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阵阵稻香中的丰年愿景,是千里婵娟下的人月两圆。9月11日,央视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借文物之形,带领观众赴了一场中秋盛宴。其中,有一件文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一块来自1400年前的“月饼”,它的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在月满中秋之夜,这枚千年前的“月饼”,传达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团圆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
虽然说,与金银玉器这样的器物相比,食物要想穿越千年保存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颇有一些食物因缘际会,由于不同的条件得以留存,因而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明。
1400年前的“月饼”
这块现存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1400年前的“月饼”,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块“月饼”。
1972年,这块“月饼”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属唐代“宝相花月饼”。从外观可以看到,它制作精美,表面花纹精美清晰,富有规律感。
据悉,因为非常珍贵,这块“月饼”无法破坏性取样,因此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馅,但有研究者研究认为,馅中应当含有枣子、核桃、葡萄和其他果仁。所以说,在现代人争论五仁月饼到底应不应该退出月饼界时,或许1400多年前,月饼原本便该是五仁馅的。
不过准确来说,这块“月饼”我们只能称之为“月饼样的糕点”。因为月饼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被认为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北宋时期流行一种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则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
“月饼”一词正式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不过这种月饼和芙蓉饼、菊花饼、蟹肉包儿等等众多名点心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并没有与某个特定节日关联在一起。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五十多种蒸食,如春茧、荷叶饼、月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月饼”只是众多蒸食中的一种。
直到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明代宦官刘若愚编写的《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可见那时,月饼不仅代表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已蔚然成风。
西周的鸡蛋
春暖大地,万物生长。春分来临时,白昼和夜晚这对兄弟又有了一样的“身高”。在民间,春分这天流行“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寄托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西周鸡蛋”,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鸡蛋。
1974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句容的一座西周墓里,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几十个鸡蛋。这些距今约有2800年的西周鸡蛋,每个长度约有4.2厘米、宽度约有3.1厘米,与如今市场上卖的鸡蛋相比,个头略小一些。
盛放“西周鸡蛋”的陶罐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座西周墓葬,学名为“西周几何印纹硬陶瓿”。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到4.2厘米左右。
据专家考证,“西周鸡蛋”距今约2800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由于年代久远,陶罐里的鸡蛋都已石化,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至今没有将这些鸡蛋提取出来,从入库到展览一直保持着出土时的原貌。
南宋的粽子
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对南宋古墓出土的粽子,被称为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实物粽子。这对菱角形的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如拳头般大小,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同时,从粽子的编织手法和技艺上看,保持着地方传统特色,与我们现代粽子的制作方法非常相近。
据悉,该粽子从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拿持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两个粽子。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显示墓主人周氏离世时没能赶上端午节。据推测,她的家人想让她吃上粽子,便把粽子带到棺木中去了。在早期粽子也有祭奠之意,放入其中以示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也象征吉祥如意。
或许有人问,“这粽子还能吃吗?”其实,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两件粽子早已碳化,不能食用。不仅不能吃,就连平时拿放这对粽子都特别小心,以免损坏。
新石器时代的长寿面
如今,大家生日会吃一碗长寿面,你可知道如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面条来自于哪里吗?
喇家遗址距离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68公里的官亭镇喇家村,被誉为“东方庞贝”,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2002年在喇家遗址发现一个倒扣的陶碗,其内发现有面条状遗存,外形与现今的拉面基本相同,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食物。研究者从碗内厚约6厘米的参沉积物中每隔1厘米取样,共提取六个部位的样品,三个取自面条状物所在部位,三个取自面条状物下的土层内。通过植硅体分析、淀粉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综合判定,面条的成分以粟为主,有少量的黍。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残留物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渣。有专家猜测,这些估计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可能还是一碗荤面。
唐代的饺子
普遍认为唐代已经有了饺子这种如今中国代表性的食物,但此前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支持。
但在1986年9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有了新发现,考古学者在那里发掘出8个古墓,并从其中一个墓穴中发现了8个唐代的饺子,它们盛在碗里,被通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
吐鲁番博物馆介绍道,出土的饺子总共4个,长约4.7厘米,宽2.4厘米,原材料是小麦,淡黄色,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据了解,中间的馅是肉馅,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基本不下雨,埋葬后水分很快被吸收,馅料、皮都没有腐烂,因而能保存至今。
既然唐代已有饺子,为什么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呢?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的名称是俗称,与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性,即吐鲁番等地区已经有饺子了,但还没有流传到文化中心长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请注意“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时代不同,“馄饨”曾有“乌冬”和“云吞”两种意思。“乌冬”当然不是半月形的,而“云吞”也不是半月形的。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应该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曾琦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多年前,余光中先生用一曲《乡愁》,道出了游子的心声。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一枚邮票,把游子的思念寄向远方。而在古诗词中,乡愁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之一。像李...
- 无尽的贪欲从哪里来?——从魏凤和、李尚福被抓引出的话题当年徐才厚、郭伯雄、周永康等被拿下时,曾经引发整个社会巨大心理震撼。前两天,两任前国防部长魏凤和、李尚福再次...
- “忧国忘家”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来歙活动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也就是与马援属于同一个时代,他们也共同效力于刘秀,算是同僚关系。刘秀用“...
-
1864年7月19日,湘军引爆地道内的火药,炸毁金陵城墙龙脖子,城墙倒塌二十多丈。湘军四路并进,金陵九座城门被攻占。自此,太平天国建都十二年的天京陷落。天京保卫战历时50天...
- 《杜鹃花落》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朴素的,有道理的。这篇小小说完全以一名侵华日军指挥官为视角,对八路军的评价是日本式的,而且让人觉得那名日军大佐心疼儿子,要...
-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一千多...
-
杜车别——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
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一)有朋友让我看一篇许倬云写的公号文:《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点进去一看,劈头是一个秃顶长... -
来源:灵刻文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朝共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作。其中有无数经典的对话和问答,值得人仔细品读。将说楚...
- 编者按:李敦白忆述其“文革”初期的风云际会时直言:“政治权力的致命吸引,呼风唤雨的巨大幻觉,也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李敦白,一九二一年生,美国进步人士。一九四...
-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的点翠凤冠,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后。孝靖皇后生前身份为皇贵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故宫博物院这是一顶耗费近万只翠鸟修复的凤冠,它的主人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