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国的遗产

繁体

中国文明的早期发生,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说,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部分区域经过连续性发展,陆续向国家形态迈进,遂有后来的夏商周,以及一个个方国。在众多方国中,孤竹国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精美文物,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传世文献所见千年孤竹

据《国语》《左传》记载,孤竹国与同时期的山戎(匈奴远祖之一)关系密切,其族人可能是山戎的一支。《汉书》还说:“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塗’。”这里的“孤塗”,有人认为就是“孤竹”,二者音近义同,再次显示出孤竹与山戎的关联,同时也解释了“孤竹”称谓的由来,即“天之子”的意思。《汉书》的说法符合先秦时期人们敬畏自然的心理,符合诸侯常常以天命来增加自身合法性、神秘性的习惯做法。当然,《史记·殷本纪》中还有一说,认为孤竹国与商朝共祖同根;换言之,孤竹也可能是植根蛮夷之地的商族分支。

上述看似相左的说法,或许正反映了孤竹国当时的真实情况:远离中原,又与商朝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古代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进程中区域文明的共性。李学勤的《试论孤竹》(《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一文从生活方式角度分析:孤竹人部分定居都城,部分以游牧为主,也可作为这一特征的解答。

处于夷夏之间的孤竹国至迟在商初就已立国,附属于商朝,《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曰:“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孤竹国的疆域范围大概在今河北、辽宁交界处的环渤海地区。由于文献不足征,其后孤竹国的发展历程不甚明了。直到商周之交,它才为世人关注。当时,孤竹公子伯夷、叔齐互相谦让,不肯做国君,最后相约投奔西周部落。又因碰上武王伐纣,他们反对以暴制暴,遂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成一段千古佳话。

西周建立后,孤竹国事迹湮没无闻,再次见诸传世文献时,已是春秋初期。当时天子式微,地方诸侯坐大,连山戎也跟周王室及其封国燕国“掰手腕”,导致燕国中断了向周王朝贡。于是,庄公三十年(前664),当时势力最盛的齐国扛起“尊王”旗号,北伐山戎,一并灭掉了山戎的两大盟友令支、孤竹。《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三国韦昭注曰:“二国(令支与孤竹),山戎之与也。刜,击也。斩,伐也。令支,今为县,属辽西,孤竹之城存焉。”从此,作为一个地方诸侯,延续千余年的孤竹国不复存在。

 甲骨文金文与孤竹国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孤竹国的相关出土文献,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在甲骨文中,有不少契刻“竹”字的卜辞,如“竹入十”(《甲骨文合集释文》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此处的“竹”字,学界普遍认为就是孤竹国的省称。卜辞意思是,某年某月某日,孤竹国进贡给商王室十件龟甲。另外在一些甲骨上,亦有诸如“爵竹妾”“贞唐弗爵竹妾”的记录(《甲骨文合集释文》第一册)。与“竹妾”同类型的,还有“妇竹”“妻竹”“母竹”等,说明孤竹国曾有一位或数位女子嫁入商王室。这些文物资料不仅可以佐证孤竹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它在商代的发展,也表明孤竹国与商朝的关系远不止宗属关系,还存在重要联姻。这或许是后来伯夷、叔齐兄弟如此忠诚于商朝的一大原因。

殷周青铜铭文里也有孤竹国的线索与信息。1973年,辽宁省喀左县发现了一批窖藏青铜器,其中一件后来被命名为“孤竹亚父罍”,上面镌刻6字铭文:“父丁,孤竹,亚微。”(《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勒铭记事,是殷周时期制作青铜器的常见现象,所谓“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此外,商周之交的部分青铜罍、鼎、觚、卣上,也有“孤竹”“孤竹亚某”或“亚某孤竹”的字样。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分别藏有“(孤竹)亚宪鼎”和“(孤竹)亚宪方罍”,均为孤竹贵族之器。

喀左出土的有铭器物及其相关铜器的发现,一方面证明传世文献所记孤竹国疆域范围大致在河北、辽宁交界处不假;另一方面,它为西周时期孤竹国依然存续提供了证据。西周初年大封宗亲、功臣、古帝王后裔,也分封了商朝的遗老遗少,因此按照这一做法,当时朝廷应默认了孤竹国的分封事实,或者象征性地进行改封,让其继续镇守边地,拱卫王室。

伯夷叔齐的精神遗产

孤竹国留给我们的遗产,除了精美文物,还有伯夷、叔齐兄弟留下的精神财富。伯夷、叔齐的精神至少有两点影响深远。一是贤者为王的谦让精神。儒家对此大为赞赏,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孟子誉为“圣之清者”,因为他们的行为能让“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先秦时期,宗室权贵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比比皆是,相较而言,伯夷、叔齐无异于一股清流。

