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驭民五术”有多可怕?看后毛骨悚然!

繁体

公元前338年,秦国大臣上奏秦惠文王,称商鞅有造反的嫌疑。商鞅无力自辩,干脆逃到边境想要出国。

天色已晚,他被追兵穷追不舍,想要在客舍里暂住一晚,却被客舍主人拦了出来。

“商君之法,客舍收留没有身份凭证的人,将被连坐。”

商鞅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自己为了维护秦国统治制定的严苛律例,有一天会反噬在自己身上。

秦法严苛,哪怕商鞅本人来了也没有用,那么商鞅驭民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这些百姓都愿意遵从他的政令呢?

商鞅的“驭民五术”有多可怕?看后毛骨悚然!

首先是愚民。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指的是秦始皇为了愚弄百姓,废除先王的治世之道以及百家争鸣的言论。

这一政策源自商鞅变法。

为了让秦国的百姓只知道种田和作战,商鞅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愚民政策,他下令收缴焚毁经史子集,不允许普通老百姓聆听雅乐,只允许他们学习耕种相关的知识,而且要以当地的官员为老师。

如此一来,民众的知识来源只有官府,他们的思维受到官府的严密把控,统治阶级如果想要作战勇猛的战士,就可以向百姓灌输作战相关的知识,如果统治者想要耕田的好手,也可以向他们传授农业知识。

当民众们完全按照官府的意志转移,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大幅度降低他们反抗的意志,让他们服服帖帖过完庸碌的一生。

当然愚民只是精神层面的,不可否认会有一些聪明的漏网之鱼,接下来就要从制度层面杜绝这些人的发展。

其次是弱民。

秦国人热血好战,在商鞅变法以前,相亲邻里之间经常爆发小规模械斗。

但商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私自斗殴,否则将会受到严惩。

私自械斗意味着百姓们要有强悍的体魄和血性,同时还要储存有大量的武器,商鞅不允许百姓们拥有武器,更不允许豪强士族拥有私兵,一经发现严重者可能斩首。

商鞅坚定的认为“民弱则国强”,当百姓们没有精力进行内部矛盾,要将所有的物资武器都上交给国家的时候,国家的实力自然会变得强大。

商鞅的“驭民五术”有多可怕?看后毛骨悚然!

第三是贫民。

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古代税法时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封建时代朝廷的赋税制度是经过严格计算的。

当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既可以给百姓保留一些口粮,不至于全家老少饿死,又不至于让口粮保留过多,导致囤积。

商鞅变法事业实行了严格的赋税制度,不仅向耕种的百姓们征收口粮,还严禁他们对山川湖海进行私人开采。

这样一来,百姓们饿不死,也吃不饱,为了每年每顿都有饭吃,只能没日没夜地耕种,最终国家的仓库越来越富有。

如果严格的赋税制度是贫民的话,长期与赋税制度共同出现的徭役制度更是疲民的典型。

第四,疲民。

自从变法以来,商鞅启动了大量如水利灌溉,宫廷土木等大型工程,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年轻力壮的男子服徭役。

这些青年男子在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农闲的时候就要帮朝廷搬砖建设,一年到头忙的脚不沾地,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喘一口气。

服徭役不仅可以有助于朝廷工程的建设,还可以消耗青壮年的体力,只要他们足够疲惫,就没有机会打架斗殴或者造反,如此不仅可以维护统治者的地位,也可以保障社会的小范围安定。

最重要的还有辱民。

辛亥革命之后,曾经一位老人去总统府拜见国父孙中山,进入正堂之后,老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口中高呼万岁,无论孙中山怎么劝说,解释都不肯听。

当时民主的风已经吹遍全国各地,可是老百姓还是下意识向官员下跪,这种自卑的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就是源自于几千年来的辱民政策。

为了让普通百姓服从统治者的管理,商鞅将市农工商进行严格的划分,对商人阶级制定了一系列的侮辱政策,并且严格限制他们的经营范围。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户籍制度进行连坐,让老百姓们相互检举,相互揭发,尽可能压榨百姓们的私人空间和灵魂。

当时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在官府的严密监视下,基本丧失所谓的隐私,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老百姓的独立人格,以便于统治者更好的管理。

在五项政策的配合下,秦国的老百姓只知耕战,不知其他,这一变法固然使秦国越来越强大,但也为日后秦国的土崩瓦解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丧失了民心。

来源:杉杉来吃瓜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