认为很有必要,毕竟云南那边因为聚餐闹出人命的事...
- 1971年9月13日,中共第二号人物林彪的三叉戟专机突然坠毁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一事件被史学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政治谜案。如今40年过去了,“九·一三事件”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 大家好!本来应该下午三点钟才开始的,但今天因为浙江的朋友说,下午五点钟就截止报志愿了。我想关于志愿的事情,我就提前聊几句,供大家参考。先说我自己吧,当年我参加高考...
-
内蒙古版“昆山反杀案”反转:踹了行凶者两脚,“见义勇为者”变罪犯
王元(上图左)坚持要用化名,他怕自己的“罪犯”标签会影响妻子工作和儿子学习。王元的申诉,最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赵宇”?文|袁晓华 谢林丝编辑|启文图片来源|受访者... - 来源|学渣ID|xuezha011994年12月,一个悲剧在清华大学发生。朱令,一个20岁的才华横溢的女生,遭受了铊中毒的毒害。而就在几天前,2023年12月22日,朱令离世了。朱令,清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