二是忠贞不贰的气节。伯夷、叔齐离开孤竹国,打算前往西周部落,后来又坚决反对武王伐纣,似乎前后龃龉,实则不然。二人离开孤竹时,武王尚未伐纣,而且他们投奔的是西周而不是商王室,原因在于不愿跟纣王合作,所以《孟子·尽心上》曾有“伯夷辟(避)纣”之说。这也告诉我们,伯夷、叔齐后来试图阻止武力伐纣,并非为商纣王“掩恶”,并非忠于暴君,而是忠于纣王背后的商王朝。个中原因如前所述,商与孤竹有联姻关系,又是孤竹国的宗主国。也正因为如此,二人宁愿饿死首阳山。“忠臣不仕贰朝”的观念在商周之交远未流行,伯夷、叔齐却做到了极致。这种气节,令人震撼。

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叔齐兄弟已广为人知,成为诸子讨论的话题。目前出土的战国简牍中,同样能看到二人的身影,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成王既邦》篇中有“伯夷叔齐饿而死”“不辱其身”等记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伯夷、叔齐去世数百年后受到的关注与热议,可见一斑。到了西汉,太史公敬叹二人志节,做《伯夷列传》,居于《史记》七十二列传之首,“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经过诸子及史家的宣扬,伯夷、叔齐的精神后来逐渐从武王伐纣、商周鼎革、商朝孤竹之好等具体情境中抽离出来,升华为纯粹的社稷情怀(殷周之际,各地诸侯在某种意义上类似后世的地方长官,为国君守四方,他们忠诚宗主国相当于忠诚社稷)。这一点显然具有超时代性,因此韩愈的《伯夷颂》认为,他们可为“万世之标准”。

总之,孤竹国在历史上惊鸿一瞥,见于传世文献的事迹不多,却给我们留下诸多相关甲骨、青铜等器物遗产。与此同时,孤竹二公子的谦让风尚、忠贞气节足资后人借鉴。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历史系)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埃及艳后用毒蛇自尽,年过40容貌宛如少女,专家解开不老之谜

    埃及艳后用毒蛇自尽,年过40容貌宛如少女,专家解开不老之谜

    一说起古埃及这个国家人们就会感觉这是一个神秘和充满未解之谜的地方,古埃及虽然已经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对于古埃及留下...
  • 贞观——通化门的舞池,藏着西安人五块钱的快乐

    贞观——通化门的舞池,藏着西安人五块钱的快乐

    饭点一过,蹲守在3号线通化门地铁站B口,不用多时,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无数双被擦得锃亮的小皮鞋先人一步地从站口迈出,只是对比穿着的“楞增”和发型的庄严,那些不羁的...
  • 隋朝只存在了38年,却留下4个雄伟建筑,有的现在仍然在使用中

    隋朝只存在了38年,却留下4个雄伟建筑,有的现在仍然在使用中

    千百年来,人们常在嘴边说的都是“周秦汉唐”盛世王朝,但却无意中忽略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隋朝。一提到隋朝,给很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横征暴敛...
  • 禁熏腊肉与彼得大帝的胡须税!

    禁熏腊肉与彼得大帝的胡须税!

    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将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则需要到指定的熏制点。这些指定的熏制点并非免费,而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通江县...
  • 玛雅文明可能源中国,有学者猜测可能来自商朝后裔

    玛雅文明可能源中国,有学者猜测可能来自商朝后裔

    1839年,一个由多国探险家组成的队伍聚集在了洪都拉斯的边境。他们的目标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深入中美洲的心脏地带,探索那些被丛林覆盖的未知领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
  • 晚清义士-清兵恩海的庚子故事

    晚清义士-清兵恩海的庚子故事

    图:1900年12月31日,北京东单大街,清兵恩海面朝西北跪下受刑。一1900年12月31日,19世纪的最后一天。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天是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十,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
  • 陆逊四次战役都是大胜,为何却说陆逊比诸葛亮差远了?

    陆逊四次战役都是大胜,为何却说陆逊比诸葛亮差远了?

    说到三国时代后期的蜀汉与东吴挑大梁的人,蜀汉非诸葛亮莫属,东吴非陆逊莫属。陆逊出生于公元183年,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诸葛亮比陆逊...
  • 1995血雨腥风

    壹1994年我10岁,住在长沙西郊的国营老厂家属区里,厂区东面有一大块当地政府修建的“经济开发区”,一直招不到商,就空空荡荡的闲置在那里。直到1995年冬天,“开发区”突然...
  • 南亚之印度不是文明古国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九 一三事件揭秘:林彪专机飞行员最后十小时

    1971年9月13日,中共第二号人物林彪的三叉戟专机突然坠毁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一事件被史学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政治谜案。如今40年过去了,“九·一三事件”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